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蔡元培的教育思想2012年5月29日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办学思想四、教育独立的思想五、展个性,尚自然的教育思想一、生平及教育活动蔡元培(1868—1940年),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科学家。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被授职翰林院编修。“戊戌变法”失败后,他深感清廷“无可希望”,弃官南下,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嵊县剡山书院院长。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特班总教习。1902年发起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同年,又组织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并任校长。后组织光复会,加入同盟会,并为上海分部负责人。1907年赴德国留学,在莱比锡大学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等,曾编写《中国伦理学史》,并翻译了《伦理学原理》。1912年任南京临时政府首任教育总长,主持制定与颁布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教育制度。同年7月,因不满袁世凯的专制统治,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再次赴德。1913年,又赴法国考察教育,提倡中国学生赴法勤工俭学。1917年1月到北京大学就任校长一职。1927年,蔡元培参加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国民党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常务委员、大学院院长。后专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领导科学研究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组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拥护国共合作,主张抗战。淞沪沦陷后,他移居香港。1940年3月5日病逝于香港。毛泽东: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史上无人可比的。正如杜威所说:“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周恩来二、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健全人格教育蔡元培认为,”忠君与共和国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1912年1月,蔡元培就任教育总长时就提出:“民国教育应以养成共和健全人格为根本方针。”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1912年《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将教育分为两个类别:隶属于政治: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超轶于政治: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一)军国民教育即体育蔡元培认为:身体是德育、智育的物质基础。他说:“今经科学发明,人之智慧学术,皆由人之脑质运用之力而出,故脑力盛则智力富,身体弱则脑力衰,新教育之所以注意运动实基于此。”军国民教育是一种培养康健的体魄、尚武的精神的强兵的教育,但不是理想社会的教育。原因:抵御外来侵略“强邻交逼,亟图自卫”;使全民皆兵,打破封建军阀拥兵独霸天下的局面。(二)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蔡元培认为:“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教育,固亦当务之急者也。智育的具体目标是:传授科学知识技术,指导科学研究,培养发展智力,造就国家有用之材。课程如:物理、化学、算学、地理、金工、木工列为实利主义教育的范围。(三)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基本内容:自由、平等、博爱。自由:“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曰:“大丈夫者,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平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博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世界观教育哲学基础:蔡元培借用康德哲学中关于实体和现象的概念,指出:“世界有二方面,如纸之有表里二面,一为现象,一为实体。世界观教育理想或信仰教育,指向人的终极价值关怀。“教育者,则立于现象世界,而有事于实体世界者也。”立足于现象世界,而对实体世界的绝对自由产生追求的欲望,从而获得人性的最大自由和发展。这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注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五)美感教育即美育。美育一词是蔡元培民国元年从德文中翻译过来的。1930年,蔡元培在《教育大辞书·美育》条目中给美育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美育作用美育介乎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之间,可以起津梁的作用。三大美学家:朱光潜、宗白华和李泽厚人既脱离一切现象世界相对之感情,而浑然之美感,已接触实体世界观念了。宗白华《美学散步》散步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行动,它的弱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系统。诗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在蓝空天来,摇摇欲坠的孤星!世界的花世界的花,我怎能采撷你?世界的花,我又忍不住要采得你!想想我怎能舍得你,我不如一片灵魂化作你!美育可以陶养感情美感有两种特性:普及性、超功利性他说:“食物之入我口者,不能兼果他人之腹;衣服之在我身者,不能兼供他人之温;以其非普遍性也。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隔千里兮共明月,我与人均不得而私之。”美育可以发展人们的个性蔡元培认为,美育可以调济人们的生活,给人以正当的娱乐和有益的消遣。作者:(法)丹纳译者:曾令先出版社:重庆出版社1935年,蔡元培在答《时代画报》记者问时指出:“我们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图画、文学里又找见他们遗失的情感。我们每每在听了一支歌,看了一张画、一件雕刻,或是读了一首诗、一篇文章以后,常会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四周的空气会变得更温柔,眼前的对象会变得更甜蜜,似乎觉得自身在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伟大的使命。”“这种使命不仅仅要使人人有饭吃,有衣裳穿,有房子住,它同时还要使人人能在保持生存以外,还能去享受人生。知道了享受人生的乐趣,同时便知道了人生的可爱,人与人的感情便不期然而然地更加浓厚起来。”“以美育代宗教”提倡“以美育代宗教”,其理由是: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界的。宗教是有局限的,它摆脱不了宗派的狭隘性。它与自由、民主、博爱、平等、人权等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蔡先生不但从理论上倡导美育,而且他自己躬身实践,坚持不懈。任教育总长时,通令全国中小学开设美育课程,还主张大学开设美学课。学术研究的自由有限定的,蔡元培“主张学术研究自由,可是并不主张假借学术的名义,作任何违背真理的宣传,不只是不主张,而且反对。”以美育代宗教与学术自由矛盾吗?五育的分析用已有的教育历史证明:六艺之射御,军国民主义也。书数,实利主义也。礼为德育,而乐为美育。五育的分析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军国民主义——意志;实利主义——知识;德育——兼意志与情感;美育——情感;世界观教育统三者而一之。五育的分析从教育界三育分法分析:军国民主义教育——体育;实利主义教育——智育;美育公民道德教育——德育世界观教育统三者而一之。五育的关系蔡元培认为,五育尽管各自的作用不同,但均是“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所必需的,是统一整体中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狮子样的体力,猴子样的敏捷,骆驼样的精神”。他曾以人体各种生理器官的功能为例作了形象地说明:“譬之人身,军国民主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利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无迹象着急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但同时他又指出五育并不是平分秋色,没有重点的,而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五者以公民道德为中坚,盖世界观及美育皆所以完成道德,而军国民教育及实利主义,则必以道德为根本”。五育实施各育是相互联系着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比如:历史地理,实利主义,但所述历史之英雄、地理之险要,则为军国民主义,美术家、各地风景则为美育,记圣贤,述风俗德育,烈士、哲人宗教家之故事可为世界观之导线。民国教育方针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分析评价蔡元培“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是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健全人格教育提出的,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是首创。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北大改革大学的宗旨是什么?大学怎么办学?大学由谁来管理?大学如何进行教学?(一)大学的宗旨是什么?“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就职演说1、抱定宗旨2、砥砺德行3、敬爱师友蔡元培多次向学生指出:“诸君须知,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教义,是在教员指导之下自动的研究学问的。”他勉励学生去掉科举时代的风气,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二)大学怎么办学?——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蔡元培在《我在教育界的经验》中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运命,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原则整顿教师队伍北大教员,既有提倡新文化运动的新派人物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也有在政治上落后保守,但在学术上有造诣的旧派人物辜鸿铭、刘师培、黄侃、陈介石、陈汉章等,当时,新旧学派共处一校,各讲其学,形成新旧学派对峙、争鸣的形势,有时甚至出现两个教师唱对台戏的情况。蔡元培不但看到陈独秀办《新青年》的才智奇勇,还挖掘出了陈独秀深通训诂音韵学,不在太炎先生之下,如此苦心全面评价陈独秀,又以三顾茅庐之诚意,才终于把陈独秀及《新青年》请进了北大。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曾并行开两个哲学讲座,一是由胡适主讲,主要是西方文化;一是由梁漱溟主讲,主要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时间都排在星期六下午。胡适在北大三院大礼堂讲,梁漱溟在北大二院大礼堂。蔡元培这样安排,使两人唱对台戏,让学生自由选听,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本世纪之初,当中国知识分子中的精英们大力宣讲西方文明的时候,他却用西方人的语言倡扬古老的东方精神,他的思想和文笔在极短的时间轰动了整个欧洲,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成为当时访问中国的外国作家、政治家、记者的口头禅。他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晚年的辜鸿铭在北京大学任教授,主讲英文诗。在讲台上他说:“英文诗分三类,国风、小雅和大雅。国风中又可分为苏格兰风、威尔士风等七国风。”他还让学生练习翻译《三字经》、《千字文》。这位民国时代仍穿长袍、拖长辫的“古怪”老头成为北大一景。蔡元培聘请辜鸿铭任北京大学教授,讲授英国文学。这个时期正是辜氏在西方文化界如日中天的时期。被称为“现代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从来还没有一个中国人被西方如此认可,并得到这样高度评价。就连李大钊也在一九一八年撰文称“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辜鸿铭一向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眼中能看得上的人寥寥无几,蔡元培算得上是其中的一个。也许是因为蔡元培请他到北大的,所以他对蔡元培一向十分维护,甚至到了可笑的地步。五四运动后,由于政治上的原因,蔡被迫辞去北大职务,大家都竭力挽留,辜鸿铭也走上讲台表示挽留之意,讲话时突然来一句:“校长是我们学校的皇帝,所以非得挽留不可。”黄侃(1886-1935)湖北蕲州人师从国学大师章太炎,擅长音韵训诂,兼通文学,历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金陵大学等校教授。一生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章太炎以太平天国为例,谑封黄侃为“天王”。一次,黄侃问胡适:“你口口声声要推广白话文,未必出于真心”。胡适不解其意,究其故。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