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害地质学 复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概念(分):灾害:一次在时间和空间上较为集中的事故,事故发生期间当地的人类群体及其财产遭到严重威胁并造成巨大损失,以至家庭结构、社会结构也受到不可忽视的影响。地质灾害:在地球的发展演化过程中,各种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所形成的灾害性地质事件。一般认为,地质灾害是指地质作用使地质环境产生突发的或渐进的破坏,并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现象或事件。易损性:是指受灾体遭受地质灾害破坏机会的多少与发生损毁的难易程度。由受灾体自身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受灾体价值损失率:是指受灾体遭受破坏损失的价值的比率,它是易损性评价的重要内容。灾害敏感度:指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评价区内人类及其财产和所处的环境对地质灾害的敏感水平和可能遭受危害的程度。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承灾能力:指人类社会对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程度及灾后的恢复能力。地震:地壳在内、外营力作用下,集聚在岩石圈内的能量突然释放,产生震动弹性波,从震源向四周传播引起的地面的快速颤动。地震波:地震震源释放的能量,以弹性波的形式传播出来。分为面波和体波震级:地震本身能量的大小(是指距震中100km的标准地震仪所记录的以微米表示的最大振幅(A)的对数值)烈度:是指地震对地面以及各类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等震线:在地形图上注明地震时各地烈度,然后把烈度相同的地点用曲线连接起来,便可构成等震线图基本烈度:指某一地区在以后一定期限内(50~100年)可能遭遇的地震最大烈度。实质上是中长期地震预报在抗震、防震上的具体估量。地震效应:在地震影响范围内,地壳表层出现的各种震害及破坏现象地震监测:是地震预报的基础,通过布设测震站点、前兆观测网络及信息传输系统提供基本的地震信息,从而进行地震预报及防灾减灾决策火山前兆:火山活动常伴随着地下热异常过程、区域应力场变化和火山物质的迁移,出现的各种环境异常变化斜坡地质灾害:体积巨大的表层物质(岩、土体)由于地震、降水、风化等原因失稳,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向下运动,对沿途的建筑、人员、田地形成较大损失的地质灾害崩塌: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滑坡: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泥石流:斜坡或沟谷中松散碎屑物质被暴雨或积雪、冰川消融水所饱和,在重力作用下,沿斜坡或沟谷流动的一种特殊洪流倒石堆:大小不等、零乱无序的岩块(土块)呈锥状堆积在坡脚的堆积物,称崩积物。醉汉林:滑坡体经滑坡破坏后,其上的树木也随之东倒西歪,称之。地面沉降:指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表垂直下降现象地裂缝:地表岩土体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开裂并在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现象。岩溶地面塌陷:覆盖在溶蚀洞穴之上的松散土体,在外动力或人为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突发地面破坏,其结果多形成圆锥形陷坑。矿山地质灾害:因大规模采矿活动而使矿区自然地质环境发生变异,产生影响人类正常生活和生产的灾害性地质作用或现象矿区荒漠化:矿山“三废”及露天剥矿使原有地表生态系统遭受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土地生产力下降、土地资源丧失、,呈现地表荒芜、砂石裸露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冒顶跨帮: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卸荷回弹,应力和水分重新分布,当围岩承受不了时就会发生变形和破坏岩爆:又称冲击地压,承受强大地压的脆性煤、矿体或岩体,在其极限平衡状态受到破坏时向自由空间突然释放能量的动力现象煤与瓦斯突出:在煤矿地下开采过程中,从煤壁向采掘工作面瞬间突然喷出大量煤粉和瓦斯的现象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沙漠化:是指在沙质地表产生的土壤风蚀、风沙沉积、沙丘前移及粉尘吹扬等一系列过程和现象,土壤盐渍化:是盐分在地表土层中逐渐富集的一种渐变性地质灾害。系指土壤中盐、碱含量超过正常耕作土壤水平,以致作物开始生长时就受到伤害二、填空选择:分1、地质灾害按成因分类、按地质环境变化速度分类(1)自然动力型地质灾害、(2)人为动力型地质灾害、(3)自然与人为复合动力型地质灾害1)突发性地质灾害、2)渐进性地质灾害2、地质灾害的评估类型(按时间,按范围)按时间:灾前评估、灾期跟踪评估、灾后总结评估按范围:点评估、面评估、区域评估3、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内容:1)危险性评价、2)易损性评价、3)破坏损失评价、4)防治工程评价4、突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重要指标—地质灾害发生概率,地灾发展速率是地裂缝、地面沉降等渐进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基础指针5、地质灾害经济损失类型: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6、减灾系统工程的主要内容1.监测与预报、2.灾害评估、3.防灾与抗灾、4.救灾7、地质灾害分析方法:类比分析、因果分析、统计分析8、地震要素:震源、震中、震中距9、按震源深度分为:浅源、中源和深源三类;10、地震的成因类型: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冲击地震、诱发地震11、地震序列:前震、主震、余震12、全球主要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欧亚)地震带、大洋中脊地震带、东非裂谷地震带13、火山的类型(活火山、休眠火山、死火山)及喷发样式(裂隙式、中心式)火山喷发的产物(气态、液态、固态)14、能量交换和物质转移是影响矿山地质环境的主要因素15、地面变形地质灾害的形式分类: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缝、渗透变形、特殊岩土胀缩变形16、典型的滑坡滑动面由陡倾的拉张段(后)、缓倾的滑移段(中)和平缓以至反翘的阻滑段(前)三部分组成。三、简述每小题10分,共分1、灾害效应的类型。1)原生灾害效应:灾害本身造成的效应。如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滑坡掩埋房屋、矿井瓦斯爆炸造成人员伤亡等。2)次生灾害效应:主要灾害事件诱发的灾害性过程造成的,如地震造成煤气酿成火灾等。3)后续灾害效应:往往是长期的,甚至是永久性的。其中包括野生生物的绝灭、洪水造成的河道变迁、火山造成的农作物减产、气候变化等。2、简述灾害损失(直接、间接)1)直接损失:指灾害发生后立即产生的后果,如地震后建筑物的破坏情况、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多数可用货币价值来衡量损失的大小。2)间接损失:指一场灾难中第二顺序产生的后果,如灾害引发的饥谨、疾病、生产萧条、失业增加以及精神伤害等。间接损失比直接损失持续的时间要长得多,其影响多是无形的,很难用货币来估量。3、地质灾害的内涵1)动力条件: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和人为地质作用。伴随科技发展,人类活动范围、活动能力直线上升,充分显示了人类对地表形态和物质组成的巨大改造力量,人为地质作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和利用。2)后果:只有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产生破坏和影响的地质事件才是地质灾害,无人区的火山喷发、滑坡、泥石流不是地质灾害,往往会有利于人类的未来开发。4、中国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1、平原、丘陵区沉降与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位于山海关以南,太行山、武当山、大娄山一线以东,包括中国东部和东南部的广大地区。2、山地斜坡变形破坏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包括长白山南段、阴山东段,长城以南,阿尼玛卿山、横断山北段一线以东、雅鲁藏布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属中国中部地区、青藏高原南部及东北部分地区。3、内陆高原、盆地干旱、半干旱风沙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地处秦岭、昆仑山一线以北、由高原、沙漠、戈壁及高大山系、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组成。4、青藏高原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冻融为主的地质灾害大区位于青藏高原中北部及大、小兴安岭北段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青藏断块和东北断块区。5、地质灾害灾情评估的目的;通过揭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评价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及其所生成的破坏损失、人类社会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抗御灾害的能力,运用经济学原理评价减灾防灾的经济投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6、地质灾害破坏损失损失核算方法①成本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成本价值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或者修复成本、防灾成本投入核算受灾体的价值损失。②收益损失核算:以受灾体可能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农作物价值损失核算。③成本—收益价值损失核算:以受灾体的成本和收益为基数,根据其灾害损失程度核算受灾体价值损失,主要适用于资源价值损失核算。7、减灾防灾的基本原则(7条)1)树立全民减灾防灾意识,提高全社会的防灾抗灾能力2)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群众性与专业性相结合4)突出重点,兼顾一般5)减灾与发展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减灾对策6)积极开展灾害科学研究,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7)避免盲目发展,保护生态环境8、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与内容1)监测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灾害的发生与演变规律,适时捕捉地质灾害临近爆发成灾的特征信息,及时预报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从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2)监测内容:包括成灾条件的监测、成灾过程的监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效益的反馈监测。9、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原则1、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人为活动,减少风险,削弱强度、降低损失2、全面规划与重点防治相结合的原则:分清主次,重要地点重点防治3、防治地质灾害与社会经济活动相结合的原则4、防治工程最优化原则:最小投入,最大效益。使地灾防治实现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最小风险与最佳效益的有机结合10、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和措施1)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途径控制灾害源、消除或减弱灾害体的活动能量,减少灾害威胁。对受灾体采取防护或避让等保护措施,使其免受灾害破坏,或增强受灾体的抗御能力。2)地质灾害防治的措施削弱灾害活动强度措施受灾体防护措施监测预报措施灾害避让措施11、地震灾害的特点(1)发生突然,来势凶猛,瞬间摧毁一座文明的城市。(2)成因的特殊性使得地震临震预报工作还很不成熟。(3)诱发多种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的严重程度大大超过地震灾害本身造成的损失。(4)在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中,有时无震成灾。12、地震预报的主要内容及现状1)预报的主要内容地震参数预报:以预报地震事件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三个参数为主,即狭义的地震预报。地震灾害预测:长期预测(几年到几十年)、中短期预报(几个月到几年)、临震预报(几天之内)。地震灾害损失预测:评估潜在地震灾害的损失,预测未来地震灾害中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2)预报现状:长期预报较为成功、中短期预报成功率20%13、火山喷发效应(灾害、资源)1、火山喷发灾害效应原生灾害:与喷发物的性质密切相关,如熔岩流、碎屑流、地震、喷发物降落、毒气等;次生灾害:火山泥流、气候、酸雨、洪水、海啸、饥荒、疾病等2、火山喷发的资源效应(利大于弊):地热、玄武岩石材、风景旅游、贵金属矿产、宝石、矿物质、肥料14、影响斜坡失稳的主要自然因素及人类诱因(6)1)地形地貌:相对高差较大,地形切割程度高的山坡丘陵地区,容易爆发,如长江流域上游。2)地质构造与新构造活动:地貌与构造活动共同控制着崩滑流灾害的发育程度,此类地质灾害与断裂构造间关系密切3)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特性:滑坡多发生在具有层状碎屑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的岩体中;土体滑坡多发生在松散堆积层或特殊土体中4)地下水:浸润作用降低了岩土体特别是软弱面的强度;降低斜坡土体的稳定性;5)暴雨和连续降雨:崩滑流暴发的高峰期与降水较大的夏季基本同步,降雨时间及强度是重要因子;多数滑坡和泥石流都是以地面大量降雨入渗引起地下水动态变化为直接诱因的6)人类活动:工程施工、爆破、植被破坏等—诱因15、崩塌的特点;概念:较陡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特点: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大于水平位移。16、滑坡的特点(3);在自然地质作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下,斜坡上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或局部保持岩土体结构而向下滑动的过程和现象及其形成的地貌形态,称为滑坡(1)发生变形破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