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水平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城市人口U占总人口P的比重(Q=U/P)。包括:人口职业转变、产业结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变化、集中的用地及人口的高密度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初期(缓慢发展期)、中期(城市化快速增长)、稳定阶段(稳增)三、世界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增长势头猛烈而持续;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使大城市在现代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四、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镇化正常发展(1949~1957)、城镇化大起大落(1958~1978)、城镇化稳步增长(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第二章: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一、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奴隶制社会、奴隶制—封建制社会夏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陶制水管的使用、夯打土坯筑台技术为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奠定了物质基础商迷信占卜、影响了城市布局(代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最早形成城市雏形周《周礼》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时代东周《管子》、《商君书》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和多方面实施的辉煌期秦信神;夏道、甬道等多重城市交通系统充斥神秘主义色彩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实践汉代长安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贯穿全城的中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未受春秋战国时代文化影响,未受周礼制度的影响曹魏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采用里坊制反映了礼制思想隋唐长安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规划了城市建设时序;设集中的东西两市,中轴对称;采用里坊制唐长安中轴对称,东西两市;规整的方格布局;采用里坊制,设坊墙宋代开封三套城墙与护城河,宫城居中,井字形干道系统;集中布置在特定的市;由里坊制转为街巷制元大都三套方城(内、皇、外城),宫城居中,轴线对称;“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引入了自然景观礼制思想得到完全实践明清北京突出中轴线;城外设天地日月四坛;皇城男形成商肆;民居均以四合院形式存在三、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思想上:强调礼法,登记明确,严谨的中心轴线对称布局受儒家思想影响;天人合一思想受道家思想影响规划上:结构(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体现天为至尊、宗主天下、敬天法祖礼制)、组团形式(从里坊制到宋朝发展为街巷制,形成商业街市)、方格网道路系统。四、西方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古希腊城邦时期:理想城市的探求《理想国》(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一个完整系统的理想国家方案)、人文主义与自然主义的布局(无强制性的人工规划;代表—雅典卫城)、希波丹姆斯模式(遵循古代希腊哲理,以广场为中心,方格网道路系统为城市骨架,以求得集合图像与数的和谐,与秩序的城市整体美;代表—米列都城、普南城)古罗马时期:城市建设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技术工程技术超过希腊,基本上忽视了城市文化与精神功能)、《建筑十书》(西方古代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理想城市模式对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规划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欧洲中世纪(黑暗年代、基督教统治):城堡的出现(封建割据和战争)、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教会势力强大,教堂占城市中心,成为空间和天际轮廓的主导因素)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风格(通过建立整齐规划、具有强烈秩序感的城市轴线系统,强调城市空间动感和景观环境,喜好富丽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穿插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圣彼得教堂广场)古典主义风格(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筑群的布置中主要强调中轴对称,突出中心和规则的几何图形,代表——圣马可广场、凡尔赛宫)第二节: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的产生与发展一、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背景(社会矛盾加剧)知识背景:理论—空想主义;法律—《公共卫生法》、《工人住房法》;实践基础—巴黎改造、城市美化、纽约中央公园二、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的新型城市;实质:城与乡的结合体;目的: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城市。霍华德《明天——一条引自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指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的矛盾。设想:限制城市规模(人口3万,农田面积>5倍城市面积);实行城市功能分区;按规划单元建设布局:圆形,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为六部分,中央为公园,核心部位为公共建筑,往外依次为住宅区、环形林荫大道与学校等、住宅区,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仓库,最外围为永久性绿带。进步点: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化的城市规划问题,对人口密度、城市经济、城市绿化的重要性等提出了见解。人们把“田园城市”方案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2.马塔的带型城市理论主张:城市平面布局呈狭长带状发展。例:斯大林格勒、哥本哈根、巴黎规划原则:以交通干线为城市布局的主脊骨骼;城市生活和生产用地平行的沿交通干线布置;居民日常上下班横向地来往于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城市可沿交通干线延伸,但宽度有限。居民同乡村自然界接近,有利于市政设施建设,防止由于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过分集中,导致交通拥挤、环境恶化。3.戈涅的工业城市模式思路:将各类用地按照功能相互分割,以便于各自的扩建。4.柯布西耶的“光明城”设想1922年发表《明日城市》,1930年提出“光明城”规划。新建筑与特点:底层架空、屋顶花园、自由平面、自由立面、横向长窗。主张:全新城市规划,提出高层建筑和立体交叉设想(保持人口高密度,形成安静、卫生的城市环境)。例:萨沃伊别墅、马赛公寓、巴西利亚规划5.卫星城市理论:卫星城市定义:卫星城市是在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从属于某个大城市的派生产物。背景:大城市的恶性膨胀,卫星城市成为分散大城市功能和人口过度集中的地方。是功能协调的重要手段。发展:第一代卫星城(卧城——以居住为主,无生活服务设施,居民的生活工作及文化需到母城解决)、第二代半独立卫星城(居民日常生活服务及部分工作可在卫星城内解决,与母城仍有较强联系)、第二代完全独立卫星城(与母城基本上相互独立,强调居住和工业的联系)6.《雅典宪章》(现代城市规划大纲)强调居住功能的重要性内容:居住问题(住宅区要有绿带与交通道路隔离,住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工作问题(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居住的关系,缩小其距离,较少上下班人流)、游憩问题(居住区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居绿地,并在市郊保持良好的风景绿带)、交通问题(街道进行功能分类:分为交通要道,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街道)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历史建筑。7.1978年马丘比宪章内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应努力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环境;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个动态过程(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过程);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其认为城市规划的目的在于综合城市四项基本功能——生活、工作、游憩和交通而规划。8.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邻里单位:思想要求(在交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以小学控制其规模;内部设置公共建筑及设施;防止外部交通在“邻里单位”内部穿梭)、意义(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重要的地位)小区规划: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扩大,趋向于由交通干道货其他天然或人工界限来划分。社区规划: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局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是将解决居住区内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9.有机疏散理论主张:吧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区域内又可以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从而使无序的集中变为有序的分散,思想聚焦,从发展的眼光看待城市变化。10.理想主义规划理论(系统、理性和控制性)11.城市设计研究重点集中于城市空间景观的形态构成要素方面。凯文●林奇认为城市空间景观中界线、路径、节点、场地、地标是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在布置城市空间景观的时候,要从这些要素的形态入手。12.城市规划的社会学批判、决策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对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里程碑)1972年大卫哈维《社会公正与城市》提出规划公证问题13.从环境保护到可持续发展的规划问题20世纪70年代初,环境保护从一般的社会呼吁逐步在城市规划界成为思想共识和一种操作模式;80年代,环境保护思想又逐步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马尔萨斯《人口原理》指出了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1972年《人类环境宣言》第一次提出“只有一个地球”)。14.全球城市和城市化理论第三节: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一、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1.由单向的封闭性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思想方法思维的单向性否定了思维过程汇总的反馈作用;思维的封闭性否定了系统外的作用。复合与单向是在思维途径上相对而言的,其要求多条思维途径反馈、平行思维等。发散与封闭也相对存在,要求思维有一定广度外,还要求系统外因素的作用。2.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前者否定了动态发展的思想方法,后者要求把城市规划的工作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的控制与引导方法。3.由刚性规划的细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前者缺乏多种选择,后者提出多种可能性和选择性。4.有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前者把城市规划编制及管理作为城市诸系统发展的枢纽,控制整个城市中任何系统的发展,危害性极大;后者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引导性控制作用。二、思想方法的变革对工作的冲击和影响1.对工作方法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的广泛性(收集数据资料的的广泛性,分析角度和分析对象的多样性);论证的严谨性(思想方法的严谨、论证手段的严谨,包括应用数理统计论证、利用计算机辅助论证);成果的弹性(反映的规划成果不再是一个最终状态的理想布局,而是多种可能性的,各个发展阶段的规划成果)2.工作的传递式的影响:编制工作的传递关系是横向的、复合的;设计工作的传递关系以纵向为主,即指令性的控制为主;组织开发经营活动的

1 / 1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