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与医学引言道教在创始、发展过程中奉行的是一条以医传道、借医弘道的立宗创教模式。为了追求“长生成仙”,道教特别重视医学及保命延生之术。许多道教徒在继承和吸取了我国传统医学理论和优良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自身实践,创立和发展了与传统医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医疗学说和技术。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东汉太平道首领张角曾“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五斗米道的创立者张陵,也以符水治病。张陵死后,其子张衡继续传布五斗米道(后称天师道),除仍用“符水”外,又设置“静室”,“使病人处其中思过”,有“鬼吏”专为病者请祷。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在道教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用“符水”、“咒说”、“首过”等为治病手段的。常用的《轩辕黄帝治病神咒》:天地既判,五雷初分,三元九运,八卦成形,人有病患,皆由五行,按病疗药,方在皇神,先天有道,内循五脏,外平七情,人有诚念,无感不通,山有五岳,斗有七星,随吾所指,诸症技穷,轩辕帝道,蚩尤避兵,速消远愈,顷刻通灵。急急如太上元始慈悲敕。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道教符咒治病术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包含有许多医药治病和卫生防疫措施、因素在内。如先摆坛设供,净身沐浴,焚香上章,向天神祝告病由。注意环境卫生,要求行法场所必须是清净之室。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打扫,行法之日还要用醋熏等方法进行消毒清洁。煎汤方:桃皮半斤、茆香半斤、藿香半两、香白芷半两、苓陵香半两粗末同煎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另外,道教常用桃木作道符,桃木本身具有很强的消毒防疾作用。书符最常用的颜料是朱砂。朱砂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药物。书符用的黄纸,是专用姜黄染色制成的专用符纸。姜黄有行气破瘀、通经止痛之效。道符的制作中还常加入虎骨、麝香、珍珠之类的药物,这些都是名贵中药,各有主治功效。咒语的音韵,朗朗节律,调整病人的身心状况。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道教所采用的符咒治病实际上是针对病情不能为常规汤药、针灸、治愈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补充救疗措施。“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唯服符饮水及首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全。疾病者,但令从年七岁有识以来首谢所犯罪过,立诸规仪章符,救疗久病困疾,医所不能治者,归首则差。”(《三天内解经》卷上)这不但为道士行医济世所尊奉,而且成为官方太医署选择、施行符咒治疗术的准则。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道教符咒治病术之所以会产生一定的医疗效果,除了符咒治病术中有药物治疗因素外,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符咒在治病过程中的心理医疗效应:1、十分强调病人首先要对符咒充满信心,要信赖符咒的神力。《祝由医学十三科》:“太上戒语:不诚不敬者不治,毁谤天医者不治,疑信不决者不治,重财轻命者不治,符咒不合、不全者不治。”2、要求病人入静室,存思安心,进行精神、心理上的“沐浴”。一、道教符咒斋法在医疗活动中的应用道教还极力宣称奉道诵经、持戒以及进行道教科仪活动皆能消除病邪,达到愈疾的效果。“此经功德能碎铁围诸山,竭苦海水,破大地狱,拔重罪苦,除暴恶魔,护诸国土,能灭一切恶鬼,能除一切重病,能解一切恶毒。“(《高上玉皇本生集经》卷下)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道教的许多经典多涉及疗病、健身、延年等内容。如《太平经》中医论部分,总结了活动于民间的早期道救医学的实践经验,揭开了“道教医学”的新篇章。详论了当时盛行的灸刺疗法:“灸刺者,所以调安三百六十脉,通阴阳之气而除害者也。”并指出“人有小有大,尺寸不同”因而“灸刺”取穴,不能默守陈规,必须因人因病而异,这些都是正确的观点。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太平经》中最珍贵的记载,是关于“守一”的论述,从基本理论到修炼方法、从祛病延年到激发人体潜能、从修炼过程的心理感受到生理效应,都较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守一”的原始面貌,特别是列举“守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四种偏差,与当今气功所称的“走神”、“岔气”、“走火”、“入魔”的四大偏差极其相似。还反复强调了治病用药“是乃救生死之术,不可不审详”的论点,这是道教医学重视医德的最早记载。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魏晋间道士所著的《黄庭经》(又称“换鹅帖”,主要有《内景经》和《外景经》之分),道教思想与医经杂糅,以古道经中人身百脉关窍各有主神之说为本,结合古医经脏腑作用的理论,以七言韵文形式,重点阐述了道教上清派典型修炼“存思法”,道教以其为生人立命之本,誉之为“寿世长生之妙典”。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左:王羲之《黄庭经》碑刻中:诵经入室存思之图右:太上老君存思图二、道教经典对医疗实践的总结北宋《无上玄元三天玉堂大法》在继承陶弘景关于“尸注(肺结核病)”传染性的基础上,肯定了“屋传”、“衣传”、“食传”三条传染途径。“屋传”是病室“阴幽郁结、邪炁不散,患毒常存”;“衣传”,是“人与患者同卧”,或“患者已死,吝惜之家将其衣、帷、卧具器皿留为己用”;“食传”乃误食“病人饮食,汤菜余残之物”。强调“斩绝死根,庶可复还生炁”。肺结核病,法国人Villemin1869年才确定其传染性,1882年又由德国人Koch发现其结核菌。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1、葛洪东晋时期的葛洪是道医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他提出:“为道者兼修医术,以救近祸”,“为道者,以救人危,护人疾病,令不枉死为上功”,开创了道、医结合的一代新风。深入实际广泛收集民间医疗成果,“选而集之”,成《玉函方》百卷。因感该书卷数多,内容繁杂,又钻研历代诸家备急方书,以其“既不能穷诸病状,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又使人用针,自非究习医方,素识明堂淹注者,则身中荣卫尚不知其所在,安能用针以治之哉”?于是“采其要约”,编撰《肘后备急方》3卷,计86篇。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葛洪和《肘后备急方》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从《玉函方》百卷到《肘后备急方》3卷,葛洪经历了医学知识上“由博返约”、治疗对象上“由一般到贫家”、治疗原则上“由繁到简”的三个不同过程,这是葛洪医学思想的一次提高,也是葛洪的医学成就基于前人,又高于前人的地方。《肘后备急方》成为东晋以后一部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备急方书而累代相传。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现存《肘后备急方》仅68篇。内疾急救经验:如以皂荚、半夏、菖蒲、桂屑、韭汁等为末,纳管吹入患者鼻中,治中风、尸蹶,“嚏通则气通”的简易救急法。另“葱黄心(或葱叶)刺死者鼻,入七、八寸”救自缢死;“嚼豆蔻子及咬槟榔”治恶心,对食物中毒、卒死、中风,患者口噤不开时,“以物开口”、“强开,以竹管灌之”,或“口噤者,折齿下之”的救急经验。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左上:菖蒲右上:半夏右下:皂荚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外科方面:以盐汤、皂荚汤、葛根液等清洗疮口的原始消毒法;以烧盐“熬粢粉,鸡子白和之,涂傅贴痈,上作小口泄毒气”的原始外疮引流术;误吞钗时,“取薤曝令萎,煮使熟,勿切,食一大束”,钗即随出;以桃叶、好酒治蚰蜒入耳,“熬胡麻以葛囊贮枕之”,治百虫入耳等。葛根薤胡麻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灸法:东晋前的传统医著中有详于针而略于灸的倾向,葛书填补了前人的不足,被誉为是保存灸法最丰富的医学文献。其特点是不言穴位,强调入穴分寸和壮数多少,形式多样,便于操作。如“灸脐中百壮”救中恶;“炙手中央长指端三壮”治心痛。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左:雀啄灸右:灸法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症状鉴别:区别“死亡”与“尸蹶(假死)”,凡“脉犹动”、“股同暖”、“耳中如啸声者”当以“尸蹶”救之。治癫狂病:“凡癫疾发则仆地,吐涎沫、无知、强掠起、如狂”,而“若或悲泣呻吟者。……非狂”,“凡狂发,则欲走,或自高贵称神圣”。以简明确切的文字描述症状,论“沙虱毒”:“初得之,皮上正赤,如小豆黍、米粟粒,以手摩赤上,痛如刺,三日之后,令百节强疼痛,寒热赤上发疱,此虫渐至于骨……”等。葛洪重视临床症状,在古代急性病的诊断和治疗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南北朝陶弘景的医著中进一步发扬。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值得一提的一些珍贵的记载:如“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指明了用青蒿汁治疟疾的经验。青蒿为常见的菊科植物,含有抗疟的有效成分——青蒿素,系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脂,是高效、速效、低毒的植物类抗疟药。对狂犬病有“杀所咬犬,取脑傅之,后不复发”的治疗法及有关狂犬病潜伏期的详细记载,这种以狂犬脑外傅伤口的疗法是世界上应用免疫原理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最早医学文献。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2、陶弘景陶弘景是南朝齐、梁间杰出的道教学者,博学多才,在多学科领域中都有显著的成就。医学方面曾撰《效验方》5卷,今已散佚。他对葛洪的《肘后备急方》进行补缺,作《补阙肘后百一方》(以下简称《百一方》)。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百一方》医学理论方面的贡献:(1)先秦道家关于精气一无论思想用于阐释人的生理、病理方面。(2)总结各种急性病病因时,陶氏指出,有一种与天地自然阴阳之气、恶气不相同的“毒疠之气”能传播急性传染病,一入人体,就会“侵克脏腑经络”而使之“衰竭”。强调必须根治。陶氏总结的毒病之气致病说是对“六气致病说”的发展,为明末瘟疫学家吴又可创立《瘟疫论》奠定了基础。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有关内疾、外发、他犯方面的急救经验:(1)治小腹满不得小便方:“细末雌黄,蜜和丸,取如枣核大,内溺孔中令半寸,亦以竹管注阴,令痛,朔之通。”即竹管导尿,实际是初唐孙思邈葱管导尿的先导。(2)治大腹水:“若唯腹大,下之不去,便针脐下二寸,入数分,令水出,孔合须腹减乃止。”这是我国早期的简易穿腹消水术。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3)论蜂蛰人:“烧牛角灰,苦酒和涂之。”论马嚼人作疮:“灸疮及肿上。”论中蛊毒:“盐一升,淳苦酒和,一服,立吐即愈。”(4)在食物中毒中,强调:“凡物肝脏,自不可轻噉(dan)。自死者,弥勿食之。”“六畜自死,皆是遭疫,有毒。”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重视症状描述:如“足气病”:“或微觉疼痹,或两胫小满,或行起忽弱,或小腹不仁,或时冷时热。”症状的阶段性描述:如记“尸注(肺结核病)”:“大略使人寒热淋沥,怳怳默默,不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之旁人,乃至灭门。”记“虏黄病(急性黄疸性肝炎)”:“初唯觉四体沉沉不快,须臾眼中黄,渐至面黄及举身皆黄……此热毒已入内,急治之。”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探索鉴别症状的客观指标:如治足气病指出:“若胫已满,捏之没指者。”治大腹水则指出:“水病之初,先目上肿起,如老蚕色”,“股里冷,胫中满,按之没指,腹内转侧有节声”,须臾身体稍肿,肚尽胀,按之随手起,则病已成。”这可以说是经验医学向实验医学迈进的一个起点,是这时期医学史上的一个光辉成就,可惜这个成就未能在尔后道教医学中得到发扬。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保存了不少珍贵的医学资料:如“虏疮(烈性传染性天花)”:“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得差后,疮瘢紫黑,弥岁方灭”;“虏黄病”:“若初觉,便作瓜蒂赤豆鼓吹鼻中,鼻中黄汁出……若已深,应看其舌下两边有白脉弥弥处,芦刀割破之……伤舌下青脉……烧纺軨铁灼此脉,令焦,兼瓜蒂杂巴豆捣为丸,服之,大小便如去黄汁”;恶脉病(急性淋巴管炎)、恶核病(急性淋巴结炎)的病因、症状、治疗法的记载都是早期的医学文献。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重视食物禁忌:如治大腹水,反复告诫“勿食盐”,宜“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等,重视食过量含毒药物(野葛、狼毒、矾石)中毒后的解救,主张药疗与食疗并重,如治黄疸;“黄雌鸡一头。以生地黄一斤切,饴糖二斤纳腹内,急缚铜器贮瓶内,蒸五升米久,须臾取出,食肉饮汁,如噉盐,三月三度作之。”陶氏这些论点为其后饮食学中有关禁忌、中毒解救、营养等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野葛、狼毒、矾石三、道教学者对医学理论的贡献《百一方》是南北朝时期重要的备急方书。陶弘景在葛洪医学成就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