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学语文精品课件.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程名称:大学语文所用教材:丁帆等主编《新编大学语文》授课教师:汪刘生教授授课时间:32学时(周2学时)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出勤,作业)30%期末考试70%一、请思考:何谓大学?1、你认为什么是大学?2、你心目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3、你想在大学里学到什么?名著、名家、名人对“大学”“内涵”的阐释“四书”(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中的《大学》篇中,其“大学”的含义就是指有关为人、为政的高深而又广博的学问。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何谓大学?北京大学前校长蔡元培先生的见解:“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何谓大学?请继续看蔡元培见解:“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大学教员所发表之思想,不但不受任何宗教或政党之拘束,亦不受任何著名学者之牵掣。苟其确有所见,而言之成理,则虽在一校中,两相反对之学说,不妨同时并行,而一任学生之比较而选择,此大学之所以为大也。何为大学?清华大学前校长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原柏林大学校长洪堡认为:大学的真正成就就在于它使学生有可能、或者说它迫使学生至少在他一生当中有一段时间完全献身于不含任何目的的科学,从而也就是献身于他个人道德和精神的完善。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机构,也不是官员孵化器,更不是进入权贵阶层的电梯,而是“科学发展的大车头”(是科学创造力的源泉);“文化创新的等源地”(启蒙思想);“思想碰撞的自由港”(唯一可以让您提出疑问和挑战的地方);“社会良知的大本营”(大学应按良知办事,大学如果没有理想,整个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大学里要学到什么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说: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to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to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to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tobe。大学特征我们认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特征:应该是以人文学科和科学学科的全面性和管理的独立性为特征。眼光应该是开放的、关怀一切的。香港科学大学教授丁学良在他的《什么是世界一流文学》一文中说:“世界一流大学,它虽然坐落在某一个城镇,在地理上属于某一个国家,但在精神上从来不限于一个国家,它是属于世界的。”大学的功能1培养专门人才2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3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精神成人二、关于“科学”的划分1、三分法(美国)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法律、社会)人文科学(文、史、哲)自然科学(理、工、农、医、军、管理(交叉))2、两分法: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中国)人文科学人的生存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物质生存,二是精神生存。在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文化形态中,科技知识和科技文化着重要的解决的是人的物质生存问题,人文知识和人文文化着重要解决的则是人的精神生存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存价值感受问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大关系中,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则着重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社会科学着重解决人与社会关系,人文科学则着重解决人与自我关系。人文学科的作用关于人文学科的作用,彭书雄在《社会和谐离不开人文科学的繁荣发展》(2007年6月13日《人民日报·理论版》)一文中认为:人文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肯定人的价值、探寻人的意义,为人类的经济与技术行为提供价值规范。发挥人文科学的功能,对于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繁荣发展人文科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把科学与人文的关系比喻为发动机与方向盘,也许可以更为简化地翻译为科学只能决定速度,唯有人文才能决定方向。科学与人文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原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杨叔子教授在其撰写的《科学与人文交融是培养高级人才的必由之路》一文中也谈到: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科技成果的作用越来越大,科技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研究的理论越来越深,科技成果的应用越来越难控制,从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如果掌握了高科技及其成果而又丧失人性,这个世界将何以堪!……一个国家没有足够数量的具有非凡灵性的高级人才,将怎样适应这一速度?故科学是立世之基,人文是为人之本。人文素养不同的人文素质会有不同的个性表现。人的性格、气质一方面取决于与生俱来的生理基因,另一方面取决于其后天形成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一般体现在人的语言、思维、情感、意志、仪态、文艺技能等方面,是构成人的气质、风度和人格的内在因素,是可以通过努力逐步培养和完善的。人文素养的三个层次1、基本层的人文素养主要表现为:珍惜生命,有同情心、羞耻感、责任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愿助人,有—定的自制力,做事比较认真,能顺利运用母语.思维顺畅、清楚,有逻辑性和个人见解,言行基本得体,懂得一些文艺基本知识等。2、发展层的人文素养表现为:积极乐观、崇尚仁善、热情助人、热爱生活,有较强的责任感,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和较强的自制力,做事认真,能准确、流畅地运用母语,思维清晰、灵活,逻辑严密,有独到见解,言行得体,有一定文艺特长,会品评高雅艺术等。3、高境界层的人文素养则表现为:关爱所有生命和自然,有高度的使命感,百折不挠,奋斗不息,能优雅、生动自如地运用母语和熟练应用一门外语,思维敏捷、深刻,善于创新,言行得体且优雅,有魅力,对艺术有较高的悟性等。发展人文素养一般来说少年时代就应具备基本的人文素质,并且保持向高境界发展的状态。但这三个层次并不与年龄、学历成正比。每一个年龄段,任何学历的人都有人文素质培养和修炼的问题。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学会做人”,做—个有良知的人,一个有智慧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三、如何理解“语文”?有人说是语言文字,有人说是语言文学,有人说是语言文化,更有人独辟蹊径,说小学语文是语言文字,中学语文是语言文学,大学语文是语言文化。大学语文和中学语文的不同A课程定位不同,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中学语文则是应试教育制度下的考试课,是三大主课之一。B教学目的不同。大学语文,肩负着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三大任务,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和人文素养。而中学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听说读写表达能力。C教学方式不同。中学语文更多关注字词句学习,从字词到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大学语文则是通过文学文本、文化文本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了解文本的内容,感悟审美表达,通过语文的解析,举一反三,达到综合素质的能力的提高。大学语文的核心内涵大学语文的核心内涵,不是词汇、句型、文章,也不是中文的语法,而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是中国人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自然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与审美观,由此而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开设大学语文的目的巴金:我们有一个丰富的文学宝库,那就是多少代作家留下的杰作。它们教育我们、鼓励我们,要我们变得更好、更纯洁、更善良,对别人更有用。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人变得更好。徐中玉: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徐中玉: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简言之,由学语文,学知识,到学做人,也就是由学语文,到做君子。这才是语文的内核,即所谓“君子不器”。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是高等学校人文素质教育基础课,以人文性、文学审美性和工具性为显著特征,肩负着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培养文学审美能力,培养人文精神三大任务,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综合水平和人文素养(三文)工具性是基础,文学性是中介,人文性是目的课程性质A工具性是基础,由于中小学应试教育依然在作怪等多种因素的存在,现在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依然有一定的缺陷,“补课”是必要的,许多人大力提倡开设《大学语文》课的首要出发点就是当前大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不足。B文学性是中介,大学语文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具有传播人文精神、开展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但不是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靠古今中外名家名篇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不能将《大学语文》课讲成中文专业课,也不能将其等同于《中外名作欣赏》课。C人文性是目的。大学语文归根到底还应当是加强文学审美,借以培养人文精神,而不只是文化知识的灌输。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体例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订体例大学语文编写体例有三种:一是按文体分类编排;二是按文学史线索编排;三是按专题分类编排。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按照专题分类编排的。名家的呼唤季羡林:诵读经典……会使安放我们灵魂的精神家园更加美好李政道: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中国教育报》2006、10、26赵朴初、冰心等:民族文化是我们民族智慧、民族心灵的庞大载体……任此文化遗产在下一代消失,我们将成为历史的罪人。杨叔子:我指导的博士生必须背老《老子》、《论语》,否则不予论文答辩。《中国教育报》2006、10、26请同学们注意:1、目标:通过期末考查,拿高分!分数只是一个方面,要有真才实学!2、观念:学习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3、心态:天生我材必有用!快乐每一天!4、方法:开卷有益!书读十遍,其义自见。5、时间:主要靠平时,希望同学们课后多多自学!6、效果:终生受益无穷!请思考:1、有人说大学已经成了官场、名利场、无个性“庸才”的生产线,你对这样的批评能接受吗?2、你是如何理解大学精神的?第一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请同学们注意:《新编大学语文》所选文章较多,根据树人大学人文学院教学大纲规定,其中11篇文章为必讲篇目,22篇为选讲篇目。其余则为同学们自学篇目。考查以必讲篇目为主,其他篇目为辅。《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一、写作背景概述:该文是蔡元培出长北大第六天时所作的一篇演说词,全文只有1500余字,然而思想深邃,内容宏富,今天读来,尤其是对教育界来说,仍不失为一篇典范文章,曾列入2004年人教版高中第一册新课程教材。1916年底,在法国游学的蔡元培接教育部电,请他回国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但这并非美差,当时的北大以学风败坏、腐败盛行而声名狼藉,所以蔡元培一到上海,多数友人劝其不可就职,说北大太腐败,恐整顿不了,反把自己名誉毁掉了。蔡元培最终听从的是这少数人的意见,走上了北大校长的职位。蔡元培在任职伊始,就指出了北京大学的发展方向,确定第一要改革的是学生的观念,要求学生学实际知识,放开学生的思想,让其自由健康地成长。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在不到十天的日子里,就聘请积学而热心的陈独秀先生,解聘不称职教师,让学生乃至于社会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和力度。蔡元培还针对北京社会的“风俗日坏,道德沦丧”的现状,对学生提出了德育的新要求,做到了有的放矢。希望学生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能够修心养性,能以天下为己任,以身作则,担当起拨乱反正的历史使命。对敬爱师友的要求,可以看作是品德教育的另一侧面。只有这样,才会在北京大学形成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才能形成良好的校风。这场演说是在1917年初,蔡先生已步入知命之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尚在酣战之中,国内正处军阀混战阶段,正像孙中山先生说的需要蔡先生“去那历代帝王和官僚气氛笼罩下的北京,主持全国性的教育”。于是就有这场演说的发生。二、学习要点1.理解本文的思想内涵和历史意义,并从中思考本文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2.了解演说词的特点,并思考如何才能使演说打动听众。三、作者介绍

1 / 8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