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研究课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班级:2009级学本(1)班姓名:陈仁碧学号:20090513890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一、研究的价值及意义价值:(1)理论价值:揭示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和特点,验证和丰富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从而进一步为学前家庭教育提供理论基础。(2)实践价值:探索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正确家庭教育方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为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教育建议。从而使儿童社会性发展教育能够在了解儿童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意义:儿童社会性发展是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长期的过程,它必然受到社会生活环境的各个方面的影响。家庭通过为儿童提供游戏和探索外界事物的机会,让儿童认识外部物理世界。总的来说,家庭是儿童学习语言、技能以及社会和道德评价准则的最早的环境。家庭教育是儿童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就是儿童的启蒙老师,而且儿童个体的社会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家庭教育又为这种教育连续性提供了重要保证。所以,家庭教育的启蒙性与连续性特点对儿童智力、体力的成长和最初道德观念、价值观念、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奠基作用。所以,充分认识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儿童学习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及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同时为实施更好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二、国内外统一研究领域现状综述国内外研究证明,儿童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整个一生,而学龄前期又是接受社会化的最佳时期。在家庭的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及类型、家庭气氛、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教养态度、父母的主要职业、对子女的期望、儿童在家庭的地位和扮演的角色等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性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为了了解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状况,研究者将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的结果整理如下:(1)国内相关的研究: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在西方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中国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如王欣等(2000)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和《状态焦虑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儿童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的拒绝和否认,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父母的严厉惩罚与儿童的焦虑水平有显著的正相关。关颖、刘春芬进行的“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研究表明,民主型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民主、平等、和谐的良好氛围中接受教育,对儿童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宽容型教育方式给孩子以较多的自由,对孩子压抑较少,有利于孩子个性和适应能力的发展。采取专制型教育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分干预、过分保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些研究验证了西方心理学家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讨了影响父母教育方式的内外因素,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如何更好地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2)国外相关的研究:有关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国外心理学家有着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在其所著《精神分析新编》一书中,提出了人格社会化的思想,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构成。其中,超我从自我发展而来,从社会化角度看,超我就是道德化了的自我,超我形成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超我是在幼儿期形成的。超我在儿童身上的发展是一个逐渐接受文化教育、道德规范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到了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而父母的各种道德观念和行为模式一般反映了社会上认可的行为与公认的价值观。于是,儿童的超我逐渐牢固地形成了,儿童就逐渐完成了社会化的发展过程。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一个渐进的过程,要经历八个有固定顺序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发展任务,这些任务都是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的冲突产生的。如果儿童解决了冲突,完成了任务,就获得积极的品质,转而进入下一个阶段。每个任务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端点,儿童的发展就处在两个端点之间,健康人格倾向于积极的那端。埃里克森抛弃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中心,他把儿童看作是一个整体,从社会的、情绪的和道德的整体发展来研究人格发展,强调社会影响和教育方式对儿童成长的意义,这些都推动了儿童研究的发展。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一系列带有普遍性的阶段组成的规则和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通过自己的活动,逐渐形成认知结构。皮亚杰指出,个体的认知结构是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发展的,由于新知识、新经验的获得,原有的认知结构得到补充或是改组,这样就进入了一个新的认知发展阶段。个体的认知结构与其智力发展水平的发展有内在的联系,儿童的人格是随着其认知结构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国外的对儿童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研究,为更好地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三、研究主要内容一、家庭教育与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关系:家庭教育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基础,具有启蒙性、连续性、潜移默化性和情感性等特点,对儿童在社会规范、自主能力、个性及智力方面的社会性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索家庭教育更有效的方式,加速儿童社会性发展进程,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及全社会均应予以重视的内容。人的社会性发展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经过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儿童期是人的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期。福禄培尔认为,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必然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从周围大量的事物中找到其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人的这一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使外部的东西成为内部的东西,这就是学习(内化)。因此,在这一阶段,家庭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家庭教育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进程。(1)儿童起码的生活规范、程序和习惯是从家庭中学到的。儿童的行为始于模仿,父母是他们赖以模仿的对象。父母的饮食方式、衣着风格、语言行为习惯等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父母基本的行为活动模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2)儿童伦理道德规范的习得也依赖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规范的重要内容,儿童伦理道德规范的习得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家长文化素质好、家庭生活方式比较开放进步、家庭关系融洽、成员之间平等相处儿童往往能学到一些文明进步的规范;相反,儿童接受的规范往往比较落后。(3)家庭教育为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家庭是儿童个性实现社会性发展的主要场所,因为儿童个性的形成、社会行为的获得,其中最关键的几年是在家中度过的。儿童早期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儿童以后个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4)家庭教育为儿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独立自主的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培养儿童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锻炼和提高儿童的独立自主能力。二、家庭生活环境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1)在家庭中,儿童与哪些成员交往,谁是教育的主要执行者,以及家庭生活的方式、气氛等等同家庭结构与类型有密切的关系。有关家庭结构及类型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国内外均有大量的研究。我国学者吴凤岗的研究结果表明,两代人家庭的幼儿个性发展水平高于三代人家庭的幼儿。两代人家庭幼儿在独立性、自制力、敢为性、合群性、聪慧性、情绪特征、自尊心、文明礼貌及行为习惯等九个方面均好于三代人家庭幼儿。此项研究结果还表明,在各个年龄上,不同家庭结构给儿童社会化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不稳定、不均衡的。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一种特殊的家庭结构类型——离异家庭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不良影响。研究证实,在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离异家庭子女均不同程度的比完整家庭子女差。离异家庭子女会出现与同伴关系、与父母关系较差,自我评价过高,自我控制能力较低的现象。(2)现今社会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由于独生子女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于受到全家的重视和注意,当走出家庭,环境变化以后,对其他人得到了他没有得到的物品和关注,很容易产生嫉妒心。由于嫉妒,还可能造成不合群等。另外,以父母为伙伴,独生子女在以成人为交往对象的环境中生活,听到的、看到的全是成人的事,这样容易造成“少年老成”现象。另一方面是由于缺乏同龄伙伴的交往经验而产生的特点。有实验表明,由于幼儿园和托儿所的集体环境作用,使得独生子女在适应性和合群性方面与非独生子女并无差异。没有兄弟姐妹,可能会造成独生子女的孤僻、不合群、或社交能力差等,进入托儿所或是幼儿园可以为独生子女提供同伴交往的经验,消除孩子在适应力及交往上与非独生子女的差异,所以家长应鼓励孩子的社会交往,让孩子与同伴一同玩耍,天真活泼地成长。(3)在一个家庭里,成员间互相尊重爱护,以礼相待,为人处事通情达理,使儿童生活在安定和睦、融洽温暖、民主平等、愉快欢乐的气氛中,有助于良好个性的形成,而父母成员间互相争吵、言行粗鲁、对长辈缺乏孝敬甚至虐待,使儿童生活在紧张冲突的家庭气氛中,那么就极易形成许多不良的个性。波尔德(J·V·Bowldy)调查发现,58%品德不良的儿童来自缺损的家庭(双亲离异或不全),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比一般家庭高。另一位心理学家海尔特(I·Heider)研究发现,双亲不和比双亲不全对儿童更有消极影响。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悲观、多疑、孤僻、心神不定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与反社会行为。而家庭和睦的孩子,则性情安宁、活泼愉快。良好的家庭气氛和成员之间的友爱行为,有益于儿童的积极模仿、形成良好个性,更重要的是儿童获得了爱,而爱,尤其是母爱是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三、家庭教育对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正确引导:(1)尊重孩子个性,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特殊的内在矛盾性和规律性,外部的发展模式如不适应这个内在规律,只能导致不良的结果。所以,家长应该对自己的教育不断进行反思和批判,从理念上树立与时代相符的促进孩子社会化发展的教育观念,关注孩子的自由、情感、存在和价值,把孩子真正当成有自主意识的主体,让孩子掌握自身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身发展的主人。(2)提高家长自身素质和社会化程度,淡化过高期望。家长运用灵活创新的教育方式方法,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家庭氛围,启发和引导孩子的内在需求,促进孩子的发展,从而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子女。作为家长决不能把自己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不适当地强加给孩子,而应该为孩子设计一个现实的未来,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到平等、民主、关爱。(3)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积极强化儿童的亲社会化行为。研究表明,精神奖励在巩固儿童谦让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儿童一旦做出利他行为,父母应该及时强化,而且应尽可能多的运用积极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