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目录第一章:前言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4、提交材料第二章:地层1、主要的地层2、各地层特点分析3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2、褶皱构造①.松岭背斜②.彩云岭背斜③.红石崖向斜④.范村背斜⑤.毛村向斜⑥.一些小褶皱3、断层构造。○1.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2.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3.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4.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5.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6.一系列中、小型断层4、不整合面构造○1整合接触○2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2.花岗闪长岩体(r﹠)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1、地层演化史2、构造演化史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引言1.1目的要求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史的文字概括。1.2主要内容1.2.1读图分析○1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2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构造层。○3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4分析断层。○5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6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1.2.2编制构造纲要图○1画构造层○2画断层○3画褶皱○4画岩体○5标出标志性的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6完成图的其他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1.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另外还有一条北西-南东向的河流贯穿图的西北角至东南角,其他河流也大致成这样的方向分布在该地区。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和河流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西—南东向的山岭与谷地呈相间分布,香溪所处地段地势最低,向两侧逐渐升高。1.4提交材料1.松岭峪地质图(涂色)(1:100000)2.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1:100000)3.松岭峪地区地质剖面图两幅(1:50000)4.松岭峪地区地质图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一份第二章地层2.1主要的地层松岭峪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存在缺失,主要出露的地层按年代地层主要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区内图中所涉及的年代地层单位有14个从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Z);下寒武统(∈1)、中上寒武统(∈2+3)、下奥陶统(O1);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D2);下石炭统(C1)中石炭统(C2);下三叠统(T1);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2.2各地层特点分析:震旦系(Z):主要分布于陈村、任村及彬岭一带,岩性为片岩和大理岩,属变质岩,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和白云石,白色和灰色的居多,粒度一般为中细粒,有时为粗粒,片岩主要由鳞片状、纤状矿物和粒状矿物组成,具片状构造,变晶结构。该地层发育有西南方向的复背斜和一条走向为ES25-35°,倾向约为25°的正断层与走向为ES35-45°,倾向约为28°的逆掩断层。在西北角有辉长岩体和花岗岩体侵入,在丁村有辉长岩体侵入。下寒武统(∈1):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王村、范村附近,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砾岩,属变质岩。千枚岩主要有娟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组成黑色居多,粒度小于0.1mm。该地层与下伏震旦系地层整合接触。中上寒武统(∈2﹢3):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范村、毛村,岩性为板岩、变砂岩,属变质岩,板岩原岩为泥岩、粉质或中性凝灰岩,具有板状构造,含铁的为红色或黄色;含碳质的为黑色或灰色,该岩层与下伏下寒武统∈1岩层整合接触。下奥陶统(O1):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的毛村,岩性为板岩、千枚岩,属变质岩,板岩原岩为泥岩、粉质或中性凝灰岩,具有板状构造,含铁的为红色或黄色;含碳质的为黑色或灰色,千枚岩主要有娟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组成黑色居多,粒度小于0.1mm。该岩层与下伏中上寒武统∈2+3岩层整合接触。下寒武统(∈1)至下奥陶统(O1)地层中,发育有ES40°延伸的背斜和向斜,并有一条走向为ES30-50°,倾角约为24°的逆掩断层及由于逆掩断层作用而形成的小型飞来峰。在刘村附近有花岗岩体侵入。下泥盆统D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岩性为砾岩、砂岩,属沉积岩,砾岩由滚圆度较好的砾石、卵石胶结而成的成为砾岩,:粒度2mm,颜色复杂,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河流,滨海,三角洲沉积,该地层与下伏下奥陶统(O1)地层不整合接触。中泥盆统D2: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岩性为砂岩,属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河流,滨海,三角洲沉积,该岩层与下伏下泥盆统D1整合接触。下石炭统C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岩性为砂岩、页岩,为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页岩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的层理。含有机质的呈灰黑、黑色,含铁的呈褐红、棕红等色,还有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D2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中石炭统C2: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松岭、彩云岭等附近,岩性为砂页岩、泥岩,属沉积岩,页岩由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组成,泥岩粒度极小0.01mm,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下石炭统C1整合接触。下三叠统T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的香溪、白玉山,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属沉积岩,灰岩几乎由纯的方解石构成,其它成分的总含量常在5%以下有碎屑结构和晶粒结构两种。填隙物为亮晶与微晶,粒度2-0.004mm,多为灰色,盐湖,泻湖浅海沉积。与下伏地层中石炭统C2平行不整合接触。下泥盆统D1到下三叠统T1地层中发育有呈ES30-40°延伸和呈ES20-35°延伸的两个背斜,与总体走向ES20-40°的逆掩断层,以及在离红村不远处的正断层,并在此地层中还发育有许多小断层切断逆掩断层、正断层和松岭背斜。古新统(E1):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岩性为砾岩、砂岩,属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砾岩由滚圆度较好的砾石、卵石胶结而成的成为砾岩,:粒度2mm,颜色复杂,陆相,河流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下三叠统T1不整合接触。始新统(E2):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红石崖附近,岩性为砂岩、页岩,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页岩页岩由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组成,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古新统E1整合接触。渐新统(E3):主要分布在图左边的云岭山,岩性为页岩、泥岩,沉积岩,页岩由粘土矿物和碎屑矿物和自生矿物组成,泥岩粒度极小0.01mm,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始新统E2整合接触。新近系(N):主要分布在左边的云岭山山顶,岩性为泥灰岩,沉积岩,沉积岩,泥灰岩粒度0.004mm,盐湖,泻湖浅海沉积,该地层与下伏渐新统E3整合接触。古新统(E1)到新近系(N)地层中,在东北方向上发育有ES40-50°延伸,轴面近直立的向斜,此外的大部分地层近似平行,走向沿西北方向,倾角约10o,各地层之间整合接触。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的松岭峪-赵村,岩性为砂砾粘土岩,沉积岩,由粘土矿物组成,陆相沉积,该地区河流发育,地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2.3构造层的划分根据地层的接触关系,按照两个相邻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一个构造层可以把全区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构造层;∈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第三章构造3.1松岭峪地区构造特征概述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的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的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的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最终形成各种形状的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的褶皱构造和断层构造。现将松岭峪地区内的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1.褶皱构造: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2.断层构造:主要有五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断层F1、范村-陈村的逆断层F2、刘村-王村的逆掩断层F3、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3.不整合面构造: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构造层∈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3.2褶皱构造1.松岭背斜分布在松岭一带,中间高两边底,呈ES20-35°延伸,长约为10km,宽约为4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1,两翼地层为D2、C1、C2,即中间老两边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穹隆构造。2.彩云岭背斜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呈ES30-40°延伸,长约为14km,宽约为2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D1,两翼地层主要为D2、C1、C2,即中间老两边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5°),且两翼倾角不相等,一翼约为40°,另一翼约为70°,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因该褶皱的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大于3:1(7: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的形态为短轴褶皱。因逆断层的作用,使得被切的褶皱一翼发生倒转,倾角约为70o。使得最后褶皱在剖面图上的形态倒转褶皱。3.红石崖向斜分布在红石崖一带,呈ES40-50°延伸,主要由E1、E2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E2,两翼地层为E1,即中间新两边老,所以为向斜。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8°),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约10o,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直立褶皱。根据翼间角的大小又可以说是平缓褶皱。4.范村背斜分布在范村-陈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Z、∈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Z,两翼地层为∈1、∈2﹢3,即中间老两边新,所以为背斜。因两翼倾向不同,两翼地层倾角不同,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的形态为斜歪褶皱。由于有逆断层的作用,使得褶皱一翼地层发生倒转,倒转后地层倾角约55o,使得褶皱最后在剖面图上展现为倒转褶皱。5.毛村向斜分布在毛村-王村一带,呈ES40°延伸,主要由O1、∈1、∈2﹢3地层构成。核部地层为O1,两翼地层为∈1、∈2﹢3,中间新两边老,在剖面图上表现为向斜。一翼有部分地层被有由内部沿断层喷出的岩浆侵入,翼部由于逆冲推覆作用,有一小部分岩体裸露在原地岩块之上,构成一个小型飞来峰。6.松岭峪地质图内还可看见一些小褶皱发育,主要分布在松岭,云岭山一带。3.3断层构造1.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该断层西起古新统,经过彩云岭背斜,东被金沟的花岗岩切断,其西端延伸到图外。断层

1 / 2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