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猜这是什么字?说文解字之“忠”一、忠的涵义二、中国古代社会对忠的认识三、中国现代社会对忠的认识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眼中的“忠”“忠”是我国传统的政治道德观念,产生于我国传统家族道德观念“孝”之后。(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孝”表现为晚辈的对长辈的家长、祖宗的尊敬、服从和祈求。在宗族祖宗崇拜的原始氏族社会,“孝”起到了维护国家秩序和君主专制的政治作用。(1)忠产生的历史背景但是随着社会制度演变和宗族祖宗崇拜的淡化,“孝”逐步从对宗室、君主的政治义务演变为家庭、家族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和家族情感,所以到了春秋时期,一个维护诸侯于天子、人民与君王的政治关系的“忠”观念便出现了。(2)忠的涵义“忠”最重要的涵义: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在大多数情况下,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这个君主统治的国家,那么忠于君主也就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因为君主就代表着社稷。忠作为一种政治道德观念,包含着一个看似统一其实比较矛盾的综合体:但是在中国历史的长河里,改朝换代频繁,国家具有不稳定性,与其说是忠于国家,不如说是忠于某个朝代的君主。南宋民族英雄、爱国将领文天祥菜市口慷慨就义,其忠心耿耿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民族气节为后世所称赞,但是文天祥所忠诚地是他受之于君恩,食之于国家俸禄的南宋王朝和南宋皇帝。一般情况下,君主集权专制越强、社会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的时期,君王能够控制历史局势,更能通过政治文化教育控制人们思想,那么,忠君就往往排在第一位置,其次才是忠于国家民族。但是在君权不稳、朝廷更迭、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帝王不能控制政治局面和意识形态时,忠于国家民族放在第一位,而忠君列于后面。生活于五代十国时期被史上称为“历事四姓十君”的的臣子冯道。冯道,生活于君权更迭、朝廷动荡的时期,他最开始在后唐为相,后来晋灭了唐,又在晋为相;契丹灭了晋,他又在契丹作太傅;契丹北迁,他又在汉作太师;周灭汉以后,他又作为太师和中书令。他历经四个朝代十个帝王,仍然从容不迫,毫不尴尬,因为他以“忠于国家”、以安养民为首要理念。显然,在政权更迭频繁、动荡的社会里,忠于国家比忠于君主更为重要。忠其次的涵义:“忠”还是一种修为,是为人真诚不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忠诚。《昭公十二年》所记载:“外内倡和为忠”。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内心;此句话意思是指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孔子云:“与人谋而不忠乎?”强调的就是为朋友做事要尽心尽义。(3)忠的延伸到了现代社会,“忠”的涵义更加广泛起来:为人:真诚、忠诚,要忠君爱国;社会家庭关系:夫妻忠贞、和睦,家庭美满社会职业: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积极进取,勇于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更重要的是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派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我们中华民族崇高美德的体现,忠于党派是我国现代儿女信仰和价值追求的体现。二、中国古代社会对忠的认识(一)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二)汉代“王道三纲”:“忠”的确定(三)宋代理学:“忠”的极致(一)先秦诸子观念:“忠”的萌芽“忠”是较晚出现的政治道德观念,甚至晚于“孝”观念的出现。在甲骨文、金文中没有“忠”字,在先秦早期文献,如《易经》、《诗经》、《尚书》等也没有。据后来学者考证,“忠”大概形成于春秋时期。1、最早对“忠”做出明确解释的是《左传》《左传》从多个角度揭示了“忠”理念的涵义,代表了春秋时期“忠”的思想,主要包含了三个方面:一是“上思利民”;二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三是表里如一,真诚无欺。一是“上思利民”“上思利民”,就是要求君主对臣民谋取福利。《庄公九年》“曹刿论战”这则史料中,曹刿认为,鲁庄公虽不能对狱事了如指掌,但在判断监狱狱案件时,以己心度人心,这就是“思利民”的表现,属于“忠”范畴。“思利民”是是君主对臣下百姓的忠,是一种职责。二是忠于国家,忠于社稷那作为臣子老百姓怎么做才叫“忠”呢?《僖公九年》中记载大夫荀息与晋献公的一番问答:“公曰:何谓忠贞?对曰: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意思是说:竭尽全力地去做有利于公家的事情就是忠。《昭公元年》中所记载的“临患不忘国,忠也”是说忠就是面临灾祸却不忘国。三是表里如一,真诚无欺。《昭公十二年》所记载道:“外内倡和为忠”。外指人外在的容貌仪态,言行举止,内指内心;此句话意思是指内心所想与外在表现一致,表里如一,就是忠。这一解释突出了“忠”理念里真诚无欺的道德特性。三、中国近代社会对忠的认识(一)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二)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一)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从这个时期开始,以忠于君主忠于社稷忠于国家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忠”观念转变为了中华儿女团结起来,奋力抵御外来各种势力列强的侵略,保卫国家主权独立、民族尊严的内容。无数铁骨铮铮的中华儿女为了捍卫国家民族尊严,保卫我们民族主权洒下热血,奉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树立起无数忠臣儿女的不朽丰碑。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近代史中反抗帝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第一个浪潮1842年2月虎门之战年近六旬高龄的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军1859年大沽口史荣椿在生命垂危之际,仍旧指挥部下奋勇抗敌,最后高呼“杀贼”而死。大沽协副将龙汝元镇守北岸炮台,奋勇当先,坚持亲自发炮,经久不下火线,不幸被敌炮击中,当即阵亡。在这场血战中先后有32名忠于国家忠于民族独立的爱国将士壮烈牺牲。(二)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此时的中国推翻了旧的皇帝却迟迟未建立起新的权威,“民主”、“自由”、“平等”等西方民主理念的广泛引入而在政治实践上又被证明对于中国国情水土不服,中国人出现了权威信仰危机。一部分社会精英对于“忠”等中国传统伦理纲常进行猛烈的鞭挞,一部分人却赋予“忠”等传统观念顺应时代的意义并广为宣传,希望用“新面貌”的“旧传统”重新构建权威的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五四前后,民主运动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们对“忠”等传统伦理纲常进行毫不留情的口诛笔伐。1919年12月,长沙《大公报》发表《我对于忠孝节烈的一个小批评》一文,对“忠”、“孝”、“节”、“烈”一一加以驳难。作者认为“忠”是一种畸型的道德,本义是取消自我,使人成为奴隶。这篇文章代表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对传统价值的否定思想。孙中山先生眼中的“忠”孙中山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进行了新的解释,并将其提升到重要位置。对于“忠”字的解释,他同黄兴一样,将传统的“忠君”内容剔除出去,而注入新的民主观念。(视频)他说:“我们做一件事,总要始终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牺牲亦所不惜,这便是忠。”四、中国现代社会对忠的认识(一)热爱本职、忠于职守(二)心怀信仰,忠于信念(三)心系人民,忠于祖国(一)热爱本职、忠于职守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医生,他19世纪末生于加拿大,20世纪30年代时已经是加拿大、英国和美国医学界著名的胸外科医生。30年代末,为了支援中国人民抗日,白求恩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延安,他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把医生能发挥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白求恩热爱医生的本职工作、忠于医生的职业操守,在技术上做到精益求精、在业务上做到刻苦钻研,并且克服不利条件、利用有利条件甚至是创造有利条件来帮助其完成本职工作——救死扶伤,并最终牺牲在工作第一线上。(二)心怀信仰,忠于信念《集结号》是一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背景是1948年的淮河战役,时年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空前惨烈。解放军九连连长谷子地接受了一项阻击战的任务,他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的号令,只要听不到集结号声,全连必须坚持到最后一刻。四、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眼中的“忠”首先,将“忠”看作一种重要的道德伦理范畴,是个人修为。孔子认为,个人在家行孝,为官事君才会忠。《论语·学而》篇中,孝是忠的前提和基础,忠是孝反映和扩展,两者互为照应、相辅相成的。所谓“孝慈则忠”,“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曾子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