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的护理研究摘要方法:对9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实施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结果:本研究90例病人护理后,仅5例气管切开患者、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因病情极其危重死亡,无一例管道脱落、堵塞或者意外拔管,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结论:对神经外科危重病人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方法,可有效地降低患者的呼吸道感染率和因呼吸道感染的死亡率,有效防止管道脱落或者意外拔管情况的发生。关键词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护理目录前言…………………………………………………………………………………………11临床资料…………………………………………………………………………………12护理经过…………………………………………………………………………………12.1位置管理……………………………………………………………………………12.2气囊的管理…………………………………………………………………………12.3气道湿化……………………………………………………………………………22.3.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22.3.2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22.3.3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液………………………………………………………22.3.4氧气雾化湿化法………………………………………………………………22.3.5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22.4有效吸痰……………………………………………………………………………22.5预防感染……………………………………………………………………………32.5.1严格无菌操作…………………………………………………………………32.5.2体位护理………………………………………………………………………32.5.3呼吸机的管理…………………………………………………………………32.5.4口腔护理………………………………………………………………………32.5.5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32.6心理护理……………………………………………………………………………32.7效果…………………………………………………………………………………4结论…………………………………………………………………………………………4致谢…………………………………………………………………………………………4参考文献……………………………………………………………………………………41前言是为探讨如何对神经外科危重病人人工气道进行有效的护理,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减少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早日康复,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90例,其中男性55例,女性35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36例,高血压脑出血54例.2、护理经过2.1位置管理2.1.1在气管导管上做好深度标记,记录气管插管外露长度,严格交接班。2.1.2妥善固定气管插管,减少导管周围皮肤、黏膜的损伤。对神志清醒的患者,应做好心理护理,防止患者自行将导管拔出。躁动的患者及时应用镇定剂并用约束带固定手脚。2.1.3将患者头部稍向后仰,以减轻气管插管对咽部的压迫,经常改变体位可减轻导管对局部的损伤并利于痰液引流。2.1.4气管切开的固定极其重要。气管切开的患者用系带固定气管套,切忌过紧过松,最佳的松紧度是在不影响颈部轻度运动的情况下带子下能伸入一指。并且我们采用自制的固定系带(常规系带外套上一截医疗用的橡胶压脉带)能有效减少局部压迫.尤其在48小时内严防套管滑脱或移位。密切观察伤口有无渗血,周围有无皮下气肿、感染等并发症。2.1.5使用金属套管时,内套管应每日清洗、消毒一次。外套管在术后7~10天伤口形成窦道后,每月消毒1次。塑料套管每1~2月更换1次。2.2气囊的管理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损伤气管黏膜的重要因素,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要保持在2.45KPa以下,即低于正常的毛细血管灌注压[1]。现代呼吸治疗提倡气囊不行常规性的气囊放气。非常规性的放气或调整气囊压力仍是十分必要的,放松气囊时最好2人操作,边放松气囊边及时吸引渗漏的分泌物,以免插管周围分泌物顺气管下流入肺内。防止坠积性肺炎的发生。患者进食时,应将气囊充分充气,并让患者半坐卧位,以免误吸或食物向气道内反流。22.3.气道湿化建立人工气道后原生理性气道湿化功能丧失,如果吸入的气体没有进行加温加湿,会使呼吸道粘膜干燥,呼吸道分泌物因湿化不足而结痂,纤毛活动减弱或消失,导致气道阻塞,加重肺部感染。因此需要有效湿化气道的措施。2.3.1保证充足的液体入量:呼吸道湿化必须以全身不失水为前提。如果机体液体入量不足,既使呼吸道进行湿化,呼吸道的水分也会因进入到失水的组织而使机体仍然处于失水状态,因此机械通气时,液体入量应保持2500ml~3000ml/d。2.3.2呼吸机的加温湿化器:机械通气的患者一般送入气体的温度宜控制在32℃~36℃,如超过40℃可造成气道烫伤,所以湿化器的温度应控制在低于体表温度2℃[2]。2.3.3气道内持续滴入湿化液:此方法适用于脱机病人。用注射器连接静脉头皮针,在气管套管口覆盖一层纱布并固定,去除头皮针头,将头皮针管别在纱布上,以每分钟0.2毫升左右的速度滴注生理盐水。有条件的病人也可采取喉罩连接湿化罐,此方法湿化雾滴均匀、温度恒定。2.3.4氧气雾化湿化法:用生理盐水20ml+a-糜蛋白酶5mg+庆大霉素8u配成雾化液从气管套管口处给予高流量氧气雾化吸入,1次/4~6h,15~20min/次,此方法以氧气为气源,使药液均匀而缓慢的到达支气管末端及肺泡,在吸入过程中伴有高低量氧气吸入,避免了超声雾化中缺氧,加重脑损伤。氧气流量6~8L/分。2.3.5人工气道湿化的标准:湿化满意—分泌物稀薄,能顺利通过吸引管,导管内没有结痂,患者安静,呼吸道通畅;湿化不足—分泌物黏稠(有结痂或黏液块咳出),吸引困难,可发生突然的呼吸困难,发绀加重;湿化过度—分泌物过分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吸引,听诊肺部和气管内痰鸣音多,患者烦躁不安,发绀加重。人工气道患者应根据气道湿化标准来调整气道湿化程度,以利于患者痰液排出。2.4有效吸痰吸痰虽然可清除气道内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通气,但也常带来若干副反应,新的观点认为应适时吸痰,在病人有吸痰指征(病人咳嗽有痰、呼吸不畅、呼吸机送气压力增大、氧饱和度下降、肺部听诊有痰鸣音)时进行。并采用有效的改进3的吸痰程序[3]:气管内深部滴药3~5ml,10min后翻身叩背3min→高浓度吸氧1min→吸痰1次(15s)→再深部滴药3~5ml的方法进行吸痰。如欲吸引左主支气管的分泌物,则应尽可能抬高患者右侧肩背部,利用吸痰管的重力作用进入吸痰部位[4]。使用的吸引管外径不宜超过插管或套管内径的1/2,在吸引时当痰液被吸出的同时使空气进入两肺,以防止因负压过大引起肺不张。2.5预防感染2.5.1严格无菌操作:以先气道后口腔为原则,吸痰时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相对固定。上呼吸机的病人有条件可采用密闭式吸痰管。护理操作应采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每次吸痰后应立即更换,湿化液每日配置更换。2.5.2体位护理:病人进食后应给于30°~45°半卧位,防止误吸返流。长期卧床病人易发生坠积性肺炎,应给于翻身叩背(方法为:五指并拢,向掌心微弯曲,呈空心掌,从肺底到肺尖、从肺外侧到肺内侧适度叩背)特别是在吸痰前应翻身叩背,可使痰液易于吸出。有条件者可应用机械辅助排痰。2.5.3呼吸机的管理:上呼吸机的病人应及时清理呼吸机管路中的积水,防止管路中冷凝水的细菌繁殖,并返流至下呼吸道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每星期更换呼吸机管道及湿化装置。2.5.4口腔护理:做口腔护理时,应以保持口腔清洁为原则,根据口腔的pH值选择适宜溶液进行清洗[5]。如:pH值呈碱性时可选用2%~3%硼酸溶液;pH值呈酸性时选用2%的碳酸氢钠;pH值呈中性时选用1%~3%过氧化氢。同时必须在气囊充气情况下进行,以防误吸。2.5.5保持病室内空气流通:如无室内层流换气,要定时开窗通风,并每日以1:99的有效氯溶液擦拭地面及桌面。2.6心理护理使用人工气道后由于病人不能发音,不能直接诉说疼痛,护士应注意病人是否有疼痛之特殊表现。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尽量减少刺激。鼓励病人通过手势、表情或书写来表达他们的感受、疑虑和要求,尽可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和帮助。护理人员4应经常主动向病人解释当时的病情及治疗方法,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配合治疗战胜疾病。2.7效果本研究对90例神经外科危重病人工气道病人的精心护理,仅5例气管切开患者、3例气管插管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例因病情极其危重死亡,无一例管道脱落、堵塞或者意外拔管.结论人工气道管理的质量直接影响病人治疗的效果,以及是否能够早日康复。这需要有关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要以“待气管如血管”的态度严格认真完成各项医疗护理工作,减少可避免性并发症的发生,为病人的康复而努力。我们通过对90例建立和使用人工气道的病人采用上述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不但为病人减轻了痛苦,减少了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而且为抢救病人赢得了宝贵时间,降低了死亡率,促进了早日康复,取得了最佳的治疗效果。致谢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毕业论文小组的同学们,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参考文献[1]刘英玲,李志刚,刘红玲,等.人工气道管理的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2,07(7):534-5[2]李文涛,何晓明,孙丽娟.呼吸机湿化器温度设定的临床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9):3-4.[3]蒋其霞,梁萍,联广莉,等.抢救5例呼吸肌麻痹病人的护理报告[J].中华护理杂志,1998,33(8):454.[4]吴小玲,游水秀,宋志芳.BIPAP治疗COPD呼衰患者并发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现代护理,2006,12(8):706-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