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假如你是一位家境不太宽裕的普通农民的儿子,在以下几个时期,你能成为“小小读书郎”吗?为什么?讨论中国古代春秋时期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不能。只有贵族子弟才能上学。不一定。虽已“有教无类”,但不一定上得起学。她就是苏明娟——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她那双渴望知识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热心于希望工程事业的人。多年来,苏明娟和所有接受希望工程捐助的学子一样,受到了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爱,从而顺利地完成了小学、初中、高中的学业。她学习勤奋,顺利地考入安徽大学。2005年,她大学毕业,进入安徽一家银行工作。——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宏观把握1966年1976年1949年趋势年份奠基挫折蓬勃发展奠基篇一、背景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向全世界壮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二、教育方针教育服务的主要对象工农大众《共同纲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人民大众服务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培养方向?三、措施现状指导思想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教育实践措施扫盲识字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example北京工农速成中学学生在学习四、成果1.中国公民文化素质有了较大提高,文盲半文盲大大减少识字是终身学习的关键,是民主和公民社会的基础工具,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更是最基本的人权。1966年起,每年9月8日被定为国际扫盲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1953年11月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发布的《关于扫盲标准、毕业考试等暂行办法的通知》规定:“扫除文盲的标准是:干部和工人识2000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200—300字的应用短文;农民识1000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的书报,能写农村中常用的便条、收据等。(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1949年1964年60%以上38.1%文盲、半文盲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年均扫盲604.3万人四、成果2.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205所11.7万5219127万34万多所2400万人1965434所67.4万人81274所1141万168万多所11620万人四、成果2.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新中国前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高等学校中等学校初等学校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学校数在校生数1949205所11.7万5219127万34万多所2400万人1965434所67.4万人81274所1141万168万多所11620万人四、成果3、为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4、培养造就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挫折篇一、背景“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的招生制度、教学体制被破坏殆尽,“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称为这一时期的突出问题。二、“文化大革命”对教育事业的冲击“红卫兵”大串联,停课闹革命高等学校停止招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批斗“臭老九”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三、“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1970年6月27日,中共中央批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关于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学生条件为选拔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3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招生办法实行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工农兵学员在上课教学体制:“开门办学”,缩短学制改革高校招生制度“七二一工人大学”(1968)工农兵大学生(1970)在农村由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四、“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危害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影响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阻滞了现代化事业的发展。发展篇一、背景结束“文化大革命”,开始拨乱反正。1976年10月首都军民庆祝粉碎“四人帮”反党集团,“文化大革命”至此此束。1977年冬天,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参加高考制度恢复后的第一次考试。77级学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高考改变了我一生的命运。”校园中最流行的口号是:全国流行的口号:“团结起来,振兴中华”(北大学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清华学子)把失去的光阴夺回来!二、新时期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三个面向”的指导方针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强教育立法2003年《民办教育促进法》1999年《高等教育法》1996年《职业教育法》1995年《教育法》1994年《教师法》1986年《义务教育法》1981年《学位条例》开始正式实施的时间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三、成果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质量提高。成人教育成绩显著;知道时代背景了解教育指导方针主要了解内容认识影响奠基篇挫折篇发展篇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扫盲教育……为教育和国家发展的奠基严重阻碍教育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教育的蓬勃发展;推动了现代化建设“三个面向”科教兴国战略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教育革命”1.新中国成立后,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制定新的教育方针B.德育放在重要位置C.倡导“两种教育制度”D.培养少数民族干部2.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A.过渡时期B.十年探索时期C.“文化大革命”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AB3.以法律形式正式将新中国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性质确定下来的是()A.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B.1954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D.《为人民服务》4.建国初期科技发展的原因不包括()A.海外留学人员大量回国,投身国内建设B.国家大力培养科技人才C.国家明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D.1956年,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个“向科学进军”的热潮BC5.实施科教兴国的理论基础是()A.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C.向科学进军D.尊重知识,尊重人才6.下列措施可以认为是中国现代化根本大计的是()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坚持改革开放C.坚持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D.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AB7.新中国成立初期,对旧教育制度的改造措施不包括()A.创建人民教育制度B.收回教育主权C.改革学制D.实行义务教育D8.为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失学儿童问题,国家实施了()A.希望工程B.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C.西部工程D.“五个一工程”B阅读《1957-1977年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对照表》年份19571960196519711997学校229所1289所434所328所2170所④对我国高等教育所经历的曲折发展,你有何感想?回答:①1957-1960年高校数量显著增多,原因是什么?②1960-1971年高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原因又是什么?③1971-1997年高校数量又大幅度增加,原因何在?“教育大跃进”造成。“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国家对教育工作进行拨乱反正。推进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坚持科教兴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必须重视教育和按教育规律办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1968年12月,毛泽东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上山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1968年当年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1966、1967、1968年三届学生,后来被称为“老三届”)全部前往农村。“文化大革命”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1700多万人,1/10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这是人类现代历史上罕见的从城市到乡村的人口大迁移。全国城市居民家庭中,几乎没有一家不和“知青”下乡联系在一起。为了完成“斗批改”任务,决定由“工人阶级占领上层建筑”。1968年7月工宣队进驻各学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为本,在于育人。江泽民同志曾说:“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教育为本。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就必须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希望工程邓小平为“希望工程”题词(1990年9月5日)1991年4月15日“希望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的校门加强教育立法20世纪90年代,中国教育立法取得较大进展,初步建立起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从1993年到199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相继通过并颁行。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2002年12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这些法律的制定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使教育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