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短教的策略今天我在翻阅《小学语文教师》时,“长文短教的备课专辑”吸引了我的眼球,我反反复复的咀嚼其中的奥秘,因为我在下乡听课时经常听到教师会说:这么长的课文我该怎么教?怎样就能在规定时间里完成课标要求的任务……,正向电视栏目主持人说的“百姓有困难,小韩来帮忙!”教师有困难,我们应该积极来帮忙。前两天我给教学校长开会时还把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他们交流,我们展评课是否来一个专题展评,如:识字写字展评、习作展评、长课文展评………用一到两年时间做一个专题课题,解决了一个再解决一个,切实能为一线教师解决困惑。今天正好看到了类似的备课专辑,我很欣喜,我们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这是在南昌市王玲湘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长文短教”的研究,现在我把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大家共享:“长文”,是指那些文字多、篇幅长、容量大的文章。一般来讲,我们把小学语文教材中,第二学段在800字以上、第三学段在1000字以上的现代文,称作长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选入了大量文质兼美的长文,且在教材中所占比例随年级的升高而逐年升高。这些“长文”,因文字较多、内容丰富、信息繁冗,教师在实际教学中难以驾驭,往往费时多、收效微,造成教师怕教长文,学生厌学长文的现象。如何辩证解决“长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的矛盾,实现“短教”,是阅读教学中亟待解决的一个难点,“它的成功探索,将影响所有文章的教学处理”(余映潮),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出发,长文教学的问题可以归结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教什么”聚焦的是教学内容的取舍,“怎么教”研究的则是教学策略的展开。可见,教学内容的取舍与教学策略的展开是长文实现有效短教的两部曲。一、长文教学内容的“取舍”:取其“一点”“长文”文本内容的丰富性和隐秘性决定长文教学价值的多重性。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长文”教学内容切忌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长文”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深谙“有取有舍、取舍得当”的原则,力求“一课一得”。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所说:“无论怎样处理,无论运用什么手法,长文短教都重在一个‘短’字,这个‘短’字,又主要表现在‘点’上。长文短教的主要技巧在‘选点’”。也就是说,长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从沉长的教学内容中选出“教学点”、取出“这一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题,它需要教师历经深入研读文本的过程。1.冗入长文,展开细读。语文教师要冗入长文,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潜心把玩。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老师“每教一篇课文之前,总要反反复复地读,或朗诵,或默想,或圈点,直到‘品’出了味儿,才决定教什么和怎样教。”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上公开课之前,课文往往已读了不下50遍。语文教师拿到一篇长文,教师首先要从文题、文意、文脉、文旨、文法、文体等几个方面较全面地把握文本。文题。长文虽长,题目是文本的眼睛。有的题目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开国大典》、《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将相和》等;有的题目定语后面的中心词就是主要内容,像《跨越百年的美丽》围绕“美丽”表现的几个方面组材等。也有的题目富含深意,借景抒情,需要联系文本内容与写作背景来解读,如《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题为什么用的是“那片”,而不是‘这片’呢?如果爬山虎就在眼前,可以用“这片”,本文是作者肖复兴在纪念叶圣陶逝世三十周年时写下的,是回忆中的爬山虎,所以用“那片”。一个‘那’字把人带进回忆、遐想的情境中。‘绿绿的’呢?写出爬山虎葱郁的生机,虽是记忆中的,但却清晰、深刻、充满活力。文意和文旨。文意,指的是长文的主要内容;文旨,是长文的思想内涵,即我们通常说的思想感情。长文的文字信息量大多,文意和文旨的解读要精准。注意不要因文字内容多而肢解文本、嚼碎文本形成随心所欲的滥读、误读,如《鸟的天堂》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有的老师一叶障目,非要抓住“活泼可爱的小鸟”的画面,读成“要环保,要爱护小鸟”等;注意不要把科学的真实与文学的虚构真实之间划等号,如《地震中的父与子》,非要质疑美国那一场地震没有倒塌房屋等。文脉。简言之就是长文呈现的先后顺序、脉络。解读长文要善于发现展示脉络的关键词、关键句。写人、叙事、写活动的长文大多按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写,如《开国大典》按时间顺序写了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入场’‘大会’‘阅兵’‘游行’,文中有四个含具体时间、事件的句子分别对应这四个场面,从这四个句子入手,理清文脉就简单明了了。在‘大会’这个场面中,作者又用三个‘接着’把宣布成立、升国旗、宣读公告这三件事连起来,所以这部分突破脉络的重点可以抓三个‘接着’。文言。即长文的语言特色,每一篇长文,因作者不同、体裁各异、题材千面,语文风格或语言特点是迥然不同的。比如,说明文用词精准,在《飞向蓝天的恐龙》一文中,像“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一句中的“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值得好好咀嚼;《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堪称“语言艺术大师”的老舍,全文的语言简洁朴实,像“一擦黑”“清一色”等口语化的词语,“杂拌儿”“零七八碎儿”等词的儿化音,“掺和”等词的轻声,无不透着京腔的口语味;像“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朴实生动的比喻,“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多吃几个饺子”生动形象的描述,都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之感。解读中要注意区分,品悟语言的准确与巧妙。文法。即长文的写作方法,是“这一篇”在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不同于其他篇的特殊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篇散文“形、事、理”有机结合,“形象”美关键句中的“坚定”和“淡泊”,分别对应的“事例”是提炼镭和捐奖金、赠奖章,每类事例后联结着含义深刻的“哲理”。写法的“密码”破译了,教学结构便会迎刃而解。如下图:跨越百年的美丽形事理坚定提炼镭人生意义淡泊捐奖金、送奖章伟大人格2.文体。即长文的体裁。不同的文体,其阅读方法是有差异的。教师只有在解读文本时具备强烈的文体意识,教学中才能做到什么文体“还它什么味道”。童话想象丰富、情节离奇有趣,上《巨人的花园》,就可以创设故事的情境,从人物超常与情节离奇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语言的生动形象;议论文中的“论据”与记叙文的“叙事”截然不同,“叙事”在议论文中是用来论证“论点”的“论据”,如果上《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大讲文中第二段怎么“叙事”的,议论文的说理将大打折扣。展开细读是把长文读“厚”的过程,但“长文课堂教学不是一个筐,什么都往里装”,提高长文教学效率的关键是“取其一点”。取什么,又怎么取呢?那就要教师具备确定长文语文核心价值的能力。2.确定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华东师大郑桂华教授提出判断什么样的内容是一篇课文“语文核心价值”的四个维度——(1)具有语文特点。即关于语文的知识,语文技能,或者说只有通过语文课才学到的知识。比如,五年级上册的《开国大典》是一篇典型的长文、难文,此课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不是开国大典开辟历史新纪元的伟大意义,也不是以此激励全世界被压迫被剥削的民族的反抗斗争,更不是铭记那一个伟大的日子、雄伟的场面,这些内容到品德与社会课、历史课上去体会得更深。作为语文课文,它首要承载的是语文教育任务,要“理解如何通过语言文字和写作方法来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吴立岗《对语文教学两个基本问题的探讨》)。学习《开国大典》就是学习文本如何通过语言文字,通过顺叙写法、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排比、比喻等表达方式展现开国大典的盛况,感受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场面,体会中国人民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这些才是具有语文性的“语文价值”。(2)具有明显的特征或代表性。这种特征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但是一旦被解读出来,往往能被公认为是该文本的主要特征。以五年级上册的《狼牙山五壮士》为例,课文隐含着比较丰富的语文现象:一是按照“接受任务——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的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二是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第二、四、五部分详写,突出表现五壮士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其他部分略写;三是点面结合,既有七连六班这个英雄集体的壮举描写,又有马宝玉个体的细致描写;四是人物的动作、神态的描写精准生动,体现了五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精神。我们不妨做个分析:按事情发展顺序叙事和详略得当的写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比比皆是,不可作为本篇长文独具的特点。点面结合是不是突出的写法呢?点面结合是场面描写的典型写法。从课题《狼牙山五壮士》看,此文重在写人,通过叙事突出人物品质,写人的主要描写方法是什么?动作、语言和神态。显然,第四点“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占据着代表性地位。(3)具有统领性。从这一点出发,便于整体把握文章的内涵,走进作家的世界,建构起对文章丰富意义的认识。我们不妨看看四年级上册的散文《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叶老堪称楷模的作品、人品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从文脉看,全文主要写了叶老与“我”之间的两件事,每一件事情的叙写中,都自然流露出“我”的感受(如下图),因此三十年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事感受1.叶老给我批改作业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2.叶老邀我到家作客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人品和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30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细读写“我”感受的句子,正是叶老人品与作品的伟大精神,也是叶老对我成长的影响,还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含义深刻的句子”。此课的教学设计可紧紧抓住“文脉”:事情、感受,一线贯穿,突破这几个长句的理解,全文深刻内涵的理解亦水到渠成。如此,教学具有统领性,且“文路”“教路”“学路”有机统一,化繁为简,教师导得轻松,学生悟得明白。(4)便于上升为“类概念”。即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台湾作家林清玄信奉佛学,追求“尽心就是完美”。他的散文流畅清新,感情细腻真挚,宁静中透着激越,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人教版教材选入两篇他的散文:三年级的《和太阳赛跑》、五年级的《桃花心木》;北京版教材五年级选入一篇《百合花开》。把林清玄的这三篇散文放在一起,他似乎总是在悠悠地叙述生活的事物中,让人获得生活的启示。《和太阳赛跑》通过“我”和时间赛跑的几件事,感受到时间匆匆,启示人们要珍惜时间;《桃花心木》通过观察一位种树人奇怪的种树方法,明白了“人只有在不确定中才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百合花开》呢?山崖上的野百合花认识到自己是“花”,萌发开花的信念,在获得“结出第一个花苞”的小小成功后,经受嘲笑和讥讽的挑战,它坚定信念,历经磨难,终于从量变到质变,开出花朵。成功后的百合花没有停下奋斗的脚步,依旧默默地坚持,“一朵一朵”地盛开,年年如此,终于形成“百合谷地”。百合自我价值的实现,其实就是一个人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从给人以警示或启迪的意义上说,林清玄的诸多散文,很像“寓言”。而这一点,可以归纳为阅读林清玄部分散文的基本图式。于是,教学《桃花心木》,关注、聚焦“这一个”价值:“事物”中的“启示”,就能达到“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叶圣陶《语文二十韵》)的目的。在多数情况下,语文核心价值等同于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即“教学点”)。但因为长文是“教材”,教材有其内在的系统性与延续性,有其教学的对象——生动活泼的学生,于是,我们在“取其一点”时,还要考虑长文的语文核心价值,是否符合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3.体会教材编者的意图。教师要走近编者,瞻前顾后,捕捉信息,深解其意。“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窦桂梅)作为教材的文本,是编者对语文知识、能力体系高瞻远瞩的安排,其中单元导语、课后习题、文中泡泡包含编者的良苦用心。语文老师要胸有全局,把握课标精神、知晓年段目标、本册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