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财政政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研究一、财政与社会保障支出的关系分析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一方面,社会保障的建立、发展和完善都需要正确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而社会保障作为具有很强外部性的公共产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力量完成整个体系建设,政府作为宏观政策制定者,有责任也有能力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制度和物质支持。另一方面,国家财政政策的制定,最终目的都是实现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共财政中有关民生类支出的增加,对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及质量,维持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二、财政政策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影响按具体用途划分,我国财政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资金支出、简易建筑支出等多种支出形式。(一)纵向视角第一阶段:以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随着“软着陆”的经济调控手段开始逐渐发挥作用,我国经济增速经历了连续六年放缓的阶段,GDP增幅从1992年的%下降到了1998年的%,但经济秩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有效的整治。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面,1994年,我国在江苏镇江、江西九江开始进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试点。1995年国务院在发布的《关于深化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中,要求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第二阶段: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和整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为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和我国国内需求不振的局面,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方面,1997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险制度的基本框架。1999年初,国务院颁布施行了《失业保险条例》,对失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20XX年,我国开始在辽宁全省进行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工作,20XX年又将试点工作扩大到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第三阶段:20XX年至20XX年,我国以稳健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相配合,以经济高质量增长为目标,认真贯彻“五个统筹”,加大了社会保障的多项支出,农村低保实现全覆盖,提高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20XX年《国务院关于完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高了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性与完整性。在社会保障支出方面,虽然我国受财政政策逐步完善的影响,对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量在不断增加,但从相对量上分析,自20XX年以来财政支出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而对社会保障支出的平均增速只有10%左右。第四阶段:从20XX年11月份起,我国开始实行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次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税费改革与结构性减税、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等五大方面。(二)横向视角我国地理环境东西方向跨度较大,生存条件比较悬殊,人口分布不均,从而导致经济发展程度有所差异,这一特点使得即使在同一财政政策下,我国不同地理位置省份的社会保障事业所获得的财政支出额度各不相同,因此社会保障水平也大不相同。结合我国统计年鉴中的数据,表1列出了20XX年我国各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类情况。表1我国各省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第一,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最低的是江苏、广东、贵州、上海、浙江和西藏等六个省。由于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是由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支出的比值决定的,因此,发达省份财政支出相对较高,而落后省份社会保障支出相对更低,从而导致整体比重低于。第二,20XX年多数省份和地区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都介于至之间。这些省份的比重值基本处在全国平均水平上下。第三,东北三省的财政社会保障支出比重最大,这是因为东北三省是养老保险统账结合的试点省份,财政政策的支持使这三省的社会保障支出比重较大。三、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政策建议首先,应进一步加快公共财政建设,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社会保障支出,合理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财政支出规划的以人为本,支出实施的统筹兼顾。第二,发展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深化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开发新的有效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渠道,一方面可适当降低社会保障对财政支出的依赖程度,有利于社会保障基金灵活运营;另一方面也从制度上为探索建立基金收支平衡的长效机制提供了保障。第三,提高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资金使用效率。在财政支持的社会保障各个领域中,各省区应当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财政拨付的资金,改进社会保障财政支出的使用效率,减少低效率项目投入,以有限的资金为更多的公民提供社会保障产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