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精品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单元教学导引——1.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对于“初步”一词,您觉得要把握到什么程度?◎学生大体知道景物描写分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能整体感知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即可。◎给学生解释清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要让学生对文章中所有景物都从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方面进行辨析。◎在了解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还要给学生讲解清楚动静结合的手法。2.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为完成本次习作,您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不需要准备,教学进行到单元习作时直接练习就好。◎需要提前准备,在单元学习初就要安排学生有目的地观察。◎习作时,要引领学生回顾以往的阅读经验和习作经验,例如,可引导学生联系三年级“观察”单元细致观察的方法,以及四年级“按照一定的顺序写景物”等内容,从而更好地进行本次习作。◎习作可以安排在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和“词句段运用”之后进行。——单元教学目标——【字词句】◎认识17个生字,读准3个多音字,会写25个字,会写22个词语。◎品味、积累课内外遇到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语句。【阅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词三首》《四季之美》《渔歌子》,默写《枫桥夜泊》。◎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想象课文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能交流在课内外阅读中遇到的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语句,初步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书面表达】◎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并把题目补充完整。◎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仿照例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作用,学习把画面写具体。◎为元旦联欢会设计一个海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21古诗词三首】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榆、畔”等3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更”,会写“孙、泊”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4.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相关图片。3.布置学生提前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书写“孙、泊、愁、寺”4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枫桥夜泊》。3.能借助注释,体会诗句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想象诗词描绘的景象。【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全班交流:你会背诵哪些写景的古诗?学生背诵,教师相机点拨。2.导入:《望庐山瀑布》让我们领略了瀑布的壮观,《春晓》让人感受到了春的美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写景的古诗。二、学习《山居秋瞑》1.了解题目的意思,简介作者。(1)教师导入并板书题目:山居秋暝。(2)引导学生读诗题“山居秋暝”并尝试理解:“暝”是什么意思?题目的意思怎样理解?教师相机点拨:“暝”的“日字旁”说明它和太阳有关,意思是“日落时分,天色将晚”。因此“秋暝”说的是秋天的傍晚。诗题可理解为诗人在山中居所看到的秋天傍晚时的景色。(3)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王维的资料。2.朗读古诗,读准字音。(1)提出要求:轻声朗读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2)指名朗读,检查是否读正确。(3)随文指导写字。书写“孙”字时,左边的“子”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右边的“小”的点”要穿插到“提”的下面。3.借助注释和插图,疏通大意。(1)提问:学习一首古诗,你一般会用什么方法来理解诗意呢?预设:结合注释理解;结合插图展开想象等。(2)提出要求:请用上这些方法再读一读《山居秋暝》,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不明白的地方和同桌交流。(3)同桌讨论,教师相机指导。①“空山”指“空旷的山林”,可结合《鹿柴》中的“空山不见人”,体会“空山”的空旷之意境。②“晚来秋”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想象秋天傍晚天气的凉爽。③“山居、竹喧、春芳”等词,可以通过字义组合的方式理解:“山居”即山中居所,“竹喧”即“竹林里传来喧笑声”,“春芳”即“春天的花草”。④“归浣女”和“下渔舟”可理解为“浣女归”“渔舟下”,即:浣女洗衣归来;渔船顺流而下。“浣”的意思是“洗衣服”,“浣女”是指“洗衣物的女子”。(4)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诗意。点拨:可根据词语的意思,连词成句,并结合书中插图发挥想象,从而描述出诗中所写的雨后山林景色。预设:空旷的山中下过一场雨,天气清凉,傍晚时分让人感受到阵阵秋意,月光透过松林洒落下来,泉水从石头上潺潺流过。竹林里传来喧笑声,原来是一群洗衣的女子归来了;莲叶晃动,原来是渔船顺流而下。任凭春天的花草凋谢,可“我”还是愿意长久地留在这里。(5)引导学生梳理提炼出诗中描写的景物。相机板书:空山明月清泉浣女渔舟4.边读边想象,体会诗人情感。(1)学生读前三联,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①让学生齐读前两联并想象: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②引导学生描述想象到的画面。预设:空旷的山间刚下过一场秋雨,万物一新,林木茂密,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苍翠的松林里……点拨:“明月松间照”的画面,是对景色的静态描写,能让读者感受到山林的静态美,从中能体会到诗人陶醉其中的闲淡、舒畅的心情。预设:仿佛听到了泉水在岩石上淙淙的流淌声。引导体会“清泉石上流”的画面。通过想象,我们仿佛听到了流水的声音,这是对景色的动态描写。③指导学生朗读第三联,说说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预设:青翠的竹林在风中发出喧闹的声音,不时传来的浣女的欢笑声,挨挨挤挤的莲叶轻轻摇动起来,沙沙作响,有人划着桨,搅得河水哗哗作响,那是渔夫在捕鱼……点拨:“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是动态描写,展现了山中的人们悠闲自在的生活、劳动场面。(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前三联。教师相机点拨:朗读首联要读得轻缓一些,犹如“空山”的静态画面展现在眼前:朗读联,一“照”一“流”,由静到动语调要变得活泼些;颈联由景入事,朗读时声音要相对响亮快,让人感受到动态场景。(3)补充介绍诗人情况,引导学生学习第四联,体会诗人的情感。①教师补充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的资料。②引导学生思考:山中的生活悠闲自在,生机勃勃,诗人决定“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此时诗人心中生出了怎样的情感呢?预设:对山林美景的喜爱,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之情。相机板书:向往。三、学生自主学习《枫桥夜泊》1.理解题意,简介作者。(1)板书课题,并指导书写“泊”。(2)指导学生理解题意:夜晚将船停泊在枫桥边。(3)全班交流作者信息。提示: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对本诗的理解也不必特别基于对作者生平的了解,本环节可以简要带过。2.自主学习,理解诗意。(1)指导学生运用学习《山居秋暝》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教师出示学习提示:①读一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②说一说:根据注释,说说诗意。③划一划:划出诗中的景物名称。④想一想:诗句让你想象到了什么样的画面。(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指名读,相机正音。随文指导书写“愁、寺”:“愁”字上大下小,心字底要写得舒展;“寺”的第二横最长,“土”的竖和“寸”的竖钩不要对齐写。(3)学生交流难懂的词句。教师点拨:①月落: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会渐渐沉落。②霜满天:是诗人身处深秋夜里的一种感觉,形容天气很冷。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尝试理解。③对愁眠: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可以简单地转化为“愁对江枫渔火”,从而疏通诗句的大意,即诗人优愁地对着江枫渔火难以入眠。(4)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意思。预设:漫天寒霜里,月儿在乌鸦的啼叫声中慢慢西沉。江边枫叶摇曳,渔船上的灯火星星点点,诗人优愁地看着这些景象久久不能入睡。此时,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敲响的钟声,传入客船。3.想象画面,感悟诗人的情感。(1)引导学生交流: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教师板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客船(2)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预设:①眼看:清冷的月亮渐渐落下,江边的枫树与点点的渔火默默相对,江边停泊着一只孤单的来自他乡的客船。追问:眼前的景色给你怎样的感觉?场面清冷、寂静,能感受到诗人因避难他乡、远离故土而产生的孤独感。②耳听:归巢的乌鸦“呱呱”地啼叫,寒山寺一阵阵悠长的钟声传到客船上来。追问:这样的声音让人感觉如何?有些凄凉、孤寂。③身感:霜满天的寒意,难以入睡时的思绪万千。(3)进一步追问:你觉得诗中的哪一个字最能表达诗人此时此刻的情感?板书:愁(4)教师小结:在这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清冷、幽静的夜景,令诗人愁绪万千。此时,又听到钟声悠悠传来,引发了诗人悠远的思绪和无尽的感慨,怎一个愁字了得!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慨,再来朗诵这首诗。四、指导背诵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用轻快的语气背诵《山居秋暝》,用低沉的语气背诵《枫桥夜泊》。五、布置作业默写《枫桥夜泊》。【板书设计】山居秋暝枫桥夜泊空山明月月落乌啼霜满天静态描写客船动态描写清泉浣女渔舟江枫渔火钟声(向往)(愁)第2课时【课时目标】1.准确认读“榆、畔、聒”,读准多音字“更”,会写“榆、畔”。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长相思》。3.借助教材注释和插图,能说出《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背诵前两首诗,导入新课1.让学生复习背诵《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写法:这两首诗都是写景诗,两首诗都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这样的描写能让我们想象到更具体生动的画面,领会诗歌的意境。3.教师引入本节内容,板书题目:长相思。二、回忆有关“词”的常识,了解作者1.教师出示全词,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说一说《长相思》和前两首古诗形式上的不同。预设:《长相思》跟四年级学习过的《清平乐·村居》一样,是一首词。“长相思”是词牌名,词分上阕和下阕两个部分,词的句子有长有短。2.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纳兰性德的资料。预设:纳兰性德(1655-1685),清代满族人。原名成德,字容若。他以词最为杰出,有着“清初第一大词人”之美誉。有词集《饮水词》。三、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让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随文指导学习生字。(1)榆(yú):偏旁是木字旁,说明“榆”字的意思与树木有关。课文中的“榆关”,指的是山海关。(2)畔(pàn):可以组词“河畔、湖畔”。可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来理解“畔”的意思是“边”。(3)聒(ɡuō):可引导学生观察字形,“聒”由“耳”与“舌”组成,可以想象成有一根舌头在耳边不停地说话,耳边感觉嘈杂。“聒”就是“声音嘈杂”的意思。(4)更(ɡēnɡ):“更”是多音字,此处读一声。“更”是夜里的计时单位,整夜分为五更,每两小时为一更,如“三更半夜”。“更”读“ɡènɡ”时,可组词“更加”。3.随文指导“榆、畔”的书写。(1)“榆”:“木”的末笔“捺”应改成“点”。(2)“俞”第一笔“撇”行笔到“木”的“短横”下,“月”的第一笔是“竖”,不要写成“竖撇”。(3)“畔”:左缩右展,左低右高,“田”的末笔应与“半”的第二笔“横”基本对齐。四、借助注释,了解词意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明确要求:默读《长相思》,结合注释和插图,疏通本首词的大意,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地方。2.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点拨疑难问题。(1)山一程,水一程:翻过一座座山,过一道道河。这里指的是将士们跋山涉水。(2)风一更,雪一更:又是刮风,又是下雪。这里形容风雪交加,天气恶劣。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大意。预设: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后,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这样的狂风暴雪的。五、边读边想象,体会作者情感1.指导学生朗读上阕,体会行军的艰难。(1)边读边想象“山一程,水一程”的画面,讨论交流:诗人“身”在何处?预设:诗人和将士们身

1 / 4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