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6芣苢《国风·周南·芣苢》插秧歌南宋·杨万里【拓知识】关于《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它开创了中国诗歌的优秀传统,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芣苢》《文氏外孙入村收麦》PPT《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包括十五“国风”,即十五个地方的民间歌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把它采起来。长势茂盛的芣苢,我们采下获得它。长势茂盛的芣苢,一片一片摘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苢,一把一把捋下来。长势茂盛的芣苢,提起表襟兜起来。长势茂盛的芣苢,掖起衣襟兜回来。【译】这是一首百姓们采摘芣苢时所唱的歌谣。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芣苢(fúyǐ):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其用处一说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穷人亦以此为食物。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赏读诗歌】1.《芣苢》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点?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起来很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更好地表达了情绪与情感。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艺术手法】重章叠句是诗歌的一种常见手法,即上下句或者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的一种表情达意的方法。这种手法具有回环反复的表达效果与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赏读诗歌】2.《芣苢》这首诗是怎样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的?这种手法是什么?使用的手法是赋。通过动词的变换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此诗直叙其事,通过妇女们的动作写出了采集野菜的过程,描绘了一幅其乐融融的劳动画面。【艺术手法】赋比兴是《诗经》中运用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这里有两种说法,分别是类比和比喻。而在比兴中,比为比喻之意。)兴:以其他事物为发端,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与诗歌内容有一定联系。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主旨归纳】本诗通过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也从侧面烘托出了采芣苢的女子朴素、自然之美。结构上:重章叠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注】①兜鍪(móu):古代战士作战戴的头盔。②莳(shì):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文学家、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赏析诗歌】(1)插秧时农家的繁忙在诗中有哪些具体表现?【解析】全家参与,冒雨进行,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赏析诗歌】(2)“笠是兜鍪蓑是甲”句运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解析】比喻。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暗示插秧就是一场抢天时的战斗,突出了劳动的艰辛的题旨。【赏析诗歌】(3)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解析】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插秧歌宋·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再读诗歌,理解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