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常见中医保健适宜技术和方法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儿童常见中医保健技术和方法常宁市泉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小儿推拿适应症范围•小儿推拿疗法应用范围广泛,儿科的大部分病症一般都可以采用推拿疗法。•可治疗多种病症,但其中以消化、呼吸以及神经系统的功能性疾患疗效最为显著。•对泌尿、运动等系统疾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小儿推拿手法•要求: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常用手法:推、揉、摩、运、掐、捏、搓、擦等。基本手法推法分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和合推法四种操作方式。•推法动作要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频率约为150-200次/分。•本法通经活络,广泛应用于小儿的头面、上肢、胸腹、腰背和下肢穴位的“线”状和“面”状穴位。推法•直推法:以拇指桡侧或指面,或食、中二指指面在穴位上做直线推动。•多用于头面、四肢及脊柱部位。推法•旋推法:以拇指指面在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推动。•多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部穴位。推法分推法:用两手拇指指面或桡侧或食、中二指指面,自穴位向两旁作分向推动,或作“八”形推动。多用于头面、胸腹及腕掌部等。推法•合推法:用两拇指指面自穴位两旁向穴中推动,此动作方向与分推法相反。•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及腕掌部。揉法•指揉法:用拇指或食、中指端,或用食、中、无名指端着力,紧紧吸附在穴位上并作回环揉动,称指揉法。•适用于身体各部位。揉法•鱼际揉法: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部着力,在其穴位上回环频频揉动,称鱼际揉法。•适用于头面、胸腹、胁肋、四肢部位。小鱼际揉法大鱼际揉法摩法•摩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分指摩法、掌摩法和旋摩法三种。该法常用于胸腹部的面状穴。如摩腹,对治疗肠胃疾患最为有效。顺摩为补,逆摩为泻;掌摩为补,指摩为泻;缓摩为补,急摩为泻。摩法•指摩法:用食、中、无名三指腹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连续的回旋抚摩,称指摩。摩法•掌摩法:用掌心在穴位或一定部位上作回旋抚摩,称掌摩。运法•运法:用拇指或中指指端贴在穴位上作由此往彼的环行或弧形移动称运法。•运法主要用于八卦、太阳等少数穴位上。运法操作时宜轻不宜重,宜缓不宜急。掐法•掐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甲用力掐入穴内以不掐破皮肤为宜。•掐法属强刺激手法之一,具有定惊安神、开窍醒神的作用,用于救治小儿急惊风。拿法•拿法是小儿按摩常用手法之一。用拇指指端和食中二指指端,或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筋腱。后者又称五指拿。•拿法刺激较强,有疏通活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证。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外感头痛、颈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捏法•捏法为小儿按摩常用手法。分捏脊法和挤捏法两种。常用于治疗小儿消化系统的疾病,如腹泻、呕吐、厌食、夜啼、脑瘫等。前位捏脊法后位捏脊法挤捏法•挤捏法:用双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指端自穴位或部位周围向中央用力挤捏,使局部皮肤红润和充血为止。挤捏大椎穴退热搓法•搓法:用双手掌心相对用力,挟住一定部位,然后双手交替或同时用力快速搓动,并同时作上下往返的移动,称为搓法。•适用于四肢及胁肋部。擦法•用拇指外侧缘或用食、中、无名指面在体表一定部位或穴位上来回摩擦。擦法又分指擦、掌擦和鱼际擦三种。指擦-头面、四肢掌擦-肩背、胸胁部大鱼际擦-四肢、肩胛上部•推拿补泻:(1)按方向分:向心为补,离心为泻;(2)按力量分:力量轻为补,力量重为泻;(3)按速度分:速度慢为补,速度快为泻;(4)循经补泻:顺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推为补,逆着经脉气血运行的方向推为泻;(5)旋推为补,直推为泻。•推拿顺序:(1)先上肢,后头面,后躯干,后下肢。(2)先主穴,后配穴。(3)先刺激量轻的穴位,后刺激量重的穴位。除特殊需要外一般按上述三种顺序那一种都可以。小儿推拿常用穴位脾经:(脾、脾土)•位置:拇指末节罗纹面(拇指桡侧指端到指跟)。•操作方法:屈拇指向心推为补,称补脾经(或者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直拇指离心推为泻,称清脾经。•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脾经: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临床应用:(1)补脾经常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引起的食欲不振、肌肉消瘦、消化不良等症。(2)清脾经常用于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咳嗽痰饮等症。肝经:(肝、肝木)•位置:食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肝经;直推为泻,称清肝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肝经: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临床应用:清肝经能平肝泻火,熄风镇惊,解郁除烦。常用于惊风、抽搐、烦躁不安、五心烦热、口苦、咽干、头痛、头晕等症。•注意事项:肝经宜清不宜补,若肝虚应补时则需补后加清,或以补肾经代之,称为滋肾养肝法。心经:(心、心火)•位置:中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心经;直推为泻,称清心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热泻火、养心安神。•临床应用:清心经能清热退心火。常用于心火旺盛而引起的高热神昏、惊惕不安、五心烦热、面赤口疮、小便短赤、夜啼等,多与清天河水、清小肠等合用。•注意事项:本穴宜用清法不宜用补法,恐动心火之故。若气血不足而见心烦不安,睡卧露睛等症,需要补法时,可补后加清,或以补脾经代之。肾经:(肾、肾水)•位置:小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肾经;直推为泻,称清肾经。(或离心推为补,向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肾经:补肾益脑、温养下元。清肾经:清利下焦湿热。•临床应用:补肾经常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多尿,久泻、盗汗、脱肛、喘息、解颅等症。而清肾经多用于治疗膀胱蕴热,小便赤涩。•注意事项:肾经穴一般多用补法,因肾常虚,而慎用清法。确需用清法时,多用清小肠来代替。肺经:(肺、肺金)•位置:无名指末节罗纹面。•操作方法:顺时针或逆时针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直推为泻,称清肺经。(或向心推为补,离心推为泻)•次数:推300~500次。•功用:补肺经:补益肺气;清肺经: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临床应用:补肺经常用于治疗肺虚喘咳,虚汗怕冷等肺虚寒症。清肺经常用于感冒、咳嗽、哮喘、痰鸣等肺经实热之症。大肠:(大肠经、大肠腑、大肠筋、大肠侧)•位置:食指桡侧指端到虎口。•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大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大肠。•次数:推100~300次。•功用:补大肠:涩肠固脱、温中止泻。清大肠: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临床应用:补大肠经常用于虚寒性的腹泻、腹痛、脱肛等症。清大肠经常用于湿热腹泻,饮食积滞,赤白痢下,便秘等症。小肠:(小肠经)•位置:小指尺侧从指端到指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向心推为补,称补小肠;离心推为泻,称清小肠。•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利下焦湿热。•主治:小便赤涩不利、水泻。•临床应用:清小肠可以清利下焦湿热,分别清浊,是利尿的要穴,多用于小便短涩热痛,水泻、癃闭、口舌生疮等症。多配合清天河水,清心经等。而补小肠能温补膀胱,用于治疗下焦虚寒,多尿,遗尿等症。小天心:(鱼际交)•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操作方法: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用捣法称捣小天心。•次数:揉3~5分钟,捣20~60次。•功用:清热、镇惊、明目、利尿。•临床应用:捣小天心长于镇静安神,多用于治疗惊风、抽搐、惊惕不安等症,多配合开天门、掐人中等。揉小天心长于清热明目、利尿,多配合揉上马、揉掌小横纹等治疗口疮、目赤痛、夜啼、小便短赤。★板门:(版门)•位置:手掌面大鱼际隆起处。•操作方法:用拇指端点揉称揉板门;自拇指根推向腕横纹称板门推向横纹;自腕横纹推向拇指根称横纹推向板门。•次数:推100~300次。揉3~5分钟。•临床应用:揉板门可以健脾和胃,消食化滞,通达上下气机。常用于饮食积滞,食欲不振,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多与补脾经,运内八卦等合用。板门推向横纹,功专止泻,用于脾阳不振,乳食停滞引起之泄泻,多与推大肠、推脾经等合用。横纹推向板门,功专止呕,用于胃气受伤,失于和降,推之能和胃降逆而止呕,多与推脾经、分腹阴阳、运八卦等合用。胃经:(胃、胃腑)•位置:拇指掌面近掌端一节。(手掌大鱼际外侧赤白肉际交界处)•操作方法:旋推为补,称补胃经;直推为泻,称清胃经。•次数:推300~500次。•功用:清脾胃湿热、消食积、降逆止呕。•临床应用:清胃经可以清利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常用于治疗胃火上亢引起的衄血,烦渴喜饮、便秘、呕吐、呃逆、腹胀、厌食等症。多与清天河水,掐揉四横纹等合用。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常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纳呆等,常与摩腹,揉中脘等合用。内八卦:(内八方)•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内劳宫为圆心,内劳宫到中指根中外1/3交界处为半径所作圆周上的八个点。从小鱼际起按顺时针排列依次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操作方法:用拇指端运,称运内八卦;按乾、坎、艮、震依次推运一周,称顺运内八卦;反之,称逆运内八卦。•次数:运:100~500次。•功用:宽胸利膈、理气化痰、行滞消食。•临床应用:运内八卦善于调理气机,常与推脾经、揉板门等合用,治疗胸隔不利、气闷不舒、疳积、消化不良、腹胀、喘咳、腹痛、呕吐等消化系统及呼吸系统的多种疾病。顺运内八卦偏于理气,逆运内八卦偏于降逆。四横纹•位置: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近掌端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方法:用指甲掐后继以揉法,称掐揉四横纹。用推法来回推,称推四横纹。•次数:掐揉数次;推50~100次。•功用:退热除烦、散瘀结、调中除胀、行气和血。•临床应用:掐揉四横纹和推四横纹常与补脾经,揉中脘,运内八卦等合用,治疗腹胀、口唇肿胀破裂、疳积、消化不良等症。二马:(上马、二人上马)•位置:手背无名指及小指掌指关节后陷中。•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二马。•次数:揉3~5分钟。•功用: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临床应用:揉二马为滋阴补肾的要法,还能顺气散结,利水通淋,可用于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目赤、喘咳等多种病症。特别配合四横纹、小横纹等应用时对消肺部的干、湿性啰音有良好的消退作用。三关•位置:前臂桡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由腕向肘方向直推称推上三关。•次数:100~500次。•功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补气行气。•临床应用:推三关善治由气血虚弱、阳气不足所致四肢厥冷、疳积、吐泻、风寒感冒、腹痛、疹出不畅等一切虚寒之症。•注意事项:三关穴性属大热,有热象时慎用。六腑•位置:前臂尺侧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由肘向腕方向直推称退下六腑。•次数:100~500次。•功用:清热,凉血,解毒。•临床应用:退六腑常用于脏腑郁热、壮热烦渴、痄腮肿毒、汗证、咽痛等一切实热之症,清热之力较强。•注意事项:六腑穴性属大寒,对一切寒症慎用。天河水•位置: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操作方法:由腕向肘方向直推称清天河水。•次数:100~500次。•功用:疏风清热、解表除烦。•临床应用:清天河水性微凉,较平和,主要用于热症,清热而不伤正气。可治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口舌生疮、弄舌、夜啼、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等多种疾病。天枢•位置:脐旁2寸。•操作方法:用指端揉或按称揉或按天枢。•次数:揉或按1~3分钟。•功用:疏理大肠、理气消滞。•临床应用:天枢为大肠之募穴,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痢疾、腹痛、呕吐、食积、腹胀、大便秘结等症,常与按揉足三里等穴位合用,特别是用于感染性腹泻。脐:(神阙)•位置:肚脐。•操作方法:•用掌摩称摩脐;用揉法称揉脐。•次数:摩或揉1~3分钟。•功用:温阳散寒、补益气血、健脾和胃、消食导滞。•临床应用:揉脐、摩脐多用于腹泻、腹痛、呕吐、便秘、疳积等症。临床上揉脐、摩腹、推上七节骨、揉龟尾常配合应用,简称“龟尾七节,摩腹揉脐”,治疗腹泻效果较好。丹田•位置:脐下2~3寸之间。•操作方法:用大鱼际揉称揉丹田,用指端按称按丹田。•次数:揉3~5分钟。•功用:培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临床应用:揉、摩丹田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所致的腹痛、

1 / 8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