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障碍儿童案例分析xxx(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系学号201241070000)甘肃兰州73007摘要:本文以七岁视障儿童小志为案例,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及教育问题,并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基础,借鉴定向行走技术、生态心理治疗、地板时光疗法、阳性强化法等初步地较为系统地解决小志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行为以及情绪问题,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其接受义务教育做好身心上的准备。关键词视障儿童需要层次亲子关系生态疗法1.案例介绍小志,现年7岁,生于西北的一个小镇。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岁后至今小志一直由爷爷奶奶照顾。3岁时,一场发烧引起扁桃体发炎,由于未及时发现,祸及双眼,使视神经受损,最终导致小志失明。此后两位老人一直因此内疚不已,所以对小志照顾得无微不至,吃饭穿衣等都由其协助,为了不让小志再受到伤害,便限制他的活动范围,基本不让他出自家的院子,使得小志接受的环境刺激较少,所以认知上较同龄人显得有些发展缓慢。小志喜欢吃肉类和甜食,不喜欢吃蔬菜,吃饭时总是发脾气又哭又闹,奶奶就只好炒肉给他吃,以至于目前小志的体重比同龄的孩子重很多。他经常坐在自家门口,听门外孩子们的嬉戏声。有时候,一个人傻傻的坐着,好长时间一句话也不说,爷爷奶奶和他说话,他也不理,有时候还莫名奇妙的发脾气。2.小志存在的问题心理:缺少亲子之爱,同伴交流;认知较同龄人发展缓慢;情绪行为问题:挑食、发脾气;教育问题:家庭教养方式不合理:过分溺爱,让孩子失去早期习得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过分限制活动范围,使得孩子运动量不足。不懂的了解孩子的真正需求。2.2问题分析小志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一直以来,小志由祖辈抚养,家人的过分溺爱,使其失去了学习基本生活自理能力的机会,对其的要求也都是尽全力满足,使得儿童无法享受到因为努力而获得东西的快乐与幸福感。有时候,小志哭闹后家人便满足其要求,这种的教养方式是错误的。这种“事后满足”的做法只能强化孩子的哭闹行为,孩子知道哭闹后就会有肉吃,便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大声哭闹,对小志哭闹行为的消除没有任何好处。针对小志挑食的行为问题,在本文中我将试图用阳性强化法对其进行行为矫正。3.理论依据本文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为理论依托,小志生理、心理、情绪、行为上出现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归属与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导致的。由于作为人的内部本能的驱使,以及门外同伴嬉戏时的诱因,使得小志渴望亲子之爱,同伴交往。然而,现实生活中的小志长期缺少父母的爱(爷爷奶奶的爱无法代替父母的爱),缺少与同伴的沟通交往,使得内心的安全感降低,焦虑感增加。又因为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很少接受的外界的物理刺激,导致其心境大多时候处于低沉的,但由于焦虑感高,情绪的感受性高,稍有外界的刺激,他就会借此发泄内心的不满足感。所以出现案例中小志长时间傻傻坐着,当有人问及他时他却会大发脾气。此外,活动范围受限也是小志肥胖的主要原因。4.辅导方案4.1总体辅导目标第一阶段目标是教授小志“定向行走”的技能,让小志能在院子以外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安全自由的活动,尽量扩大其活动范围,从而接受周围环境更多的刺激。第二阶段目标目标是依托“生态心理疗法”,结合亲子游戏,同伴游戏让小志在尽可能地与父母、同伴进行接触,以满足其成长过程中缺失的需要,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第三阶段个目标是以行为矫正法中的正强化和行为消退法为主导,辅助以适当的游戏或者其他运动来减少直至最终消除挑食行为和肥胖症状。注:在第一阶段目标达成之后,第二个阶段目标与第三阶段目标要同时实施。4.2具体实施方案4.2.1定向行走4.2.1.1理论依据定向与行走是盲人独立行走中两个相互依赖且缺一不可的能力。定向是指盲人运用多种感官确定自己在一定环境中与环境中其他物体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过程。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引用朱智贤的研究:7-9岁的儿童初步地、具体地掌握了自己左右方向的相对性,虽然小志认知发展较为缓慢但在系统科学的指导与练习下应该可以较为正确地定向。行走是指从一地移动到另一地的两脚交替动作。定向是行走的前提,视觉障碍儿童也不例外。一方面视障儿童只有在行走时充分认识环境,确定自己的前进方向才能自信、更有效的行走;另一方面,他们在具备了良好的定向功能后,只有掌握正确的行走方法才能安全的到达目的地。4.2.1.2具体方法和步骤第一、教授小志掌握基本概念:身体部位、方位、深浅、距离。第二、指导小志了解躯体所处位置:不断练习,直到小志可以指出自己身体的前面、侧面、后面、上面、下面等个方位的不同部位,这对小志的定向行走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训练步伐、蹲姿、站姿,正确的步态。正确的姿势有助于小志行走时的平衡,以及身体正常发育。第四、训练独立行走的方法与技巧:开始时可以用人导法(由一人在前侧引导行走)让小志重新熟悉家周围的环境取,训练者可边走边讲解在所行走的路段应该注意的具体事项。然后训练小志沿直线行走、沿边行走的技能。与此同时,充分利用和发展其他知觉,如听觉、触觉、嗅觉、空间知觉等来帮助定向。4.2.1.3习得定向行走的意义1定向行走能力的发展能够帮助小志童在环境自由移动,扩大活动范围,有利于他们身体体格的正常、健康发展。接下来的亲子游戏,以及同伴游戏提供了行动条件,也为小志在接先来的一年特殊教育学校学习生活打下基础。4.2.2生态心理治疗下的地板时光疗法及同伴游戏。4.2.2.1理论依据心理治的生态化,即将人与环境(包括物理环境与精神环境)看作一个整体系统,注重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他试图在人对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中,寻求两者的平衡点,关注这个双向治疗过程中个体的主体性及精神感受及创造作用。通过评定、调整、创设更利于个体成长的环境,来达到治疗个体心理障碍的目的。此外,儿童对父母形成依恋有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和父母对儿童的教育,在儿童教养过程中,其他抚养或者喂养关系无法正真取代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此阶段,同伴关系也很重要,刘金花教授在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同伴是儿童行为的强化物;同伴是范型;同伴帮助取自我中心;同伴给予稳定感和归属感;同伴是社会化的动因。此外儿童在与同伴交往及游戏中可以习得很多技能,不仅有助于儿童社会化,同时使得儿童进一步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认同感。所以对小志的治疗其父母双方必须至少有一人能协助,并注重同伴关系的建立。4.2.2.2生态心理治疗的实施步骤(1)鉴定与评估鉴定评估小志在不同环境中的行为情绪差异,试图需找影响寻找出影响其心理的具体因素。(2)干预阶段主要目的是增加环境中可以提供给小志自然学习或者发展机会,为小志创造适于发展的环境。此阶段主要借鉴治疗自闭症情绪治疗的“地板时光疗法”的一些方法和通过儿童同伴游戏帮助儿童获得归属与爱的需求。运用“地板时光疗法”使得父母与小志在愉快轻松的家庭环境中接触,建立亲子关系,在自然的状态下教给儿童语言游戏规则。具体实施步骤为:1)父母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行为及情景的介入点2)初步建立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儿童关心与呵护,逐渐获得儿童的信任,建立亲子关系。3)在日常生活中,自然的融入语言、认知、亲子游戏(骑大马等)以及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独自吃饭、吃穿衣、洗脸、如厕。认知上:可以为儿童读一些寓言故事、童话故事、简单的生活小常识、听一些画面感比较强的广播,拓展儿童的知识面,以弥补因为视障而造成的接受的信息不够的现状。生活技能的训练上以刷牙为例,用“任务分析法”(又称工作分析法)可分解为如下步骤:第一步:为儿童讲解牙刷牙膏的功能及用法,使儿童认识牙膏牙刷。第二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挤适量的牙膏到牙刷上。第三步:教会儿童如何正确的刷牙、漱口。第四步:教会儿童找到家里水龙头的位置,打(拧)开不同类型的水龙头,并在刷牙完毕后将水龙头关(拧)紧。第五步:手把手教会儿童如何用刷牙的杯子准确的接到水龙头流出的水,并训练通过听音辨别杯子里的水是否满了。第六步:找到并拿取刷牙用的牙刷、牙膏、杯子并能在用过后放回原处。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同伴间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各器官的生长发育、动作技能的发展,促进感知能力、想象力、沟通交往能力的发展,帮助儿童宣泄下节情绪,体验快乐,获得归属感。小志在第一阶段已经学习到了了基本的定向行走的方法与技能,所以其可以扩大到自家院子以外的周围环境安全自由活动。具体实施过程为:1)起初,家长可以将小志的小伙伴们请到自家的院子里,在院内进行一些适合小志的粗大动作游戏,如跳绳、呼啦圈、蒙眼抓人(参加游戏者可在画的大圆圈内自由活动,有一人蒙眼抓其他人,有人跑出圈或被抓住,游戏结束,由其蒙眼抓人),这也可以起到减肥的效果。等过一段时间小志,定向行走能力娴熟后可以扩大活动范围。2)此外还可以玩一些含精细动作的游戏如粘土、橡皮泥、镶嵌板、套碗、熟练时甚至可以搭建积木。(3)外观系统或宏观系统的干预改善儿童生活的环境,为其寻找合理的加适合的安置方式。接下来的半年里家长依然注重与小志关系的建立,生活中交给他知识与技能,为下一年进入盲聋哑学校做好准备。4.2.3治疗挑食,减轻肥胖在上述阶段一儿童基本定向行走技能习得为其安全自由的行走提供了条件并扩大了活动范围;第二阶段在生态心理疗法下的亲子游戏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同伴游戏过程中,小志不仅在逐渐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运动量。与此同时,儿童也与父母建立较为紧密情感联系,这为第三阶段目标的达成奠定基础,在此阶段我将会指导父母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治疗儿童挑食,辅助以多样化的食谱和适量的锻炼,最终达到减轻挑食或者肥胖症状。4.2.3.1阳性强化法阳性强化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是行为结果被强化的结果。如果想建立或者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使该行为产生和出现的频率,得以产生和改变。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明确目标行为。父母要告知小志吃太多肉和甜食会使他更肥胖,这样对身体不好、影响生活,同时在于同伴玩耍时会很累,所以要多吃水果蔬菜。让小志有主动减肥的意愿。则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肉这一可观察、可评估的行为就成目标行为。第二、监控目标行为。观察小志记录小志的食量,饮食习惯:他特别反感的蔬菜水果,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水果,以及小志喜欢的肉类。第三、明确阳性强化物,设计干预方案。将小志喜欢吃的几种肉类作为阳性强化物。干预方案:第一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他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他主食后,每餐后都会奖励他一小块不同于上一次的肉。如果,小志在饭前发脾气要吃肉,家长可采取消退法或惩罚法,即对其不良行为(饭前哭闹要吃肉)不予注意或告知他再闹就没有饭吃。第二个月,明确告知小志,如果每餐吃一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其主食后。晚餐的时候就会奖励他两一小块肉,若小志完成的好,可在对其进行精神鼓励(夸赞他是好孩子、说他做事能坚持:这样做一定能达到最终目标)。若哭闹采取与上述相同的办法。第三个月,告诉小志,如果前一天能吃规定量的他可以接受的蔬菜和肉,第二天造成奖励两小块肉,如果不能,则没有肉吃。父母在实施过程中要不断鼓励孩子达成目标并经常提醒小志挑食(吃太多肉)对其自身的不良影响。第四个月,待小小志不太厌恶蔬菜时,给他做一些面粉菜肉混在一起的丸子作为奖励。第五个月,待孩子习惯蔬菜后,撤销强化物。饮食正常化,但要记住控制孩子进餐时摄取肉的量。第四,实施干预方案。在干预方案实施过程中照料者(建议是父母)要记住一个好膳食的三个基本核心内涵,即食物多样化,均衡性及适量。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丰品种的食物。照料者把一部分精力花在烹饪方面,尽量把一日三餐做得(色)香味形俱佳。罗宋汤是营养较丰富的一道菜,其中有卷心菜、胡萝卜、土豆、洋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