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加兄弟(1949-1960)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走向“正常化”(1979~1991)同志加兄弟(1949-1960)同盟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利益冲突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的实质性进展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军事合作、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同盟条约的签订及中苏利益冲突毛泽东的坚持和国际形势的变化,迫使斯大林对中国的要求做出重大让步,中苏外交谈判中的利益冲突最终得以化解,而斯大林与毛泽东之间的猜疑也在加深。两个大国之间的同盟关系笼罩在不祥的阴影当中。作为战争的实际决策者,毛泽东和斯大林在全球战略和局部利益上均保持一致意见,中苏在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实现了全面协调和配合,在国内建设方面.苏联对中国提供的经济援助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朝鲜战争与中苏同盟的实质性进展苏共二十大及其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对于突如其来的变化,毛泽东既感谢赫鲁晓夫为中共搬掉了压在头上的大石头.又为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景担忧,从而决定站出来讲话。“非斯大林化”降低了莫斯科在各国共产党中的威信,却使中共在社会主义阵营崭露头角。苏联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援助和限制赫鲁晓夫在内心深处对中共并不信任,特别是中苏在核战略、核政策以及处理国际事务方面的分歧不断显露,构成了苏联核援助的限度和制约条件。中苏关系开始出现恶化的迹象时,苏联首先关闭的就是核援助的大门。毛泽东在共产党莫斯科会议独领风骚在莫斯科会议上,毛泽东确实是最引人注意的中心人物。不过,最令人感兴趣并引起争议的,是毛泽东在11月18日大会上的长篇即席发言。他在发言中不时讲出一些让人意想不到和不易理解的话语,使得听众惊诧不已。“大跃进”、人民公社与中苏对内政策分歧对于“大跃进”,苏联开始热情支持和赞扬,后来逐渐冷静下来;对于人民公社,苏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怀疑的态度,并一直保持沉默。庐山会议期间得知赫鲁晓夫公开发表言论谈论公社问题后,毛泽东忍无可忍,决定向赫鲁晓夫宣战。军事合作、炮击金门与中苏对外政策分歧台海危机给赫鲁晓夫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不知道毛泽东在想什么,也不知道毛泽东会做什么,这一点由于危机期间出现的核恐吓及核保护问题而显得尤为尖锐几个月以后,赫鲁晓夫终于做出了决定:停止对中国的核技术援助。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难以弥合的裂痕毛泽东力劝赫鲁晓夫改弦更张,中苏领导人会谈不欢而散。中印边界冲突升级进一步刺激了赫鲁晓夫,毛泽东也不能再容忍苏联对美国软弱和妥协的政策。中苏两党在理念和政策上的分歧不断加深,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痕。从分裂到对抗(1960~1978)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两党关系破裂与两国关系恶化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中苏分歧公开化与短暂的缓和意识形态的分歧关系到社会主义阵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以谁的思想理论、路线方针为统一的标准、共同的规律,以谁为领袖的大势,与两党的政治命运、两党领袖的政治地位密切联系到了一起,这就预示了两党分歧最终公开化的前景。两党关系破裂与两国关系恶化促使中共迈出破裂与苏共关系步伐的关键,是毛泽东对国内政治形势估计的变化,开启了中国外交政策“左”转的进程和中国党对做国际共运领袖目标的追求。一场意识形态大论战从思想和感情上斩断了这对兄弟之间的最后一丝情谊。中苏同盟关系的彻底瓦解在对外患与内忧思考的相互作用下,毛泽东将中国集中反帝的外交战略调整为反帝反修战略。苏联开始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一个假想敌,中国则成为苏联人眼中的领土扩张主义者。敌友角色的质的变换彻底扭转了中苏关系发展的方向。国际共运分裂与中苏走向对抗中苏双方在边界问题上,从谨慎、克制发展到主动反击、军事对峙。毛泽东着手调整中国的对外战略。1970年初中美关系解冻,中国开始联美抗苏,中苏关系最终转入敌对状态。中苏同盟名存实亡。走向“正常化”(1979~1991)正常化”问题的缘起开启“正常化”进程双边关系逐步改善走向“正常化”的转折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正常化”问题的缘起“正常化”问题的缘起/451恶化的双边关系同历史遗留问题和两国内外政策等纠结在一起,既造成了解决有关问题的迫切性,也加剧了解决问题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导致探索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不断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在对抗和冲突中逐步和缓慢地前行。开启“正常化”进程中苏副部长级政治磋商在北京举行。中方要求根本消除苏联对中国的安全威胁,苏方则不希望对已经获得的战略地位做根本调整,不想减轻对中国的军事压力。谈判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是典型的马拉松式的谈判。双边关系逐步改善苏联最高领导人相继辞世,导致国内政局复杂化,各项政策停滞不前。中方的努力成为中苏关系缓和与改善的主要动力。中苏各领域关系的持续改善与发展使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的基础日益稳固。两国关系正常化成为不可逆转的大趋势。走向“正常化”的转折“首先我们是邻国,我们之间有世界上最长的陆地边界,因此就决定我们和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世世代代’生活在一起”。这是中苏关系正常化最基本的动力,也是中苏关系的历史命运。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中国政府的确在积极地推动中俄关系发展,通过外交努力促使叶利钦新政府很快表示,愿意继承中苏关系的一切积极成果,保持同中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继续履行前苏联同中国签订的条约,并同意尽快批准中苏东段国界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