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案四上第三单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学课题《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暮、吟、瑟”等7个生字,会写“暮、吟、题”等13个字。2.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所描写的景色,有感情地朗读。3.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题西林壁》和《雪梅》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题西林壁》。重点难点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难点:1.理解景物描写与表情达意的关系。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1)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2)万物都自己的优缺点教学准备师:多媒体课件、一块橡皮泥生:预习新课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一、温习导入:(出示课件)“傍晚的江边,残阳斜照”,这一番景致在现代诗人的眼中化成了《秋晚的江上》,而穿越时空,同样的景色在古代诗人的眼中又是什么样呢?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诗中,去感受诗人的情怀吧。熟悉白居易写的诗歌吗?对了,我们曾学过《草》《大林寺桃花》等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白居易的另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暮江吟》。(出示课题),齐读课题强调:“吟”是前鼻音。(出示该字的拼音)二、解题,知作者:1.(接上)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暮”字,上面是一个——草字头,草字头下面有一个——“日”,这个“日”表示的就是——太阳。太阳落到草丛下了,这个“暮”表示什么意思。(傍晚时分)2.从诗题中我们知道了时间。你还能知道什么?(地点:江边。吟:吟诗)补充:吟,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3.请大家跟老师再一起来工整地书写一下课题,老师在黑板上写,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好吗?注意几个字的结构。(师生共书写课题)(出示课件)相机提示:“暮”的中间一横要长一些。“吟”的最后一笔没有一点。4.那么是谁傍晚的时候在江边吟诗呢?(白居易)5.既然大家都曾认识这位伟大的诗人,你能说说他的“字”和“号”吗?生交流。(出示课件补充介绍)三、熟读古诗,整体感知:1、究竟是什么样的景色吸引了白居易在此吟诗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看——(出示古诗)齐读。大部分同学都读得很好,但还有部分同学读得不通顺,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2、学生自由大声练读。(可站、可坐、可配合手势,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读等,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是要读准诗中的生字,读通顺诗句。)(指名汇报读,师生评:(1)字音读准了,证明你已有收获;(2)读得真流畅,学习力强;(3)读出了古诗的韵味,你真是个小诗人……)3、播放音频。师:你们注意倾听该怎么停顿。4、学生个别读(比比谁读得好)。5、齐读。四、明确背景,体会情感:师:同学们读得真好,短短几分钟就能读得通顺、流畅、有节奏了,可我们似乎还缺少了点东西,缺少什么呢?对了,缺少点情感。俗话说:诗言志。诗人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那么他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创作这首诗的缘由。出示写作背景(指名读):当时朝廷政治昏暗,斗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该诗从侧面反映出了作者离开朝廷后轻松畅快的心情。让我们带着诗人那种轻松畅快的心情,随同诗人一起赏景抒情——(出示古诗)齐读五、品读探究,深入理解:1、画景物:听着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唐代,与诗人一起欣赏江边美景。下面我们再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将这江边的美景图一一描绘出来。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写了哪些景物?找出来,用笔画出来。(画景物——汇报)(板书:残阳、江、露、月)2、品诗句:(1)学习第一二句:这些常见的景物,为什么能让诗人流连忘返呢?让我们跟随诗人的笔墨,一起走近江边。(出示一二句),齐读①你觉得诗人笔下的太阳是怎样的?(预设:火红的、摇摇欲坠的、疲惫的、金光闪闪的)同学们口中的夕阳真美啊,你们真是白居易的知己啊!②在这两句中有一个动词,你能找出来吗?圈出“铺”。平日我们描写阳光用什么动词?(照、射、洒)换上这些词好不好?换词读一读。换好不好?“铺”字多用在何处?(引导“铺”字组词:铺床、铺路)“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的面积广大而均匀。如果换成“照”或“射”则不能体现照的面积大这一特点。“铺”——(出示图片)(夜晚妈妈帮你铺床,盖被子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引导得出:温暖,柔和,舒服,亲切)(老师可解说:此时太阳已经接近地平线,贴着水面斜射,阳光非常平缓柔和,像是有人拿了一块红绸子从天边慢慢地铺了过来,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你能不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读出来的?大家跟着来,用他的方法读读。齐读③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半江瑟瑟半江红)(这里的瑟瑟是什么意思?“瑟瑟”指碧绿色的玉石,诗中形容江水没有被夕阳照到时所呈现的青绿色。)这里写到“半江瑟瑟半江红”,在你的想象中,江水红得像什么?绿得像什么?预设:生:红得像一块红绸子。似乎有人把红墨汁倒进了江中。江水另一半绿得像一块无瑕的翡翠。)(让生尽情说,答不到也没关系)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呀!一个“瑟瑟”,一个“红”字写出了夕阳斜照在江上,那种鲜明的色彩美,这样一红一绿强烈的色彩对比,使画面变那么鲜艳、明快。你能否将这种奇特的美感读出来?夕照下的江水半绿半红,这是多么美丽的奇观啊,那么,江面为什么会呈现出半绿半红的景象呢?(教师边出示课件边小结——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夕阳照射下,江面波光粼粼,红绿相间,难怪诗人称赞道:——生接答:“半江瑟瑟半江红”。)④诗人很善于使用色彩的对比,他多像一个大画家,用他手中的彩笔,描绘出我们祖国自然风光的色彩美。以上两句,不由得使老师想起了白居易的另一首著名的词《忆江南》。这首词中也运用了色彩对比的写法,同学们想想是那两句呢?(生答,相机出示课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与“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在写法上多么相似呀!一个写了秋天、夕阳下的江水;一个写了春天、朝阳下的江水。都描绘了奇特的美景,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啊!⑤带着刚才的理解,想象着画面,再将这种神奇的美读出来。(出示一二句)(2)学习第三四句:①多美的江边夕照图啊,面对如此美景,诗人留恋忘返,不觉天色已晚,此刻他又有什么新发现呢?(相机出示第三四句)齐读。②有一个词尽显了白居易当时的心情?——标下划线:可怜。为何说“可怜”?是不是很可怜的意思呢?(拆开组词:可以怜惜。)“可怜”:可爱“真珠”:珍珠③什么可爱?哪些景物让你觉得很可爱?(露珠、月亮)怎样的露珠、月亮让你觉得很可爱?(预设:如珍珠般闪耀光泽的露珠、如弯弓般的月儿)发现了吗?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晶莹透亮的露珠比作珍珠,把新月比作弯弓。)你能将这种可爱读出来吗?(个别读、齐读)④老师觉得作者写得还不够可爱,在你们的想象中,那些亮晶晶的露水、皎洁的新月还像什么?用上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出示课件)露似()月似()(露:宝珠、玛瑙、水晶月:像金钩。像小船。像眉毛。像镰刀。)()似()()似()江似明镜月似船。师可从颜色、形状方面进行点拨。⑤同学说得多传神呀,多贴切呀!你们将天上的月与地上的露珠完全融合到了一起,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的月夜图。面对这样美的景色,诗人情不自禁发出了这样的感叹——(齐读)“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3)你能说一说诗的前、后两句分别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吗?一幅是夕阳西沉、晚霞映江的绚丽景象,一幅是弯月初升、露珠晶莹的朦胧夜色。六、感情朗读:在白居易的眼里,远处的残阳美,近处的江水美,脚下的露水美,天上的新月美,这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前面讲到诗人是离开朝廷到外地任职,离开了朝廷意味着不能追求功名利禄了,但他却没有丝毫失落感,转而流连于幽美壮丽的自然风光中,这是多么乐观、豁达的个性啊。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让我们带着诗人这种轻松、闲适的心情,再次漫步江边。(依次出示图片,配乐齐背诵)七、读写结合,加深理解:多么美丽的江景图啊!这种美景不描绘下来实在可惜了,让我们拿起笔,发挥想象,将这幅幽美的江景图描绘出来吧。出示要求:发挥想象,将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小短文。第二课时一、谈话激趣1.师:上节课,咱们去了江边赏景,其实,除了深秋时节江上的奇丽景色让我们陶醉以外,还有千姿百态的庐山风景等待着我们去欣赏。现在,让我们先睹为快吧!(配乐欣赏四张图片)庐山出名的原因除了其自身的优美风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你知道是什么吗?2.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出示课题并板书)3.师边板书边强调:题是书写、题写之意,千万区别于“提水”的提。请在练习本上写一写,注意是半包围结构。(生练写一两遍)4.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出示课件)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指名读,相机正音。2.学习生字(出示课件)“侧、峰、庐、缘”指导书写:“侧、峰、缘”都是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缘”书写时右上边撇折和横撇相接,下边弯钩在首撇上起笔,左边两撇中下撇要长。生练写四个生字。师相机点评。三、学习古诗《题西林壁》(一)解诗题,知作者1.师:请结合课文的注释,理解一下本诗题目的意思。(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师:谁知道苏轼的生平?(生交流苏轼的资料。)(出示课件加以补充)(苏轼,字子瞻,好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本文是苏轼在被贬途中经过庐山时写下的五首游记诗之一。)(二)抓字眼,明诗意1.(师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2.师: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你们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3.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预设:横看成岭侧成峰: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却仿佛变成了一座山峰。(相机出示课件)(教师板书:横岭侧峰)(再板书:变幻莫测)4.师:你们能用橡皮泥捏出苏轼描绘的这座山吗?(师拿出准备好的橡皮泥)远近高低各(重读)不同:向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看到的庐山景色都不相同。(出示课件)(教师板书:远近高低)(再板书:千姿百态)5.师:从这两句诗中,你知道为什么庐山在苏轼的眼中,会有怎么多种变化吗?(苏轼站在不同的地方,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庐山)(教师板书:从不同角度观察)师: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6.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识:认清)“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出示课件)7.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有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8.师:这一句里有一个字很难写,谁知道呢?(“缘”字)让我们一起来疏通一下笔画。(师范写,生书空并数笔顺)(三)多诵读,悟诗情多诵读:1.师:老师有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作者喜爱庐山)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你们说,你们能不能把作者那赞美之情用优美的嗓子朗读出来?好,现在让我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这首古诗。谁还记得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齐诵、轮诵、唱诵、表演读、叠诵……)好,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这首古诗。2

1 / 3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