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文件管理推进联盟我国电子检测报告的发展与设想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谭敏清2017-07-18电子文件管理推进联盟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局)是国务院决定组建并授权,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统一管理、监督和综合协调全国认证认可工作的主管机构。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是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直属事业单位,主要负责组织、管理和实施国家认监委信息化工作,指导检验检测认证认可行业信息化建设。认监委&认监委信息中心简介1、认监委信息中心推广电子检测报告的经验2、OFD标准在检验检测行业推进的个人意见3、关于电子检测报告与认证证书专项工作组的设想提纲认监委信息中心推广电子检测报告的经验11.1把握国家政策方向1.2检验检测行业推行电子检测报告概述1.3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1.4检验检测电子报告验证平台上线运行1.5电子检测报告在互联网的应用《十三五》规划中共、中办把握国家政策方向1.1(三)工作目标到2020年,电子文件管理体制机制和法规制度更加健全,电子文件的法律地位和行政效力得以确立;电子文件报告利用更加规范,国家对核心电子文件资料的管理进一步加强;主要基础标准和重点行业标准制定发布,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标准体系;电子文件管理在重点领域和重要信息系统得到广泛应用,党政机关电子公文实现标准化普及,电子发票、电子证照、电子合同等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社会交易成本明显降低;理论研究和产品研发取得重要突破,社会化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基本形成政产学研用良性互动的发展局面。把握国家政策方向-规划重点摘要1.11、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国家的定位: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服务业、高新技术服务业2、中国已成为世界上颁发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数量最多的“认证认可大国”3、检验检测认证证书和报告仍在使用传统的纸质证书,在应用中出现诸多不足和弊端纸质证书制作使用成本高、传播效率低;假冒、伪造检验检测认证证书等问题严重降低了检验检测认证的公信力,制约了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的健康发展。4、“互联网+”时代,检验检测认证行业急需提高信息化水平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分享经济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信息化水平急需大力提升。通过证书内容结构化存储、数字加密、数字签名等技术实现证书的电子化,提升证书的网络电子化防伪水平;通过将证书结构化标准化,实现对证书具体内容的智能化管理、优化行业监管,打通数据壁垒,实现各信息平台间的数据开放共享。检验检测行业推行电子检测报告概述-背景1.2检验检测行业推行电子检测报告概述-必要性1.201、虚假纸质证书和纸质报告泛滥02、获证企业/组织对纸质证书和纸质报告的真假不易甄别03、消费者不易得到真实的质量信息04、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发展的迫切需要05、认证认可检验检测监管部门的需要0102030405检验检测行业推行电子检测报告概述-可行性1.206046、“互联网+”快速发展的需要010201、法律法规保障02、配套政策逐步完善0303、电子签章技术日趋成熟04、电子证书社会认可度高0505、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所需纸质报告电子报告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1.3逐步将纸质报告替换为电子报告政策支持政府引导用户驱动市场运营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1)1.3政策支持国家认监委推出鼓励性文件修改《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制定相应电子检测报告规范建设电子检测报告应用环境为响应国家《十三五》规划号召,国家认监委将大力推广电子报告在市场中的应用。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2)1.3政府引导电子报告/证书应用研讨会上海站成功召开来自国家认监委、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上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认环宇、上海测吧以及国内外检验检测认证机构400名专业人士参加了会议,CCTV-2财经频道、新华社、中新社、《中国质量报》、东方网、《质量与认证》杂志社做现场报道。2017年6月22日,由国家认监委信息中心主办,北京中认环宇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测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承办的“电子报告/证书应用研讨会(上海站)”成功召开。本次检验检测认证行业高峰论坛以研讨交流检验检测报告/证书电子化为专题,针对验证平台、IDS系统如何节约社会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优化监控管理,改进工作模式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讨。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2)1.3政府引导认监委将结合信息化方式不断探索新的解决模式与道路,共同推进电子报告与证书的应用于发展。——认监委实验室监管部乔东主任电子报告是认监委在“互联网+政府职能转变”中提出的创新举措,上海作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桥头堡,也是改革与创新的先行者,我们希望积极参与电子报告与证书的应用试点,把实施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落实做好,改进完善,为上海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上海质量技术监督局朱明副局长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3)1.3纸质文档极易被篡改,难于鉴别;而数字签名文档具有:1、文档签发者的身份不能被假冒;2、文档签发时间不能被修改;3、文档内容一旦修改极容易鉴别出来;杜绝假冒与篡改纸质文档的保存占用大量空间,且容易受潮、破损;而数字签名文档不存在上述问题;文档保存纸质文档传递慢,成本高,有可能出现泄露;而数字签名文档,可减少上述问题。如有必要,文档的传输过程也可以加密;传递纸质文档必须拿到纸张才能查看,无法进行全文检索;数字签名文档在信息化时代方便查阅,电脑,移动设备都可查询和检索;查阅用户驱动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3)1.3可预估总节约:草稿报告节省+改报告节省+打印节省=(4.5亿X1.2)10.8亿元节约成本:30%节约报告总量:6000万份30%三年普及替代50%的纸质报告:一年普及替代20%的纸质报告:1.5亿份1.5亿份X15元/份=22.5亿元草稿报告节省+改报告节省+打印节省=(22.5亿X1.2)27亿元按50%替代率估算,三年环境资源节省:1、可节省10000吨纸2、1吨纸=3.5吨木材+100吨水+1.5吨煤;同时带来30吨废水和大量废气!木材水煤废气&废水3.5万吨100万吨1.5万吨30万吨3000万份X15元/份=9亿元可预估总节约:节约成本:节约报告总量:7万吨60万吨3万吨200万吨经济效应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获CMA)2016年营业收入(亿元)2016年报告数量(亿份)3323520653.56对电子检测报告发展的想法-总体方针(4)1.3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如:上海测吧、各CA机构等,依靠专业的市场力量进行市场化运营,为行业提供更加专业的服务:1、专业的行业软件2、专业的行业硬件3、专业的行业服务市场运营1.4检验检测验证平台上线与运行(1)检验检测认证证书与报告数字签名在线验证平台,由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信息中心设计与管理,用于验证检验检测行业认证证书与电子报告真伪的公共平台,解决了电子报告与证书在互联网流通过程中无法辨别真伪的现实问题。(2),通过为用户提供各种增值服务来沉淀大量电子检测报告,进行大数据分析与处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服务,同时也为“中国质造”的国家战略提供服务。1.5电子检测报告在互联网的应用(1)验证结果与电子文档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分享邮件分享QQ分享微博分享电商平台分享淘宝分享京东分享1.5电子检测报告在互联网的应用(2)把验证平台上的数据分享到电商平台,比如:查看报告,验证报告等...1.5电子检测报告在互联网的应用(3)OFD标准在检验检测行业推进的个人意见22.1OFD与PDF在检测行业的区别2.2OFD需要更加开放2.3OFD与验证平台的整合2.1OFD与PDF在检测行业的区别与电子发票电子证照不同的是,电子报告电子证书作为质量证明文件,在国际贸易中大量运用,需要走出国门、通行全球,因此,技术上要符合全球适用性。对于质量证明文件-电子检测报告这种性质文档来说,OFD还有很长的路要走。PDFOFD市场认知人人都知道较少人知道产品支持众多应用工具较少应用工具用户粘度严重依赖目前应用范围较窄,无人依赖2.2OFD需要更加开放就拿文档转换这样一个常用的功能来说明,OFD转换工具较少,而PDF各种工具都有。要想成为检测行业质量证明文件的文档,建议OFD开发商、应用提供商提供更加开放的策略——无论是技术、应用环境、市场等等。2.3OFD与验证平台的整合认监委作为国家职能单位,为了进一步推动国产文档OFD在检验检测行业的普及与应用,首先应实现OFD与验证平台的融合:1、验证平台验证OFD文件2、验证平台查看OFD文件3、验证平台转换OFD文件关于电子检测报告与认证证书专项工作组的设想33.1意义与作用3.2构成3.2主要工作任务3.1意义与作用推行电子检测报告涉及国家产品质量大环境建设,在电子文件管理推进联盟中成立电子检测报告与认证证书专项工作组有诸多重要意义与作用:1、树立一面全国性的旗帜,引领各方面力量参与推进2、设计与规范电子检测报告的制度与标准3、团结重要力量突破瓶颈与困难我国是:产品生产大国产品消费大国检测检验大国3.2工作组构成主要力量构成技术力量,如行业服务应用商检测机构生产企业电商平台与大型商超采购企业政府管理部门01020304053.3主要工作任务当前电子检测报告与认证证书专项工作组的主要工作任务:(一)制定检验检测认证证书(报告)电子签名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1、文档格式;2、使用国密SM2算法加密签名技术规范;3、使用rsa算法加密签名技术规范。(二)选择一部分主要的检验检测领域,制定相对规范化的检测报告模板,便于检验检测大数据的采集于分析。(三)利用联盟这个平台,多方呼吁,倡导建立使用电子检测报告的社会环境,尤其是发挥政府采购、招投标、大型企业供应链品质管理等领域的引导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