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我国内贸流通发展特点与政策建议——全国内贸专家座谈会综述2014年12月12日,商务部举办全国内贸专家座谈会,回顾2014年全国内贸流通工作,研究推进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内贸流通工作的思路和对策。全国政协委员、商务部原部长助理黄海,中国市场学会资深会长高铁生,辽宁省商会会长赵颖琦,上海财经大学教授晁钢令等10位专家和商务部相关司局负责人与会。现将会议内容及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2014年全国内贸流通工作回顾①2014年,全国商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总体要求,进一步转变职能,在营造法治化环境、促进消费增长、推动行业转型和创新发展等方面取得成效,内贸流通工作实现了新发展。1.商贸物流发展实现新突破近两年,商务部深入贯彻国务院部分城市物流工作座谈会精神,两次召开全国性会议进行部署,扎实推进相关工作。(1)积极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建设。商务部会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立工作机制,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商贸物流标准化工作的意见》及专项行动计划,确定北京、上海、广州作为第一批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依托重点企业积极推动物流标准的应用与实施。(2)大力发展城市物流配送。在太原、长春等22个城市开展共同配送试点,编制、印发了《全国城市配送发展指引》《第三方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案例指引》《全国商贸功能区发展指引》等,有效指导试点工作。(3)积极发展专业化第三方物流。出台《关于促进商贸物流发展的实施意见》,结合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集成“营改增”、车辆管理等政策,引导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建设公共服务平台。(4)促进快递物流与网络零售协同发展试点。会同财政部、国家邮政局出台《关于促进快递服务与网络零售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在天津、石家庄、杭州、福州、贵阳等5个城市开展试点工作,探索城市配送车辆规范运营、配送站点建设等新模式。两年来,商贸物流领域发生了较大变化。一是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有所提升。试点城市应用物联网、自动拣选、节能冷藏等先进技术,构建了以物流分拨中心、配送中心、末端配送点和配送信息周丽群(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100070)摘要: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国内贸流通呈现以下新特征:消费市场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流通企业原有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供给不足和需求不足的矛盾并存,个性化、多样化、多层次消费渐成主流,信息、服务消费增长明显,大众消费稳步回升,绿色健康消费深入人心。对此,要以阶段论、配合论、问题论、差别论等科学的方法论正确认识和应对;主动适应互联网发展大趋势,规范促进电商发展,充分发挥实体店功能,提升连锁经营水平,促进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和谐共存;以内贸流通创新为引领,以内贸领域改革为动力,以加强流通设施建设为基础,以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为保障,促进内贸流通健康发展。关键词:新常态;流通创新;线上线下融合;法治化;营商环境中图分类号:F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66(2015)03-0017-07□流通现代化中国流通经济2015年第3期17DOI:10.14089/j.cnki.cn11-3664/f.2015.03.003服务平台为支撑的物流配送网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配送车辆通行难、停靠难、装卸难等问题,提高了“最后一公里”物流配送效率。据初步统计,试点城市共同配送覆盖率达到55%以上,试点企业物流配送成本降低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物流模式推陈出新。通过试点,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模式脱颖而出,如以物流园区为载体贯通城区内外的共同配送模式,以专业批发市场为载体的商户共同配送模式,以商贸连锁企业为载体的门店间共同配送模式,以社区便利店等服务设施为载体的“网订店取(送)”、智能自助提货柜等末端共同配送模式等等。各地在实践中也不断发展创新,呈现出城市配送与城际配送、商贸物流与工业物流、“宅配”与“店配”、网络电商与实体店商、末端配送与社区服务五大融合发展趋势。2.电子商务成为内贸发展新引擎近年来,商务部着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一方面,完善相关制度环境,积极参与和推进电子商务立法,推动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法律修订;另一方面,大力促进农村、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应用,开通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动农产品网上购销对接常态化,整合商务部农产品自动产销对接平台,建立农产品卖难预警救助机制,在黑龙江、河北、河南等8个地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推出农产品电子商务系列节目,宣传推广成功经验等。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和网络零售持续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交易额不断扩大。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万亿元,五年来翻了两番,其中网络零售额达1.85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2014年前三季度,我国网络零售交易额达到1.82万亿元,接近2013年全年交易额,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6%。(2)消费群体数量迅速增长。2014年上半年,网民超过6亿人,手机网民达5亿人,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32亿人。(3)交易范围不断拓展。交易商品由传统的书籍、电子产品、服装等扩展到生鲜、汽车、房产、医药等各类商品以及文化、创意、金融、保险等服务领域,跨地域、跨国境交易发展迅速。(4)移动交易异军突起。2014年“双11”当天,天猫淘宝销售额达到571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移动终端交易额达到243亿元,比上年增长354%。3.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迈出新步伐我国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含个体工商户)总数达4250万户,占商贸流通企业总数的99.8%,占全国中小企业总数的78.5%,在繁荣市场、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1)推进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例如:开展中小商贸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制定了《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指引》,探索促进中小企业连锁式、集聚式、平台式、品牌式发展的经验,目前已经在48个地区开展平台建设试点;针对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抵押资产不足、流动资金贷款“短、小、频、急”的特点,多措并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通过组织银企对接团贷、组建互助合作基金、提供贷款担保补贴、发展典当融资等方式,帮助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获得贷款。(2)为众多企业解决现实难题。一是较好地满足了企业的现实需求。截至目前,累计受益企业已超过29万家/次,为6万多家企业提供各类信息咨询服务,为1.8万余家企业解决有关管理问题,帮助近10万家企业获得各类融资近1200亿元。二是依托平台有效整合了各类服务资源。各地服务平台逐步承担统计监测、展会组织、资金申报、备案受理等相关服务工作,已成为基层商务主管部门履行公共服务职责、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综合性平台。三是促进了各类企业融合发展。例如,青岛市把服务对象扩大到外贸、外资领域的中小企业,打造内外贸一体化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浙江省金华市服务平台承接了服务工业领域中小企业的职能,促进了工贸企业一体化。4.公益性批发市场建设创出新模式2014年以来,商务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13个部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积极探索市场化环境下公益性市场功能的实现路径,稳妥推进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试点。(1)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重点。一是明确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的主要功能。强化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保障市场供应、稳定市场运行、促进食品安全、推动绿色环保的功能,在提供基本公共服务、18增强宏观调控、保障民生的能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强化公益性市场建设和运营机制。坚持投资与运营分离,政府对公益性市场进行监管,通过建设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设立农产品流通产业发展基金、采取公私合营(PPP)等多种方式,探索公益性农产品市场的投资保障、运营管理和政府监管机制。三是注重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北京、浙江、重庆等10个地区推进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重点支持跨区域的公益性一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上海、江苏、宁夏等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采取改造补助、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综合措施,硬化、细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大公益性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力度。(2)公益性农产品市场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全国范围内没有发生重大的“卖难”“买贵”问题,局部地区出现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也得到了及时有效的化解。第一,保障市场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北京市依托市场与河北、山西、山东等蔬菜生产大省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机制,在蔬菜自给率不足20%的情况下,有效保障了首都市场供应。第二,稳定市场运行能力显著提升。宁夏通过加强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鲜菜价格指数涨幅由2012年的10.6%降至2014年上半年的5%。南京市将交易手续费控制在2%左右,约为行业平均收费标准的一半,社区直供菜价也低于市场平均价的15%-20%。第三,有效促进农产品安全流通。深圳率先引入第三方进行农产品质量检测,并由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驻场监管,市场农产品检测合格率高达99.79%。第四,在推动节能环保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深圳海吉星农产品批发市场完善节能减排环保设施,实施废水和废弃物回收利用,每天可处理废弃物约200吨,占全市每日垃圾产生量的2%左右。5.大众餐饮成为行业转型新方向2013年以来,我国餐饮市场出现一些新的变化,餐饮企业营业收入增幅放缓,高端餐饮企业经营困难。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推动餐饮行业转型。(1)主要措施。一是把握特点,引导转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掌握行业转型发展情况,研究对策措施,并将典型经验印发各地学习。二是出台文件,推动转型。印发了《商务部关于加快发展大众化餐饮的指导意见》,指导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上下联动、多措并举推动餐饮业转型发展。三是开展试点,探索转型。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优化环境、促进餐饮业转型发展试点工作,减轻企业不合理负担。四是制定法规,规范转型。会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对企业的经营行为进行规范。(2)行业转型效果明显。第一,大众化餐饮成为主流。广大餐饮企业积极调整过去依靠高端消费的经营模式,面向大众化经营,一些紧跟市场的大众化餐饮品牌得到了市场认可,业绩良好。据中国烹饪协会统计,过去全国餐饮百强企业基本上是经营高档餐饮的,但目前快餐类企业增加到19家,营业收入已占总额的38.3%,大众化餐饮已占全国餐饮市场的80%。在一线城市,上万平方米的餐饮企业已很少见,数千平方米的餐馆也在减少,“小而精”的特色店、连锁店成为餐饮业发展的主流业态。第二,销售额稳中有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4年前三季度全国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7%,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5%;一度经营较为困难的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增长2%,比上年同期提高3.8个百分点。第三,涌现出一批转型新模式。如天津狗不理集团发挥品牌优势,形成以商务型酒店为主体、旅游酒店为特色、高端餐饮品牌和主题餐厅为重要补充、食品工业为方向的全新发展格局;北京全聚德集团创建连锁零售食品店,形成了质量稳定、良性发展的连锁经营模式;山东净雅集团实施了“多业态组合、多模式发展、多品牌经营”策略。6.会展业规范转型呈现新气象(1)规范和引导会展业发展。近年来,商务部会同各部门加强对会展业的规范和引导。一是清理规范政府办展。对各级党政机关主办展会进行大幅精简,通过购买社会服务交由行业协会和企业主办,提高展会运作市场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引导。出台了《商务部关于“十二五”期间推动会展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完善政策体系。三是支持中小企业参加重点展会。2009-2014年底,支持重点展会的数量达到403个,受惠企业累计近8万家。四是健全行业标准和统计方法。组织开展1911项展会国家标准的制定,推动《经济贸易展览会术语》重点标准实施。(2)会展业在转型中呈现新特点。第一,政府办展显著减少。2014年党政机关主办展会由上一年度的559个减少到379个,减少32%。第二,拉动经济增长作用明显。据统计,2014年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