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发展中的教育主讲人:丁良晓小组成员:丁良晓、刘庆(12教经管)应珂、李静、李娟(12高教)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1近代教育产生的条件和特点2大学的产生和发展3历史发展中的教育教育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根本原因:教育是和人类社会同时出现的社会活动,而学校作为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专门教育机构,则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必要条件: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要有的可学、有的可教。(政治、经济、文化)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政治上:氏族首领的民主推选转变为世袭,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经济上: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文化上:文化的发展,尤其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政治背景:•在奴隶制社会中,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社会管理和文化活动,作为广义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教育也就逐渐演变为一种专门和固定的职业。经济背景:•在体脑分工的基础上,社会出现了阶级和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就产生了设立专门学校的需要。文化背景:•学校的出现除了以上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原因外,还有着文化发展方面的原因。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到了奴隶制社会,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且其中不少已经在漫长的岁月中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分门类的知识和学问,如天文、地理、水文、医学、数学、建筑等等,对这些知识和学问的掌握已不可能通过日常实践活动中的非正规教育来进行,客观上要求有专门的学校教育来传授这些知识。第二,伴随着人们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丰富,以及经验向知识的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原始的文字。•小组讨论:从以上的阐述中不难看出,学校教育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不仅仅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自已政权的需要而设立的,它的产生极大地促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发展,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近代学校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近代学校教育首先在西方社会出现,这有其特定的历史和社会背景。•首先分析西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进程和特点。(历史背景、以美国为例)•然后分析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和特点。西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进程和特点历史背景•1640一1688年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首次在西方建立了资产阶级专政的社会制度,引导了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相继,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1848年革命烈火烧遍欧洲,美国的1776年、1861年两次革命,都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西方封建统治势力,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普遍确立和巩固。在这整个过程中,一方面由于人民群众的斗争和争取,另一方面由于资产阶级意识的不断深化,西方近代教育制度也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和推进,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面貌。•18世纪后期的产业革命,又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的发展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适应社会需要,广兴科技教育已经作为一个迫切的话题提到各国统治者和人民面前。西方近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以及发展进程和特点•以美国为例•纵观美国近代学校教育,可以看出美国的教育由于没有沉重的封建历史负担,同时注重向欧洲的进步教育理论和措施学习,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所以教育发展相当快,为美国的科技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在教育上强调民主、自由、独立,采用地方分权管理教育的体制,注重实用科技教学,适应了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这些都是其独到的优点,从而在南北战争后迅速发展成为具有本国特色的完整教育体系。我国近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和特点。•我国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清朝末年就已经产生,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同时也把西方的教育思想带进了中国落后的封建教育领域。•近代教育制度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原因有两个:首先民族国家意识的产生,在封建社会的中国看来华夏就是世界的中心:第一,民族国家的民主政治想象提出了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要求。第二,“国民的发现”也诉求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其次、清末学校教育制度得以建立的深层次原因是一种文化、认知上的转变,即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的文化。而文化、认知上的转变往往导致同形的现象。国外:中世纪大学的产生与发展1国内:近代大学的产生与发展2洪堡大学改革3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洪堡大学对民国时期大学的影响4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背景:西方中世纪一向被视作是黑暗、蒙昧与落后的同义词,随着古希腊罗马高度的文明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文化,文化生活几乎成了一片废墟。长期以来,我们对中世纪采取了隔离与诋毁的态度,但实际上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在西方文化史中的价值和意义被低估了。实际上,中世纪给人们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产,大学便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的重要遗产之一。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产生:欧洲地区大学的诞生是自发性内生型的,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自然而然结出的璀璨果实。中世纪盛行的基督教以古希腊文化和古希伯来文化为精神内核,在教义的宣传、讲解和争辩过程中,古希腊的哲学文化思想得以保存。11世纪末开始的十字军东征,前后历时将近200年,在造成巨大社会动荡的同时又促成了东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阿拉伯人所保存的希腊文化又重新回流到欧洲。12世纪,随着城市生活的兴起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日趋增多,这迫切要求新的机构来承载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职能。“13世纪是大学的世纪”,这个世纪欧洲各地承载高等教育职能的组织机构——大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的组织形式:•欧洲中世纪的大学是从教会办的师徒结合的行会性质学校发展起来的。早期的大学仿照了行会的组织形式,师生组成教师行会或者学生行会,借以保护他们在城市中的利益。教师按照学科组成“教授会”(facultas),学生按照籍贯组成“同乡会”(nation)。这两者之间的联合被称为“组合”(universitas),这是“大学”(University)一词的起源。根据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在大学中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将中世纪大学分为两种组建模式和管理体制。一是学生大学,学生团体共同决定聘任校长、主管校务、教授的选聘、学费的数额、学期的时限和授课的时段,博洛尼亚大学是这类大学的代表;二是教师大学,由教会创办或者经过帝王和教皇的认可,在校长的领导下结成师生紧密配合的团体,以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为代表。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115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法律学校的基础上形成了博洛尼亚大学,这是欧洲最早的近代大学。•1167年英国创办了牛津大学•1180年法国在巴黎圣母院的基础上形成巴黎大学。巴黎大学是欧洲学的样本,以研究神学而著称,学生最多时达五万人,被称为“大学之母”。•1209年,牛津大学学生与市政府发生冲突,部分教师和学生移居剑桥,创立了剑桥大学。1231年意大利创办了萨勒诺大学,这是欧洲最早的分科大学。•1300年之前,西方出现了18所大学,其中16所至今仍然十分活跃。•到文艺复兴时,欧洲大学已经发展至80余所。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总结: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主要有三种形式:•教会大学,学生和教师在一个校长领导下形成一种密切配合的团体,像巴黎、牛津和剑桥等大学。•公立大学,由学生选举出来的校长总揽校务,如波伦亚和帕多瓦等大学。•国立大学,由帝王征得教皇认可而建立的,如西西里的腓特烈二世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卡斯蒂拉的斐迪南三世成立的萨拉曼卡大学。1088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Bologna)建立的波隆那大学,被认为是欧洲第一所大学,这所学校先由学生组织起来,然后再招聘教师。而有“欧洲大学之母”之称的巴黎大学,则是先由教师组织起来,之后再招收学生。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产生的制度:•院系制度、分科教学中世纪大学确立了院系制度和分科教学的组织方法,一般按照学科划分为文学院、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等四个学院。大学创建之初,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没有固定的程式,大学教师有很强的自主权。从13世纪起,经教皇命令和大学法规确定,课程逐步趋于统一和稳定。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神四个学科。其中,神学是地位最高的学科,主要学习《圣经》及经院哲学家的神学著作。文科主要学习“七艺”,即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音乐、天文。文科是预科,为进入其它学科学习做准备。•学位制度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参照了行会师傅、学徒和帮工的等级制度,用来表示任教资格。学士表明完成了大学初级阶段学习,有资格申请执教许可。硕士、博士和教授在中世纪没有明显的界线,都用来指称教师,硕士主要指人文专业的教师,博士和教授指高级教师。中世纪大学的学位制度为教师的选拔提供了一套相对客观的标准,同时也是衡量高等教育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基础。•中世纪不但初步地形成了学位名称的雏形,还形成了一套与学位相适应的课程、授课、考试、答辩制度。大学里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是演讲和辩论,演讲可以锻炼学生的教学能力,辩论能够培养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考试是中世纪大学中的重要议程,考试的名目繁多,历时也极为漫长。进入学士阶段要进行考试,学士考试之后还要组织一次考试,考试极为严格。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中世纪大学理念:中世纪大学酝酿了现代大学最为悠久、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即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授治校。在欧洲,这三者是中世纪大学宝贵的遗产,已经形成一种传统持续到现在,为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尽管这三大价值观不时受到外来势力的干扰,但仍是现代大学和学者们不懈追求的目标.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外)--中世纪大学•小组讨论并总结:经历了数百年的发展积淀后,欧美国家的现代大学制度基本确立。中世纪大学是现代大学的基石,经过一代代教育家的锐意改革、一代代学者的呕心沥血、一代代学生的精心雕琢,这块粗糙的原石才打磨成西方历史上灿烂夺目的奇葩。中世纪大学遗留下来的制度和理念,并没有随着历史尘埃的堆积变得黯然失色,相反,变得熠熠生辉。大学是中世纪留给人们最宝贵的财富,大学是中世纪留给现代社会最重要的遗产。大学的产生与发展(国内)--历史回顾•《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曾子作,近代许多学者认为是秦汉之际儒家作品。全面总结了先秦儒家关于道德修养、道德作用及其与治国平天下的关系。南宋朱熹把它与《论语》、《孟子》、《中庸》合称为“四书”。•上古和封建时代“大学”一词除了指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外,还指聚集在特定地点整理、研究和传播高深领域知识的机构。根据文献记载,大学作为一种具有高等教育职能的机构,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的成均和上庠;董仲舒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则虞痒近是也”。虞舜时成立上庠,“上庠”即“高等学校”的意思;郑玄:“上庠为大学,在王城西郊。”以后夏朝的东序,商朝的瞽宗,周朝的辟雍,是当时位于京师的最高学府。•皇朝帝国时代到了汉朝,中央设立太学,为最高学府,而地方也开始设立郡学、州学、府学、县学等供同龄学生学习的的地方官办高等学校,相当于不同阶级的公立大学,低阶大学学业出色的学生可以进至高阶大学学习。•隋唐以后太学改为国子监,唐朝的国子监设有律学馆、书学馆、算学馆。•唐朝以后出现书院。书院可以分为大学部、小学部,有些并不严格区分,有官办,有私立,不少是私办官助。白鹭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都是著名书院的代表。•明朝时设有专门培养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