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2.2《声音的特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板书题目)。下面我将由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这五个方面来说明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学背景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验和活动,从被动到主动,在锻炼能力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了解科技发展,从而融入到现代社会中。所以本章(声现象)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作了一些努力。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声音的特性》是本章第二节,主要让学生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实验较多、内容丰富,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通过“演示”实验和“探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科学世界”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应用知识。本节教学的关键是做好“音调与频率”和“响度与振幅”的关系这两个学生探究实验。做好实验,不但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深刻的理解,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进一步理解日常生活中的声现象。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特征;了解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距离声源远近)有关,音色与发声体发声情况不同有关。方法与过程:通过演示、观察、探究、活动、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亲历亲为和比较、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各种活动中激发和培养起学习兴趣,并通过参与和体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感受科学探究方法的伟大,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精选发声是丰富多彩的。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响度、音调、音色的概念难点: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以及区分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响度、音调、音色是理解日常声现象中的重点,更是难点。比较三个特性,我认为声音的响度与音色特点稍许容易接受一点(可能与生活原有的经验知识基础有关),可对于音调及其影响因素有一定的困难,可视作一个难点。另外,学生对于声音的响度(大小)与声音的音调(高低)概念也易混淆,这也算作一个难点吧,应重点突破的。同时,难点的还有一点就是概念较多:强弱、大小、响度、振幅、高低、音调、快慢、频率、赫兹等,需要逐步深入。对响度、振幅、音调、频率应重点强调。二、学情分析对学生而言,声现象并不陌生,只是平时没有注意观察和缺少理论知识,但是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和表象,很容易联系到本节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比较浓厚。但学生对乐音的三个要素理解得并不全面,尤其是三个因素与振动之间的关系,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如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适当的实验,让学生经过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本节课成败的关键。再次,引导学生在实际中运用知识,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进一步体会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也是物理教学的一个根本目的。三、教学方法选择及其依据: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本节课准备采用演示实验、实验探究、归纳总结、交流讨论等方法,指导学生从活动中总结与声音有关的现象与本质。因为毕竟声现象与生活结合的还是比较紧密而易于建立模型的。学生的理解难度也不是很大,鼓励学生多动手,动脑,动感官,着力开发学生的活动空间、思维空间、表现空间。从学生层面来理解,刚接触到的物理现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现象开始的。因此,感性、直接、易于把握便成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代言,然而唯一缺失的就精选是从生活中总结归纳现象的能力,因此,如何更为科学地描述现象,总结规律或是在引导下科学有序地建构模型,从而掌握新兴知识还是必要的。本课的设计就是注重了这一点的训练。教学准备:羊皮鼓、纸屑、钢尺、音叉、支架、乒乓球、PPT文件等。四、教学过程及思路设计: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利用多媒体播放音频,接着让学生交流感受并引导学生讨论,这些声音有哪些特点呢?指出这些声音有强有弱,有高有低,那么声音有那些基本特性呢?这些特性又与什么有关呢?用这方式如新课,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觉得自然而然。第二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活动一: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通过“声音为什么会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这种特性一定与振动的特征有关。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自主完成课本“演示”部分的实验,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音调,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最终得出声源振动的频率高,声音的音调高;声源振动的频率低,声音的音调低,声源振动的频率决定声音音调的高低的结论。物理表达:发声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频率描述发声体振动快慢。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符号为Hz。如:物体在1s内振动1000次,频率为1000Hz。提问:当蝴蝶和蜜蜂从我们背后飞过时,为什么我们凭听觉能发现飞行的蜜蜂而不能发现飞行的蝴蝶?(请学生用快慢和频率两种方式表达解释)某昆虫靠翅膀的振动发声。如果这种昆虫的翅膀在2s内做了700次振动,频率是多少?人们能听到吗?(练习并借以过度到人和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探究问题,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精神。活动二:探究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课前准备一面鼓,要使它发出声音,怎样做呢?选一名学生做搭档,进精选行敲击有时声音大,有时声音小,据此教师引出响度的概念,并提出问题要使鼓声更响些,又要怎样做呢?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学生操作,同时让学生思考鼓声的响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画表格写结论)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的结论。演示书本P36用音叉发声实验,请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除此之外,响度还跟哪些因素有关呢?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亲历发现的过程,便于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有利于发展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活动三:探究什么是音色教师播放用音乐,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用到了哪些乐器?学生思考讨论,教师由此引出音色的概念。展开游戏,“闻其声,知其人”,找几位学生读一段文字,其他人闭上眼睛,能否说出读书人的名字?学生通过游戏加深了对音色概念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正因为各位同学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我们才可以区别出他们。这样设计学生通过游戏加深了对音色概念的理解,使得学习的过程变成游戏的过程,与学习于游戏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很好的体现了新课程倡导愉快学习的理念。第三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一是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三要素(声音的特性),二是涉及对具体概念,影响因素的讨论。为了全盘把握,用媒体先做出表格,提示表头,学生填空作答。然后展示,形成知识结构模型及框架,便于意义记忆。通过问题式的小结,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有利于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第四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知识在做题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巩固,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我设置了以下练习:练习:口答选择:1.“女高音”“男低音”中的“高”和“低”指的是()A.音调B.音色C.响度D.速度精选2.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要大点声,自习课研究问题时要小点声,指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3.制作小提琴用的木板和弦线非常讲究,如弦线有羊肠线、尼龙线、钢线等,不同的弦线做出的弦在发音时()不同。A.响度B.音调C.音色4.“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___响度____“脆如银铃”是指声音的___音调____“悦耳动听”是指声音的___音色____第五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首先以“学以致用”的观点鼓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布置以下作业:自己探究:男女声音的差别,对声音洪亮,音高八度的理解,听诊器如何增大响度为了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吃的更好,本课堂最后设计了一个“延伸学习”环节。即让学生判断生活中的声现象主要由声音的哪个特性所决定的。(烧开水,向水瓶灌水,自制塑料管笛等)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物理走向生活,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五、教学评价与反馈声音的特性与日常生活比较贴近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教学各环节中及时运用过程性评价,通过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并给予期待。并能及时检测学生的学习状态与接受水平,对于课程的难点、重点进行强调突破,使学生真正理解音调和响度的意义。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粗浅的认识,希望各位评委老师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