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肇骞院士生平※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张肇骞院士生平※张经炜植物学家张肇骞,号冠超。汉族。浙江永嘉人。1900年12月生于世代书香之家。祖父为清代进士,父是清代秀才。十岁就读于浙江省立第十中学(即现今之温洲中学)。自幼勤奋好学,成绩优异,对植物有浓厚兴趣。1920年,“五四”运动不久;入南京金陵大学就读,并积极投入到“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斗争中,带领学生闹学潮,因而被校方开除。翌年,复考取东南大学生物系就读,先后发表了“普通肥料的主要成分”(1924)与“实用园艺学”(1924-1925)两篇文章。1926年毕业于南京东南大学生物系。是胡先骕、钱崇澍、邹秉文等的优秀弟。北伐后,国民党定都南京,东南大学改名为中央大学,张肇骞随入南京中央大学任助教,讲师。1933年被派赴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与爱丁堡植物园留学,研修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区系学。先后发表有关菊科论文五篇,即:“中国菊科的一些新种”(SOMENEWSPECIESOFCOMPOSITAEOFCHINA,1933),“中国菊科植物之观察”(OBSERVATTONONTHECOMPOSITAEOFCHINA.1933-1934),“中国莴苣属植物识别”(CONTRIBUTIOACOGNITIONEMGENERISLACTUCAE,1934a),“中国菊科新种”(COMPOSITAENOVAESINENSIS,1934b),“中国菊科植物之研究”(CONTRIBUTIONSTOTHEKNOWLEDGEOFTHECOMPOSITAEOFCHINA,1934c),“中国菊科植物之新种”(COMPOSlTAENOVAESINENSIS,1934-1935)。1935年自英返国,先后在广西大学和浙江大学任副教授,发表有“对于中国菊科植物之贡献”(CONTRIBUTIONTOTHEKNOWLEDGEOFCHINESECOMPOSITAE,1936),“广西菊科一新属”(ANEWGENUSOFCOMPOSITAEFROMKWANGSI,1937a),“海南菊科志”(ANENUMERATIONOFHAINANCOMPOSITAE,1937b)。由于受到陈焕镛教授和EDMERRILL教授的信赖,1938年就任广西大学农学院教授兼植物研究所主任、浙江大学教授。其后,日军自南宁侵犯柳州,张肇骞随浙江大学迁徙,历尽艰辛,西迁至贵州湄潭。1940年,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安成立,著名植物学家胡先骕授任校长。翌年,在农学院建立生物系,张肇骞应邀出任教授兼系主任,遂于暑期自黔赴赣。是年,发表了“菊科一些新的和未全知种”(SOMENEWANDIMPERFECTLYKNOWSPECIESOFCOMPOSITAE,1941a)和“广西罗汉松属新种”(ANEWPODICARPUSFROMKWANGSI,1941b)两篇文章。抗日战争期间,带领学生流离颠簸于赣东北山区,生活异常艰苦,先生家中带入个敷出,但仍孜孜不倦地坚持工作。1946年—抗战胜利的第二年。张肇骞离开江西到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任技师兼北京大学教授。先后发表有:“中国三十年来之植物学”(THETHIRTYYEARSOFCHINESEBOTANY,1947),“中国西南部堇菜属之研究”(ASTUDYONVIOLAOFSOUTH-WESTRENCHINA,1949a),和“华东堇菜属一新种”(ANEWVIOLAFROMEASTERNCHINA,1949b)。1948年,他以中国牻牛儿苗科(GERANIACEAE)为题培养了一名硕士研究生,亦即黄成就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肇骞于1950年参与了钱崇澍、吴征镒为首的重新接管静生生物调查所,并将该所与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合并,腾出文津街3号作为中国科学院最初院址的工作。因而于1953年与吴征镒、林熔并列为新成立的植物分类研究所副所长。任一级研究员。是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在此期间,他服从组织分配,毫无保留地分管行政工作和三反、思想改造等运动工作。他依靠组织,努力学习政治。他积极参与《河北植物志》(建国后组织的第一部集体编写的植物志)和《中国种子植物科属检索表》的工作,并与林熔合作组织了第一批研究菊科的力量。发表有“千里光属及其近缘各属之新种”(NEWSPECIESOFSENCIOANDALLIEDGENERA1951)。※自陈忠毅主编,《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建所七十周年纪念文集》。1999.P.15-18.1954年12月,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正式成立,张肇骞出任副所长。他甘为副职,毫无保留地服从分配,举家南下广州。华南植物所原是中山大学的一部分,改隶中国利学院时,只有十多个研究人员从事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工作。为了把该所从一个单一学科的研究所办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机构,张肇骞到任后,根据国家规划,学科发展的趋势和生产建设的需要,克服一切困难和各种阻力,协助所长陈焕镛教授开展了大量工作;是年,赴印度出席世界第四届林业会议。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会员;同年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筹备委员会成立时,被任命为筹委会委员和农业科学小组召集人之一,并担任华南植物园筹备委员会副主任;1957年,中国科学院华南热带生物资源综合考察队成立,张肇骞任队长,领导并参加华南热带、亚热带资源植物开发利用的综合考察,历时五年,先后在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为寻找以橡胶宜林地为主的热带作物资源开发,三省(区)的综合自然区划,广东省农林区划而积极开展工作;是年,翻译出版C.达尔文著的《攀援植物的运动和习性》一书:出席印度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学术会议并作了有关海南岛植被的报告。1958年,中华自然科学学会联合会广东省分会成立,任秘书长。1959年9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决定成立《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同年11月在北人召开了《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成立大会,作为编委,他参加了第一届编委会。1961年,任中共华南材物研究所分党组副书记。1962年任中共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党委委员;是年12月,率团赴越南进行植物学考察;同年,任国家科委橡胶热作组成员;1963年,任《科学通报》第五届编委会编委;发表论文“齐头绒属在分类系统上位置的研究”。1966年,任华南植物研究所代理所长。此外,他还先后担任过学中国科学院植物园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对外交流协会广州分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植物学报》编委:《植物分类学报》编委;广东省植物学会理事等职务。人民政权的建立,使先生精神焕发,他为中华民族获得解放,为中国植物学的光辉前景而欢鼓舞。他亲自经历和体验了党的政策和党对科学的重视,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建设好祖国,他说:“现在才是发展科学的时代”。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共产义,通过自己的实践承认共产主义。他努历工作,积极靠拢组织,并于1956年4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先生思想活跃,关心群众,谦虚谨慎,治学严谨,理论联系实际,科研结合生产。其思想作风,素为人所称道。早在四十年代,他已是国内著名学者,但在协助胡先骕教授讲授《高等植物分类学》时,也和学生一道全神贯注地听讲,并作详细笔记。学生问其故,他说:“学无止境,能者为师”。有人问他成功的秘决时,他认为自己:“并没有什么天赋,只不过重于学习和实际罢了”。他提倡独立思考,从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他建议每月举行一次“科学茶会”,清茶薄点,边喝边谈,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对某个问题的看法,以活跃学术气氛。平时上班工作繁忙,下班在家仍高朋满座。只要来人商讨学术问题,从不厌其烦,耐心交谈。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对己十分俭朴,却乐于助人。抗战期间,生活艰苦,常入不敷出,以粥代饭;但他却以种洋葱的微薄收入来资助学生的生活和同业教授的路费。1957年,他以近六十之躯,率队赴红水河考察,为照顾其身体,行政上配马一匹以代步,他却把马用来驮运标本和行李,自己则跨激流,攀峰林,和队员一道同甘共苦,坚持步行考察。在抗战的艰苦岁月,他从事教学,一丝不苟,积极收集植物学研究的新成就,充实教材,使学生具有更广阔的知识和视野;从形态学、细胞学和遗传学等当时较新的观点阐述分类之依据,比较各分类系统以评价当时较完整的系统。他对植物标本的采集,很重视生境条件、土壤状况和其它生态资料,使收集的每一张标本都有较完整的说明,有时为了一个标本和一个完整的说明,不惜四处翻阅资料与外出考察。为了确定华南植物研究所的新所址,他亲自多次到广州近郊龙眼洞勘察,确认那里的地形、气候都十分适宜从事植物研究工作才作搬迁。他非常重视学科间的协作和渗透,认为要发展植物分类学,必须利用形态学、解剖学、胚胎学、细胞学、生物化学、古植物学等学科的成就和手段,才能更好地阐明植物系统演化原理。因此,张肇骞到广州后,首先在生态地植物学方面积极培养干部,委任何绍颐和王铸豪两先生筹建植物生态学研究室,并充实土镶、气象、微生物和化学分析等专业人员;逐步调整植物分类学研究室:选派人员到南京大学进修苔藓学和古植物学,以填补学科空白:选送干部进修植物化学和细胞学、遗传学抽调贾良智先生组建植物资源研究室;在留美学者郭俊彦博士的协作下,建立了植物生理和生物化学研究室;在喻诚鸿先生的协作下,建立了形态学和解剖学研究室;大力开展研究工作。他强调应用与发展研究,重视植物引种驯化工作。为了寻找向大陆引种亚、非、拉美热带植物中的中转站,1946年春,他亲自带队到海南岛作环岛考察,选定落笔洞作为植物引种驯化基地,开展引种驯化了作。他重视科研单位与大学间的协作,先后聘请中山大学张宠达、华南农学院院蒋英和徐祥浩、华南师范学院莫熙穆、江西大学林英等教授来华南植物研究所兼职进行科学研究工作。张先生对子女既严格要求,又谆谆教导。在十年动乱期间,张鉴骞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迫害,但他对党却坚信不移,并从1968年起,每月上交党费10O元,以表达他对党组织的深厚感情。在其病危期间,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前途;植物学科的发展和于女的成长。1972年1月18日,先生终因患病(肺癌)不治而辞世。著名的奥地利植物学家韩德马捷达迪(HeinrichvonHander-Mazzitti)早年曾评价张肇骞为“非常聪明的年青人”。他熟知英、德、法、俄、拉丁文,对菊科、堇菜科、毛莨科、罗汉松科等植物分类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发表著、译作28篇,新种75个,新变种7个,新改名的植物13个,他对红水河流域考察地区植物区系的研究为我国植物地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张肇骞院士的这些成就远远不能反映他对我国植物学发展的贡献。在其一生的最后十年中主要精力集中在科学的组织管理和下一代科研人才的培养工作上,不惜牺牲自己的科研工作,甘为人梯。在第肇骞院士的精心策划下,华南植物研究所已逐步建成为华南地区学科配套,并拥有一批学术带头人的植物学综合研究中心。张肇骞先生不仅是一位著名的植物学家,而且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活动家,他以其毕生的精力为发展我国的植物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