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漆器鉴赏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二班1124050226刘阳漆器发展史什么是“漆”,什么又是“漆器”?“漆”,象形字。它最直接最形象地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鲜活的割漆劳作场景:在雾霭蒙蒙、露水闪亮的清晨,高大挺拔的漆树林中,采漆人居其中,割漆水汇于树下。而“漆器”则是指用天然漆或经过精制的天然漆所髹饰的器物。但“器”缘何髹“漆”为“漆器”呢?明代杰出的民间髹漆艺人黄成在其专著《髹饰录》中对其这样注解:“盖取其坚牢于质,取其光彩于文也”。漆的产地及性能漆树属落叶乔木,叶系羽状复叶,呈椭圆形。漆树分布在山区,树高可达十余米,大者树干直径在30厘米以上。有野生和家种之别。野生者通称大木漆,家种者通称小木漆。天然生漆的精制工序分选漆、过滤、晾制、晒制、细滤等步骤。初露曙光的史前漆器逐渐成熟的商西周漆器中国古代漆器发展演变历程八个发展阶段华丽浪漫的春秋、战国漆器鼎盛繁荣的汉代漆器日益完美的魏晋漆器富丽堂皇的隋、唐、五代漆器工艺精良的宋、元漆器千纹万华的明、清漆器一、初露曙光的史前漆器新石器时代是中国传统漆器史上的孕育期。中国髹漆工艺发展的文化序列根植于新石器时代,它以人类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发展为基础,与新石器的到来相伴相生。“物有饰而后能享”,在原始器物上涂漆,最纯真的表现了漆器在满足人们低层次的需要后,实现了由实用向审美意识的转化。考古发掘中已知的时代最早的中国漆器,出土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一件形状古拙的木碗内外保存的朱色涂料,经化验被认为是一种生漆。产生于距今约3000年的浙江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件嵌玉高柄朱漆杯表明,当时漆器的制造已和玉雕相结合,超出实用功能而成为艺术品。这是1978年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朱漆木碗,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漆器。二、逐渐成熟的商西周漆器夏、商、西周时代是中国传统漆器史上的萌芽期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创新与发明。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技术系统的进步是驱动髹漆工艺发展的原动力。青铜冶铸技术的产生与青铜器的实用,人工漆林的种植与兴起,为漆器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中国文明发祥之初出现的彩绘、金银贴花、嵌玉石、蚌泡等漆器,表明独特的生漆文化艺术语言体系已经初露端倪,而漆器种类的逐渐增多,器形的繁复变化,不仅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某些变化,也反应了生产方式、工艺技术的某些进步,并最终使美丽的漆器成为奢华的象征物。商代在安阳侯家庄商代王陵发现的漆绘雕花木器中,还有蚌壳、蚌泡、玉石等镶嵌。可见商代的漆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这是商周时期的漆盒三、华丽浪漫的春秋、战国漆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漆器史上的成长期。春秋战国铁制工具成为漆木器胎骨制作的主导工具,为后世漆器形制的多样化、数量的增长以及品质的提升奠定了基础。锋利的铁制工具如刀、斧、凿、锯、锥、锤等,不仅提高了漆器制作效率,增加了产量,同时也使其能适应制作各种漆器胎骨的需要,创造出与当时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相适应的各种产品。这时,人们已经掌握了漆器胎骨的多种制法,制胎技术达到了极高成就,制作工艺日益精致细腻,日臻完善,质量得到明显改进。仅就木胎来说,就有斫木胎、旋木胎、棬木胎,还有通过雕刻成型的胎体。此外,还出现了许多以其他材料制作漆器胎骨的新工艺,如夹紵胎、丝麻、竹胎等。这些新胎骨的创设,尤其是夹纻胎的发明,不仅使漆器变得轻巧、易于成型,也标志着中国漆器制胎技术已经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最终使漆艺摆脱了胎骨材质的限制,演变成了纯粹的漆艺制品。而“油漆”制造技术的发明,则把漆的表现力和包融性挥洒到了极致,为漆器鼎盛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技术条件。战国早期,漆器制作采用木胎,比较厚重。到了后期,器胎类型开始变得丰富:有轻便的木片卷粘胎、多变的夹(今称脱胎,由漆灰制成,再用麻布裱糊表面)和坚韧轻便的皮胎(由牛皮制作,多制成漆盾)。战国漆器的制造以楚国为中心,主要出土地点在湖北江陵、湖南长沙和河南信阳。漆器的色彩一般是黑红两色,以黑地红纹为多,对比明快,既朴素又华美。装饰纹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车马、舞蹈、狩猎等社会题材,具有清新活泼、形象生动的特点。漆器品种丰富,兼具实用性与观赏性,不仅可用于装饰家具、器皿、文具,还可应用于乐器、兵器、丧葬用具等,取代了部分青铜器。所以,尽管当时漆器价格不菲,仍备受新兴诸侯的宠爱。春秋漆器的特点春秋时期,漆器由于轻便、精巧,被广泛用于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王亲国卿、宫廷贵族竞相使用漆器替代青铜器,在上层社会蔚然成风,使其成为丰富当时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出土的漆器数量之多、品种之繁、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春秋时期的漆器除了木胎,还有竹胎、石胎和铜胎。漆器的种类有:(1)饮食器,如杯、盘、豆、勺、俎、壶等。(2)家居用器,如奁、盒、几、案、床、衣箱、屏风等。(3)兵器,如漆弓、漆盾、甲胄及各种兵器的杆、柄、鞘等。(4)乐器,如琴、瑟、鼓、笙等。(5)生产用器,如工具箱、工具鞘等。(6)丧葬器,如葬棺、椁以及镇墓兽等。(7)交通工具,如车、船等。此外,还出现了纯艺术形态的观赏性漆器工艺品。春秋漆器的图案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图案主要施于案上,圆形图案主要施于盘上,用色以黑地绘红彩为主,题材分为几何形和写实两大类,几何图案深受青铜器装饰的影响,这种装饰风格也是商周以来青铜器装饰的主要特色。写实性图案的构图严谨规矩,用笔一丝不苟,线条纯熟流畅,描绘动物神态生动,技法以线勾为主。春秋时期的漆器以数量多、门类全、图案丰富、色彩华丽为特征,表明了制作技艺的日臻成熟,并由此奠定了春秋战国漆器空前繁荣的基础。波纹豆春秋口径13.8cm高14.5cm1988年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湖北省宜昌博物馆藏木胎,挖制辅以斫制。口微敛,浅盘,短束柄,喇叭形座。豆盘内髹红漆,余均髹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点纹、三角纹、勾纹、变形窃曲纹、卷云纹、波纹等纹样。窍曲纹簋春秋通高12cm1988年当阳赵巷4号墓出土湖北省宜昌博物馆藏木胎,挖制为主,辅以斫制。由盖与器身组成,簋身为敛口,鼓腹,圆底,圆圈足外侈较甚,肩上有两个对称的牛形耳。器内髹红漆,器表髹黑漆,并用红、黄漆绘水波纹、窃曲纹、变形窃曲纹、三角纹、波纹、波浪条纹和勾纹等图案。战国漆器的特点战国时代漆器工艺继承了商周时期的技术,生产规模日趋扩大,成为历史上重要成长时期,漆器已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漆器的制作已社会化,漆器的使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其轻便、无异味、耐腐蚀、保暖隔热的特性已被人们普遍认知。漆器制品广泛应用于各个阶层。从墓葬出土的文物来看,显示统治者地位的陪葬品中,漆器逐渐增多,而青铜器逐渐减少,这说明当时漆器工艺已相当成熟。战国时期,漆器制造业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和冶铁业技术的提高,使漆器制作在制胎和加工方面的水平大大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大量的漆器以商品的形式进入了市场。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专门培植漆树的园圃,漆工的管理也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组织,内部分工细致。战国时期的漆器,最常见的是日常生活用品,如奁、盒、匣、匜、鉴、枕、床、案、几、俎、箱、屏风、天秤等。其次是兵器和乐器,如编钟架、钟锤、编磬架、大鼓、小鼓、虎座双鸟鼓、瑟、琴、笙、竽、排箫、笛、甲、弓、弩、矛柲、戈柲、箭、箭箙、剑鞘、盾等。有些漆器是模仿铜器和陶器制作的,也有模仿动物造型的。花纹精细流畅,绮丽无比。花纹图案除菱形纹、方块纹、三角纹等几何纹之外,更多的是用点纹、目纹、涡云纹、圈点纹、夔纹和龙凤纹。装饰图案的构成法则娴熟,大量使用连续纹样,手法多样,多为黑地朱漆彩绘;战国漆器多与铜器结合,而商代镶嵌绿松石、蚌片的手法基本不见;楚国漆器的装饰大量运用了漆画,并出现了金银描绘技法和针刻等工艺。这个时期装饰纹样用色较多,主要有红、黑、黄、蓝、翠绿、褐、金、银、银灰等九种颜色,但以红、黑色最多,金银色最少。漆器的底色与装饰纹样的用色搭配和谐、讲究对比色的应用。绝大多数漆器都以黑色为地,以红色描绘花纹。战国漆器以木胎为主,并有陶胎、铜胎、皮胎、夹紵胎、竹胎、骨角胎,其中以厚重的木胎为多,中期出现了夹紵胎和薄木胎的雏形,晚期加嵌金属的漆器增多,即扣器出现,成为了战国漆器中的珍品。皮胎漆器主要有漆盾和漆甲,竹胎漆器主要有漆卮。在制作工艺方面,因质料与器形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制作方法。铜、陶、骨、角等胎骨的漆器,是在器物上髹漆,有的再漆绘花纹。木胎漆器的制作过程,往往是三种方法并存的,战国中期的漆器与金工相结合,即多在木胎制成后安上铜环、铜蹄足、铜铺首衔环等青铜构件,然后髹上漆,再描绘各种花纹图案。战国晚期,又出现了铜扣器的新工艺,即在樽、卮等漆器外,用青铜制作的箍加固。木胎制漆主要有斫制、挖制、卷制和雕刻四种,有的一件器物同时使用几种方法。有的漆器上还发现了一些刀刻、烙印的文字,是工业作坊、漆工艺或者漆工匠姓名的标志,是战国漆器制造业发达的标志。楚国漆器是战国这一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楚国漆器高度发达的原因,除了战国时期大的社会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些楚国自身的原因。首先,楚国处于长江汉水流域,生长着大片漆树,有丰富竹木资源;其次,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与楚国疆域的开拓、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楚人不仅接受了北方中原漆器装饰技术的影响,还与秦、巴、蜀等国广泛接触,使漆工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继承了当地早期漆器的优秀成果;再次,细致的分工和程序较高的标准化生产,也是楚国漆器在战国时期独占鳌头的重要原因。楚国漆器有制胎、涂漆、描绘、打磨等不同分工,并注意与金工的结合,注意规格和形体的相近。楚国漆器成为繁荣的战国漆器的代表,除了不仅对当时中原地区和巴蜀地区的漆器生产工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对后来秦汉漆器有启迪作用。战国漆器中,以楚国漆器最为重要,其发现地点最多,出土的品种最丰富,数量最大。楚国漆器的发现地点遍及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等省,其中以湖北出土漆器的地点为最多。湖北境内以江陵为中心,有天星观、马山、雨台山、望山、拍马山、藤店、沙冢、张家山、李家台、葛城寺、云梦珍珠坡等地;湖南境内有长沙左家公山、杨家湾、五里碑、子弹库、仰天湖、扫把塘等地;其他地点有河南信阳长台关、安徽寿县赵家老孤堆等地。在所有的楚国漆器中,尤以江陵、长沙、信阳、随州的发现最为著名,也最能反映楚国漆器的风格。乐舞纹鸳鸯盒战国长10.3cm宽6.4cm高8.6cm1978年随县曾侯乙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木胎,雕制。鸳鸯身为两半分别制作再粘合而成。盒里髹红漆,盒外髹黑漆,用红漆与金色绘鸳鸯的眼、嘴及羽毛等纹样。并在鸳鸯盒两侧绘图:一幅龙形双层架座,上层悬两个甬钟,下层挂两件石磬,一乐师手持长棒背向撞钟;另一幅是乐师捶击建鼓,并有戴冠佩剑的舞人伴舞。鸟兽纹扁壶形矢箙面板战国面板高23.5cm上宽22cm下宽18cm1965年江陵沙冢1号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木胎。矢箙为上大下小的扁盒,由面板、背板、底板和侧板粘合而成。面板透雕鸟一只,凤和豹各两只;并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鸟,凤的羽毛纹和豹的花纹。边框上曾浮雕两条小蛇,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蛇的鳞甲。边框的其余三边在黑漆地上用红漆绘几何纹样。彩绘虎座鸟架悬鼓战国鼓径38.4cm通高86cm1988年江陵棗林铺1号墓出土湖北省江陵县博物馆藏木胎,雕制,由两虎、两鸟、一鼓组成。两虎背向作昂首伏卧状,两鸟昂首分立于虎背上(鸟腿插于虎背的榫眼中),鸟尾以榫卯相连,圆形扁鼓由三个铜环用丝线连接于两鸟之间。通体黑漆,并用红、黄漆彩绘花纹,两虎身绘斑纹,鸟绘羽毛纹,鼓框绘斜三角云纹等图案。四、鼎盛繁荣的汉代漆器汉代漆工艺在继承战国和秦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出土的汉代漆器考证来看,数量之多、品种之全、工艺之精、生产地域之广,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漆器制作规模日趋增大,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一杯棬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可见当时的规模。在汉代宫廷,达官显贵和地方豪富大贾的生活中,精美的漆器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为了满足生活享受的需要,不惜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制作漆器。西汉前期的漆器在安徽、山东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