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与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之后,在外力的作用下,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所引起的腰痛,并且伴有坐骨神经发射性疼痛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种病变。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多于女,其发病部位以腰4-5之间为最多,腰5骶1之间次之,腰3-4较少见。凡造成腰椎椎管、神经根管及椎间孔变形或狭窄,而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并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者,称为腰椎椎管狭窄症。本症是一个综合征,所以又称为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它是由先天性或后天性等各种原因使椎管前后、左右内径缩小或断面形状异常,而使腰椎椎管狭窄。这种狭窄可能是骨的变化,如腰椎骨质增生、下关节突肥大;也可能是软组织的改变,如椎间盘后突、黄韧带肥厚等所引起。本病发病多缓慢,病程较长,病情为进行性加重。有或无外伤史。先天型腰椎椎管狭窄症发生在年轻人,后天型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是间歇性跛行,慢性反复的腰痛,一侧、双侧或两下肢交替性疼痛,行走或腰过伸时疼痛加重,休息或腰前屈时减轻或消失。临床表现:症状:腰痛伴坐骨神经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症状。腰痛常局限于腰骶部附近,在腰椎4-5、腰椎5至骶椎1、或腰椎3-4棘突间有局限性深压痛,并向患侧下肢放射,坐骨神经痛常为单侧,并沿患侧的大腿后侧向下发射至小腿外侧、足跟部或足背外侧。若椎间盘突出较大或位于椎管中央时,可为双侧疼痛。咳嗽、喷嚏、用力排便时,均可使神经根更加紧张而加重症状,步行、弯腰、伸膝起做等牵拉神经根的动作也使疼痛加剧,屈髋屈膝卧床休息时疼痛明显减轻。疼痛多为间歇性,少数为持续性,间歇性疼痛经休息,特别是卧床休息后可明显减轻,但容易在轻微损伤后复发。病程长者,其下肢发射部位感觉麻木。体征:腰部畸形,发病时,腰部僵硬,病人可有功能性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弱或消失,病者为了防止神经根的刺激,而用改变体位来放松神经根,这是一种保护性的反应。脊柱侧弯可向患侧,也可向健测。前屈明显受限,后伸受限较少。侧弯则根据畸形方向而出现疼痛或受限,一般弯向凹侧。压痛点的位置有定位意义。若在某腰椎间隙棘突旁有深压痛,并引起或加剧下肢放射痛,即证明该椎间隙是腰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在患侧臀上神经处、腘窝部、承山穴处都可由压痛。皮肤感觉异常,患肢皮肤感觉异常对椎间盘突出定位亦有明显意义。直腿抬高实验(+)减反射减弱或消失,伸拇肌力实验:伸拇肌肌力减弱,腰5受压;股四头肌病人的主要症状为腰痛、腿痛和间歇性跛行。腰痛主要在下腰部及骶部,腰痛的特点多显现于站立位或走路过久时,若躺下或蹲位及骑自行车时,疼痛多能缓解或自行消失,局部多成痠胀疼痛,没有固定的压痛点,常强迫于前屈姿势。腿痛主要因腰骶神经根受压所致,常累及两侧,亦可单侧或左右交替出现。腰腿痛多因腰后伸、站立或行走而加重,卧床休息而减轻或缓解。间歇性跛行为本病重要特征,当患者卧床休息时可无如何症状,在站立或行走时,可出现腰腿疼痛,患侧或双下肢麻木无力。若继续行走可有下肢发软或迈步不稳。当停止行走或蹲下休息时,疼痛随之减轻或缓解。若在行走症状又重新出现,病情严重者可引起尿急或排尿困难,鞍区麻木、肢体感觉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