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视崖!•竖立在加拿大多伦多市中心,高逾500米的世界最高的电视塔是游客必去之处。此塔最独特之处是在其350米高层所建的玻璃地面。面对这块呈扇形的玻璃地面,几乎每个试踏越的游客都战战兢兢,如再俯视玻璃下面350米以下的地面景物,更为惊心动魄。这种恐惧是深度知觉造成的。•所谓深度知觉,是对立体物体或两个物体前后相对距离的直觉。它能够了解环境中各种物体的位置排列,从而引导人的运动活动,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婴儿,当他们可以爬行以后,很多父母就开始为他们会不会从某个地方摔下去受伤而担忧,深度知觉可以使婴儿避免从床上、台阶上摔下来,减少意外伤害。•但是关于婴儿所具有的的深度知觉是天生存在的机制还是通过后天的经验发展的这一问题存在争议。•埃莉诺.吉布森和查理德.沃克持有“先天论”的观点,他们相信深度知觉和避免从高处跌落的能力是自动生成的,是我们生理机制的一部分。•他们设计了“视崖”实验来了解婴儿深度知觉发展的状况并检测婴儿的深度知觉是先天具有的还是后天习得的。试验装置的设计如下:一张特制的1.2米高的桌子,边缘有护栏,桌子表面的一半是用红白格图案组成的结实桌面(浅滩),另一半则厚实透明的玻璃(深渊),但是在玻璃下的地上是红白格图案,在浅滩和深渊中间放一块0.3米宽的中间板。从中间板上看,有结实的桌面的一侧看起来似乎像个“浅滩”,而另一侧则是“悬崖”。•此实验的被试由36名年龄在6——14个月的婴儿和他们的母亲组成。做实验时,把每个婴儿轮流放在视崖的中间板上,先让母亲在“浅滩”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然后在“深渊”的一侧唤引自己的孩子。•在实验过程中,36名被试婴儿中有27名在母亲的招引下愿意从“深渊”通过中间板爬过“浅滩”到母亲身边,只有3名“冒险”婴儿极为犹豫的爬过“悬崖”,其余几名婴儿不愿意离开中间板。当母亲在“悬崖”一侧呼唤孩子时,大部分婴儿的反应是拒绝爬过悬崖,他们不愿意朝母亲的方向爬而是朝向相反的方向爬,他们试图逃避或试图另寻通往母亲的途径,还有一些婴儿因为不能到母亲身边而哭起来。•实验结果说明了婴儿已经意识到了视崖深度的存在,但是却还没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因为在这项研究中所有的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尝试错误而学会了深度知觉。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因为不能够自主运动,所以无法进行实验。•吉布森和沃克又用动物幼仔做被试,以此作为视崖实验的参照,因为大部分的动物幼仔比婴儿能更早的进行自主运动。•动物测试的结果很有趣——不同种类动物知觉深度能力的发展与它们的生存需要有关。•当研究者把出生不足24小时的小鸡放在视崖上接受测试时,他们从不会犯跌下深渊的错误。•小山羊在出生后很快就能站立、行走。从能站立的那一刻起,它们对视崖的反应和小鸡一样准确而且可预测,一次错误也没有。•当研究者把一只出生仅一天的小羊放在“深渊”的一侧玻璃上时,它变得惊恐呆滞,表现出防御型姿势。随后,如果把它推向浅滩的一侧,它则变得轻松自在,并跳向看似坚实的表面。•这说明视觉起着完全的控制作用,动物虽然能感觉到深渊一侧的表面是坚实的,但是这种感觉没能影响它们的反应。•对小老鼠的测试。结果“浅滩”和“悬崖”对他们并无区别,他们走向两侧的概率是一样的。因为老鼠的视觉系统不够发达,它们属于夜间活动的动物,在黑暗中靠鼻子上坚硬的触须帮助其四处活动,靠嗅觉感知食物的方位。•所在当一只小老鼠被放在中间地带时,它不会被视崖欺骗,因为它不是靠视觉来决定走那条路。•猫主要在夜间活动而且也有触须,但是猫是食肉动物,不是像老鼠一样是食腐动物,因而它们更加依赖视觉。相应地,自从它们能自主运动开始起(约在出生后4周),小猫便拥有良好的深度知觉能力。•对小海龟的测试。76%的小海龟爬到“浅滩”的一方,24%的爬到深的一方。不少一部分小海龟爬过”悬崖“,这一事实可能表明是因为海龟的深度知觉能力较差,也可能是因为海龟生活在水里,它们不会‘害怕’跌落的状态。•吉布森和沃克指出,他们所有的观察结果和进化论一致,也就是说,所有种类的动物,如果它们要生存,就必须在能够独立行动时发展感知深度的能力。•对人类来说,这种能力到6个月才会出现,但是对于鸡、羊来说,大约在4周左右出现这种能力。•因此,得出结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为如果通过尝试错误学习获得这种能力,可能会带来过多潜在的、致命的危险。结论•行为主义科学家对这种能力和其他认知能力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生习得的这一问题一直处于争论当中,真相可能是一种折衷的情况,即是天生的和后天的交互作用所致。•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的,深度知觉能力可能是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的了,但是害怕跌落和避免危险是婴儿到了能够爬行的年龄并遇到危险后,通过经验习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