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前景及现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发展前景及现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中国人民银行—关键图表—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对各国的细览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2009年7月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5个城市开始试点;2010年6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扩大至北京等20多个省区市;201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等又联合发布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地区的通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境内地域扩大至全国。自2010年8月起,境外央行、人民币清算行和人民币参加行等境外机构可使用人民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2011年,跨境人民币业务范围扩大至对外直接投资、外商直接投资及境外项目贷款。3年多来,跨境贸易和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有序开展,结算规模显著扩大,人民币在境外接受程度不断提高。自2009年7月试点开始至2013年4月末,全国累计办理经常项下人民币结算金额6.8万亿元,其中2013年1-4月累计办理1.3万亿元,同比增长72%;全国累计办理跨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金额5470亿元,其中2013年1-4月累计办理1106亿元。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为4.63万亿元,较上年的2.94万亿元同比大增57%,反映出人民币国际化持续推进下,货币使用度飞速增长。央行同时公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为5,337亿元,较上年的2,802亿元同比增90%。以人民币结算的跨境贸易中,货物贸易2013年同比增46.6%至3.02万亿元,服务贸易及其他经常项目全年按年增约84%,至1.61万亿元,上年为8,752亿元。在以人民币结算的直接投资中,2013年对外投资累计为856亿元,较上年的292亿元同比增193%;外商直接投资累计为4,481亿元人民币,按年大幅增长78.5%。由于香港与中国内地贸易关系紧密,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多发生在香港。不过,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日益推进,在其他地区作为支付货币的比例也提高。环球银行金融电信协会的报告让市场为之一振。报告称,人民币已成为仅次于美元的第二大常用国际贸易融资货币,国际贸易采用人民币计价及结算的比率已增至去年10月的8.66%。尽管有学者认为该数据虚高,但跨境人民币贸易结算量迅速增加不可否认。目前除经常项外,资本项下人民币结算业务也有序推进。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历史机遇1.迅速崛起的中国夯实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基础。现代信用货币的流通和使用完全依赖人们对其偿付能力的信心,货币发行国的经济实力是建立这种信心的保证。美元之所以能够雄霸全球,正是因为美国拥有睥睨他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地位。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位列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雄厚的经济实力,使得人民币国际化具备了举世公认的条件。货币国际化本质上是本国货币境外使用,是与对外贸易直接对应的货币转移过程。因而,从节约交易成本角度出发,对外贸易具有推动货币国际化的强烈动机。根据历史经验,在货币国际化进程中,国际贸易的影响力较经济实力更大。例如,1872年美国的经济总量就超过了英国,但是1915年美国才成为世界最大贸易国,此后美元才逐渐被各国接纳,成为主要国际货币。日元国际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世界加工厂”的贸易地位。进入21世纪,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中国于2009年取代德国位列世界第二大贸易国,2011年又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逾百个国家将中国视作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基础,使得人民币国际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2.主要货币深陷金融危机泥潭而信用受损。2008年的金融海啸使得欧美经济深陷泥潭,迄今尚未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归根结蒂,这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缺乏新的增长动力、依托外部刺激维持的经济发展模式导致的。美国的“刺激”方式是金融自由化、放松银根、鼓励金融创新性投机,然而这却导致美国贫富分化日益严重,抑制了内需,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欧洲国家的“刺激”方式是扩大政府开支、建立高福利社会,但是这种做法加剧了社会惰性,导致经济效率低下和竞争力衰减,经济前景黯淡。如果没有根本性的社会经济改革,欧美发达国家就会继续在危机泥潭中徘徊。经济萧条已经打击了人们对美元、欧元的信心,而美联储、欧央行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则进一步损害了其货币的信用基础。美国通过三次量化宽松政策,购买超过万亿美元规模的国债,滥发美元,引起世人对美联储“独立性”和美元信用的双重怀疑。欧元区没有统一的财政,不得不“一国闯祸,多国买单”,欧洲央行大举扩张货币以救援弱国的行为,严重影响到欧元币值的稳定性。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缓慢,货币信用基础受损,外部环境变化无疑为人民币国际化打开了重要的机遇期窗口。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赋予中国更大的话语权。最近10年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等金砖国家(BRICS)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它们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全球金融危机不仅否认了西方模式是引领一国经济成功的唯一道路,还暴露了当今国际货币体系的不合理性和脆弱性。因而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增加发展中国家话语权的呼声日益高涨。2010年4月25日,世界银行进行改革,发达国家向新兴大国转移3.13个百分点的投票权。同年11月,G20首尔会议正式达成协议,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转让4.6%的IMF股份。中国在IMF的份额上升到第三位,意味着中国在国际金融组织中扮演的管理协调、领导角色开始增多。这就为人民币堂而皇之进入国际货币体系奠定了组织基础。4.巨额外汇储备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信用担保。中国持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对世界市场具有强大的购买力和支付能力。尽管在如何使用这笔巨额财富的问题上国内始终存在着争议,但不可否认,庞大的外汇储备扩大了中国经济的世界影响力,方便了中国更广泛地参与到世界贸易和投资,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主动联系,而且还奠定了人民币国际化的良好信用基础。由于国际货币体系具有很强的惯性,美元的货币霸权及货币信用在短期内不会破产。中国是持有美元储备最多的经济体,外汇储备与货币发行挂钩意味着人民币与美元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只要美元的国际信用不倒,人民币的国际信用就不会倒。巨额美元储备暗含的信用支撑,将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5.中华文化的包容共济精神为人民币增强了软实力。货币是一国经济的表象,也是一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做人强调克己复礼、天人合一,治国强调仁义道德,依靠道统而非武力来实现内部团结和外部感化。这与信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丛林法则的西方文化在基础价值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中华传统文化包容共济、和谐共荣的精神和道义准则,决定了中国必然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必然采取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的原则进行国际交往。中华传统文化与和平与发展这一当代世界的主题高度吻合,赋予人民币极高的软实力,有利于扫清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中思想观念及文化方面的障碍。三、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巨大挑战人民币国际化是对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重大改革,是处于萌芽期的新生事物,在其成长过程中还面临着一系列来自内外部的严峻挑战。1.挑战一,经济增长模式与经济结构的脆弱性打击市场信心。中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和贸易大国,归功于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发挥了高储蓄、高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的国际比较优势。与之相伴的是,居民储蓄倾向较高,消费的增长贡献率偏低,高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不得不依靠外部需求来消化,形成了中国经济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增长模式。中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80年的12.5%上升到了2010年的49.5%。这种经济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经济不仅饱受“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之痛,而且非常容易受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传染,具有内在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美国打喷嚏、中国感冒”的现象并不罕见。中国已经跨入中等发展中国家行列,面临坠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20世纪70年代至今,数十个国家仍然在这一陷阱中苦苦挣扎。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之所以能够成功跨越这个陷阱,其法宝有三:一是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二是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贡献度,三是在国际经济分工中占据比较高端的产业链位置。通常,这一经济结构转型需要20年左右的漫长时间。2010年以来,美国经济复苏乏力加上欧洲主权债危机蔓延,导致中国出口大幅减少,拖累中国经济增长连续六个季度下滑。如果不加速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并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和贸易顺差很快就会逆转。诚如是,构筑人民币信心的经济基础就会动摇,唱空中国的声音就会更响,从而削弱各国持有人民币的意愿,延缓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2.挑战二,金融体系效率不高和利率非市场化阻碍进展。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通过票据、债券和股票市场融资的规模仅占2011年社会融资总量的22%。在银行的贷款规模中,国有银行占有一半的份额。这种以国有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模式,不仅容易产生信贷配给失衡、中小企业融资难、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等弊端,而且还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盛行的以资本市场为主导的金融方式大相径庭,客观上不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金融制度和市场的理解与认可,不利于扩大人民币在国际金融交易中的使用范围。为了调动有限的金融资源支持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产业和重大工程,中国一直实行银行存贷款利率管制,由人民银行确定基准利率和各档次利率。目前,尽管银行同业市场的资金拆借利率已经放开。零售市场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也基本放开,但是未放开的存款利率上限与贷款利率下限的利差,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保持在3%左右,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保护性利率夸大了银行的盈利能力,抑制了银行的金融创新动机,致使中国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偏低,金融风险管理以及服务精细化水平不高,难以胜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金融业务多元化、风险复杂化的需求。3.挑战三,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套利风险削弱货币政策效力。人民币离岸市场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产物。非居民在贸易和金融交易中使用人民币,客观上会产生境外存贷人民币的需求。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是在人民币面临强烈升值预期的情况下启动的,在香港市场化的汇率、利率形成机制下,国外投资者大举购买人民币促使离岸人民币(CNH)汇率高于在岸人民币(CNY)汇率。离岸市场的汇率溢价引发了强烈的套利动机,人民币急剧外流。据一些市场分析师预测,2012年香港市场的人民币存款将达到3400亿美元,年增幅超过300%。快速增长的离岸市场相当于在我国金融体系之外建立了一个巨大的人民币资金蓄水池,无疑会对国内货币供求产生显著的影响,部分“替代”国内金融市场并助长人民币套利行为,容易在外汇、股票、房地产等市场形成难以预料的投机性泡沫,严重威胁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拉美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时期,普遍经历了从“货币替代”到汇率骤跌、经济萧条的惨痛过程,中国必须引以为鉴,防止重蹈覆辙。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对央行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离岸市场套利一方面降低了进口商在国内购买外汇的动机,在离岸市场购买外汇进行贸易结算;另一方面提高了出口商用美元进行交易的动机,在离岸市场购买外汇然后在国内结汇。导致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上有更多的外汇不能被消化,外汇储备进一步扩大,人民币面临更大的升值压力。为了稳定人民币汇率和控制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不得不购买外汇并发行央行票据进行对冲,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地位,不能灵活自如地使用货币政策组合拳。此外,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的资金回流规模和渠道,例如,企业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所获得的离岸人民币回流至内地,必然会冲击人民币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干扰央行采用公开市场操作的政策效果,给央行的流动性管理带来新的、巨大的挑战。4.挑战四,资本账户管制割裂人民币国际货币功能的完整性。提升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中的份额,一个必要条件是中国对外输出人民币。通常,可以采用两种方式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