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炊具的发展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国炊具的发展史主讲人:共设11001班李枫中国古代炊具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到隋唐,隋唐宋元,明清,近现代。新石器时代及以前的炊具大约一万年前,我国最早的容器——陶器的鼎就被人们作为锅使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出土的陶釜(不晚于公元前18000年)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器之一,用于炊煮食物。古人的炊具比较多,这些炊具多为陶制的鼎、甑、鬲、釜、罐和地灶、砖灶、石灶等等。我们的祖先对炊具的功能非常讲究,分类明确。如烧饭、煮肉、烧水他们所用的炊具都有不同区分。燃料仍系柴草;还有粗制的钵、碗、盘、盆作为食具,烹调方法是火炙、石燔、汽蒸并重,较为粗放。至于菜品,也相当简陋,最好的美味也不过是传说中的彭祖(彭铿)为尧帝烧制的雉羹(野鸡汤)。据现有的资料,鼎创始于河南裴李岗文化,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那时,鼎是用粘土羼细砂、提成坯,凉干后入窑烧制而成,称为陶鼎。陶鼎,上腹呈罐形或盆形,腹下附有三条圆锥状足。鼎和罐,均是我们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后来,聪明的祖先,约在距今4000-5000年前,即在仰韶文化中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期间,又创制一种和陶灶圈相配套的无足炊器即陶釜。由于陶鼎的三足易折断,无足的釜具有自身的优势,后来被演化为多种形式的炊器,后来这类炊具被广泛应用,这是我们中国人生活所用的锅的来源。但是,鼎这种器皿,迄今一直被沿用(虽不作炊器了),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被赋予高尚的深邃的涵义。新石器时代马家浜文化陶釜(约公元前4500-前3900年)高36.5、口径16.7厘米1985年江苏常州圩墩出土夹砂红陶,侈口,深腹,圜底,腹上部一周腰沿,既有实用性,有具有装饰作用。造型浑朴,是马家浜文化的典型器物夏商周时期炊饮器皿革新,轻薄精巧的青铜食具登上了烹饪舞台。我国现已出土的商周青铜器物有4000余件,其中多为炊餐具。青铜食器的问世,不仅抻于传热,提高了烹饪工效和菜品质量,还显示礼仪,装饰筵席,展现出奴隶主贵族饮食文化的特殊气质。商周时期的釜和鼎西周时期的铜釜春秋战国时期货号:S00137940年代:战国时期规格:耳对耳直径:22厘米高:12厘米服务承诺:包到代;保证规格描述无误;保证质地描述无误;保证缺陷已描述完整;备注:口有裂缝,腹部有几个小洞。汉到隋唐汉代的青铜釜,出土的铁釜(像砂锅)汉代的铜釜(行军锅),和陶瓷釜五代越窑青瓷双耳釜隋唐宋元时期炊饮器具进步从燃料看,这时较多使用煤炭,部分地区还使用天然气和石油;有了耐烧的金刚炭(焦煤)、类似蜂窝煤的黑太阳,以及相当于火柴的火寸。还认识到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柴火、竹火、草火、麻核火气味各不同。隋唐宋元的火功菜甚多,与能较好地掌握不同燃料的性能有直接关系。炉和灶也有变化,当时流行泥风灶、小缸炉和小红炉。还发明了一种镣炉。它是在小炉外镶上框架,能够自由移动,利用炉门拔风,火力很旺。河南偃师出土的宋代妇女切脍画像砖上,便函绘有此炉。因其别致,《中国烹饪》创刊号即以之作为封面。这时还有六格大蒸笼,精致铜火锅,以及与现代锅近似的金代双耳铁锅。尤为引人注目的是,《资暇录》中介绍了刀机,《辍耕录》中介绍了机磨,这都是我国较早的食品加工机械。此外唐代还出现专门记载刀工刀法的《砍脍书》,这说明刀功经验也较成熟了。金代六耳铜釜明清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加速了对江南和岭南的进一步开发。随水陆交通的发达,内地和边疆贸易以及中外贸易也迅速发展。大批城市兴起,酒肆饭店也随市场的兴盛而日趋发达,成為国内各民族饮食文化大量交流、薈萃的场所。地方菜系在各个地域的内外交流中形成并发展。衍生出大量丰富而多样化的美饌佳餚。瓷器逐渐成為最普遍的餐具,也是这一时期食具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瓷器不仅实现了大量生產,并运销海内外。其质量及其製作工艺也日趋精美。近现代这一时段内,人们根据功能等又将其分为很多种类,呈现多元化发展。小结从最开始没有炊具到现在炊具的大繁荣,这一过程既是炊具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大发展。任何一样我们现在看到的人类创造的东西,它都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最后,给大家点儿内部消息:目前最好的锅是铁锅。谢谢大家的观赏!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