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古老、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法国历史上最悠久的王宫。在这座著名的宫殿里藏有被誉为世界三宝的维纳斯雕像(由古希腊大理石雕成,约公元前1世纪)、《蒙娜丽莎》油画(文艺复兴时期,即13世纪至16世纪)和胜利女神石雕(18世纪)。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三宝之一——意大利画家达·芬奇创作的油画——《蒙娜丽莎》。达·芬奇自画像列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1452~1519),享年67岁。现代学者称他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最大的成就是绘画,有杰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岩间圣母》等,体现了他精湛的艺术造诣。他是一位思想深邃、学识渊博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保存下来的手稿大约6000页。他全部的科研成果尽数保存在手稿中,爱因斯坦认为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又名《永恒的微笑》类型:油画尺寸:77×53cm作者:列奥纳多·达·芬奇藏处:法国卢浮宫作品鉴赏画中人物坐姿优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尽致地发挥了画家那奇特的烟雾状“无界渐变着色法”般的笔法。画家力图使人物丰富的内心感情和美丽的外形达到巧妙的结合,对于人像面容中嘴角唇等表露感情的关键部位,也特别着重掌握精确与含蓄的辩证关系,达到神韵之境,从而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具有一种神秘莫测的千古奇韵,那如梦般的妩媚微笑,被不少美术史家称为“神秘的微笑”。达·芬奇在人文主义思想下,着力表现人的感情。在构图上,达·芬奇改变了以往画肖像时采用侧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习惯,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构图,透视点略微上升,使构图呈金字塔状,蒙娜丽莎就显得更加端庄、稳重。另外,蒙娜丽莎的手柔嫩丰满,展示了她的温柔和阶级地位,显现出达·芬奇的精湛画技和他观察自然的敏锐。林外,蒙娜丽莎的眉毛因化学反应不见了,背景也曾有蓝天。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应用“情感识别软件”,分析出蒙娜丽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兴,9%的厌恶,6%的恐惧和2%的愤怒。神秘的微笑500年来,人们一直对《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观者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时觉得她笑得舒畅温柔,有时又显得严肃,有时像是略带忧伤,有时甚至显出讽刺和不屑。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和嘴唇披上了一件神秘的面纱。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现在眼角和嘴角上,达·芬奇却偏把这些部位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才会有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蒙娜丽莎的原型海德堡大学专家宣称,通过分析图书馆内一本约500年历史的藏书页空白处潦草的笔记,他们可以确认,这位有着神秘微笑的女子闺名丽莎·盖拉尔迪尼,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位布商的妻子。文件空白处所留笔记中,把达·芬奇比作古希腊艺术家阿佩莱斯,说达·芬奇正创作作品,其中之一便是丽莎·盖拉尔迪尼的画像。文件标注日期为1503年10月,与专家判断作品完成的1503年至1506年间刚好吻合。说不尽的蒙娜丽莎蒙娜丽莎,这是一个永远探讨不完的问题。自问世至今,将近五百年,后人不知做过多少品评和揣测,留下越来越多的迷局。时间的推移不会使疑团得到解决,只会随着研究的深入,将更多的疑惑留给后人。人们过分地喜爱她。无止境地探讨她那难以觉察的、转瞬即逝然而亘古不变的微笑,那洞察一切而又包容一切的眼神,那端庄沉稳的姿态,高贵而朴素的装束,以及无懈可击的完美构图。于是,美、智慧、永恒,三位一体,极致的搭配,再无超越的可能。就这样,蒙娜丽莎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遐想,也给人们无限沉重的压力。人们既愿意栖身她的庇荫,吸取滋润的营养;又渴望走出她的阴影,呼吸自由的空气。多少年了,无数醉心绘事的人,都为这一重矛盾所困扰。总结我们长久地端详着画面,不忍转移视线。我们首先会被那绝妙的光影效果所折服,层层退晕显现出丰富的空间以及逼真的质感,无界线的形体转折及色彩变化,比同代人领先了几个世纪。真正让人惊叹的还不是技巧,那时隐时现的神秘微笑才令人销魂。那笑容太浅淡了,离得再近也看不真切;然而,只要你看到画,无论距离多远,都能感到微笑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