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居住文化(民俗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居住文化思考居住仅仅意味着房子吗?仅限于蜗居、三房两厅还是复式别墅?or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物质文化”这个概念来看待居住的问题。事实上,居住从来就是一个普遍的综合的文化现象。人们在文化创造中对自然条件的利用──自然环境对文化的作用,他们的经济活动,他们的社会结构形态,他们的观念形态,外来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以及这一切的历史变迁都能在居住形态中有所反映。因此可以说,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和文化现象都无言地寓于该民族、该社会、该地区的居住之中。人类住进了房屋,这个极其简单的事实却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意味着人类以自己创造的文化手段把自身从自然界中完全独立出来。这样一来,房屋实际上就成了自然与文化的分界。居住的地理因素我国传统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向着三个方向发展:1.由利用天然洞穴到开凿人工洞穴—窑洞建筑:地坑窑或天井窑(河南“地阴坑”)“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陕西窑洞2.由构木为巢到构木为房—干栏式建筑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以承托楼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楼,上边再立柱,架梁,盖顶,成为高于地面下部架空的房屋。云南瑞丽傣族民居苗族吊脚楼广州骑楼3.土建筑和木建筑的结合—土木建筑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形式有两种: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地面挖一浅穴,内部竖以立柱,用木柱编扎成壁体和两面坡屋顶,上敷草泥或草。完全地面上的房屋:建于地面,室内也有较大柱子支撑屋顶,周围也是用木柱编扎成壁体。云南一颗印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但是,必须指出,自然环境的原因并非是文化的决定因素,它只给文化的创造提供了可能性,但不是必然性。我们可以发现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存在不同的建筑形式。如果说普遍存在的两面坡的屋顶是为了防雨,那么,仅华北平原这个相同的自然环境中就同时存在坡顶、弧形顶和平顶三种房顶形式。甚至在一个最小限度的具体环境中就有不同的住居形式,豫西的窑院便是内窑洞和上栋下宇的普遍建筑,几乎在东西南北的不同自然环境中到处存在。今天的现代楼房也以同一面目到处出现于不同地区的城市,甚至向不同地区的农村蔓延。诸如此类的现象都告诉我们,居住文化不能仅从人们利用、改造自然以适应生存需求的角度去看待。居住与经济活动游耕农业生产方式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只好依靠自然条件,一块土地的地力不肥了,便再迁往别处耕种。迁徙给居住形式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广西的盘瑶为了便于搬迁,他们住的房屋墙壁都是竹子编成的竹墙,卷起来便可带走。家具设备也以迁徙方便为准,如用石头垒起的三角灶,后来改用铁制的角架作灶,移动方便。床也很简便,床板铺在长凳上便于拆装、搬迁。至于蒙古族等民族的毡房和鄂伦春等民族的“仙人柱”(一种用兽皮、树皮覆盖的帐篷),前者适应游牧生活的需要,后者适应游猎生活的需要,都是游动型经济生活的产物。原始农业阶段先民的居住采取“冬窟夏庐”的形式。春夏两季,人们主要在田野里活动,为了生产劳动的方便,于是便在田地边上用树枝、树叶、树皮、茅草结成简易的棚屋。今天的农民在夏季看守庄稼、瓜地的时候也还搭一个临时的“窝棚”。秋冬两季,人们把粮食收回营地,进入“猫冬”时期,为了保暖,营地便采取地穴或半地穴的土木建筑。农业社会的居住地同时还是生产基地。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家庭规模的男耕女织。男子的工作场所是在田野,妇女的工作场所是在家中。养蚕、纺线、织布都在住居之中。住居的院落则是家畜业的基地,居住地有猪才为“家”,猪圈、鸡窝、牲口厩都分布于院落内外,房前屋后还可以种菜、种树。这种居住就是孟子所描述的农业社会理想国的蓝图:“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孟子•梁惠王上》)南方某些民族把干栏式楼居的下层作为家畜场所,所以不需要院落。华北农村房屋有许多是平顶,房下还设有梯子,这是为了在房顶上晒粮食。原始共有观念下的原始民族,贮藏粮食的地点可与住居分离。但是,私有制下的农民的全部收藏都在住居之中。因此,传统的农民住居是一个小农民经济结构的体现。城镇里的店堂手工作坊的前店后居形式也是家庭个体经济的产物。但是,和自然环境的原因一样,经济活动也不能决定居住和建筑的所有文化形式。况且还有许多住居筑和建筑与经济活动并无多少关系,如城镇的一些民居,殿堂、宗教园林等建筑。居住中的社会结构居住形式一开始便与社会住址的结构和人们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这个特点在原始时代最为突出,后代的传统社会也一直继承了这个特点。氏族共居在很多情况下是住在一所大房子内部。云南的基诺族、独龙族的家族住居中,往往会长达一百多米的长形大房子,有数十个房间,每间内有一个火塘。汉族中聚族而居的社会结构在房屋上最典型的是客家人的围龙屋,分布于福建西南部和广东、广西两地的北部。这是一种巨大的群体住宅,布局为两种形式。一种为平面方形、矩形和圆形砖楼或土楼。其中最大的圆形土楼直径长达七十米,里外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多间。外环房层高四层,其他两环房屋高一层。闽西土楼民居福建漳州客家围楼梅州大埔客家石围楼一种是大型院落式,平面图形是前方后圆,内部由左、中、右三部分组成,里面院落重叠,屋宇参差。圆形中央建堂,供族人议事、婚丧典礼和其他公共活动之用。外墙下部不开窗,故外观坚实雄伟,像一座堡垒。形象地体现了大家族制度的顽固性。我国房屋的基本结构是一明两暗的一堂三间,这是一般平民住房规模。中堂位置最显,中央供奉祖先、神佛;壁悬中堂、对联,下设长几方桌,两旁设大座。这个房间是原始住居的大房子(公房子)或大房间的遗留,是家庭或家族公共事物(祭祖、议事、待客、举行各种仪式等)场所。如果是中等家族规模,便在正房两侧和对面加盖厢房,中间的院子为广庭,成为典型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一个院落“合”成一个家族。在南方一些地区,中庭则为“天井”所取代。我国传统的大家族的扩展体现在房屋上,基本上是以四合院、三合院为基础,采取纵向、横向连接两种形式。其中以纵向连接最为常见,于是便有了二进、三进的院落。二进三进之内称“室”,多居女眷,故而女眷多被称为“内人”、“内室”。妇女一般生活在二进院落以内,“大门不出”,“二门不近”。这样的建筑布局可伸可缩,非常适合于我国传统的家族社会结构。由此扩展,规模可以达到最大。这样扩展下去会是什么?朝廷的宫殿实际就是一个纵向横向多层连接的大四合院──封建社会“家天下”的象征。社会生活的婚姻制度和习俗也对住居形式发生影响。彝族的公房,黎族的寮房,摩梭人的花房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在居住中也反映出来。原始人常以火塘为中心分配坐席和睡眠的位置。四合院布局之所以成为我们国家最普遍的居住结构,其原因之一就是这种布局方式使尊卑、长幼、男女、主仆之间现出明显的区别,最适合传统社会的宗法礼教制度。家长一般居于堂屋右侧,位置最尊,这是汉族以右为上的习惯。子女往东、西厢房,仆人则居下屋。即使是北方普通人家,一家人睡在一个土炕上,也有次序的规定,男性家长睡炕头,这是原始社会按火塘区分次序的遗风。泸沽湖边的摩梭人村落,一般都是四合院式的木楞房格局院门主房经堂畜厩摩梭庭院结构示意图一、院门院门是进入摩梭人家的必经之地。对于摩梭人而言,院门是隔离内外空间、人鬼划界的神圣关口。许多人家院门上皆有图画或象征物,诸如钉一牦牛角或羊角,上挂一些树枝、蛋壳、干了的小鸡之类,据说可以辟邪,阻隔殊方异物。“风马”风马“是一种版画作品,将神像或经咒之类刻在书本那么大的木板上,再用墨拓印在布或纸上。在年三十、农历初五、初十、十五或初八、十八、二十八以及祭山等好日子挂。可挂在门上、梁柱上,也可挂在山口崖顶。二、母屋正面的主房叫“日咪”,也叫母屋或祖母房。进入母屋要过两道门。此门门槛高,门缘低,进门必须低头弯腰。是人,就应该对祖母先鞠躬后进门;是鬼,它就进不来,因为传说鬼是不会弯腰的。低头进入,有门无窗,而且这门门旁还有另外的不少门,门内均光线昏暗,初来乍到的外人,就像进入一个迷宫。母屋平面图上火铺是家中男性成员的位置,也是家里举行宗教仪式时达巴或喇嘛的位置大年初一,是13岁的摩梭人举行换裙子(裤子)礼的时间。女孩站在猪膘肉和粮食上,让家中的女性长者为她换裙,象征衣食不愁;她手持亲人送的各种首饰,那是美丽健壮的祝福。从家庭结构的次序规定扩展到社会,社会地位的高下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标志。唐代《营令缮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舍可造五间九架(梁),三品以下的官舍只许造五间七架(梁)。在传统的上栋下宇大屋顶房屋和木架构中,有一种斗拱的形式,即把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供重叠装配,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这本来是一种实用的工程形式,却被加以社会化的利用。他们以斗拱的层数多少表示建筑的等级,甚至只许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斗拱。另外,除了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用料的规定,建筑物颜色还可反映等级。最明显的是黄色琉璃屋顶只许皇宫、庙宇使用;绿色琉璃屋顶供王侯使用,其他身份的人家只许用灰色瓦顶。从家庭结构的次序规定扩展到社会,社会地位的高下在房屋建造上也有标志。唐代《营令缮规》规定:三品以上的官舍可造五间九架(梁),三品以下的官舍只许造五间七架(梁)。在传统的上栋下宇大屋顶房屋和木架构中,有一种斗拱的形式,即把若干方形小斗与若干方形的供重叠装配,用于承托梁头、枋头,还用与外檐支撑出檐的重量。这本来是一种实用的工程形式,却被加以社会化的利用。他们以斗拱的层数多少表示建筑的等级,甚至只许宫殿、寺庙和其他高级建筑才允许斗拱。另外,除了建筑的布局、规模、形式、用料的规定,建筑物颜色还可反映等级。最明显的是黄色琉璃屋顶只许皇宫、庙宇使用;绿色琉璃屋顶供王侯使用,其他身份的人家只许用灰色瓦顶。居住中的信仰建房的过程就是一个信仰的仪礼的过程定方位看风水奠基仪式上梁仪式落成仪式中堂供祖先神主或“天地君亲师”牌位祭灶房屋的起源被神化居住与民族文化心理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西方的建筑注重实体中国的建筑强调联系结构观念充分体现于中国的木构建筑中对称、平衡曲折、含蓄住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无声的语言,代代相传的房屋及其使用不断地向新生的一代揭示上所期望于他们的生活和态度。在中国传统观念中,住居与人事、社会和世界息息相通,并且可以合为一体,人事、社会和整个世界可以反映在任何尺度的住居中。“家”(房子)可以代表“夫”,“室”(房间)可以代表“妻”,“家室”之合为“夫妻”。“室人”、“内人”的称呼都来源于住居。“高堂”(高刚的堂屋)可以代表父母,“廷”(院子)可以代表中央政权。“宇”(屋子的边缘)、“宙”(出入于屋宇),合起来就可以代表整个世界。中国人的宇宙观念也同样体现于居住之中。本来,住居是自然与人类隔绝的界限。西方的建筑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注重实体,把建筑本身孤立地来欣赏。金字塔、神庙、城堡、教堂,都是个体孤立的建筑,用石块把人与自然完全隔开。中国的建筑强调空间,注意和周围自然环境的联系。木构架的抬式建筑使这一特色得以充分发挥,通过镂空的窗、门和外部自然沟通交流。典型的木构架建筑几乎四面都是门窗。中国人通过这种内外的空间交流,可以把宇宙容于一室之内。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即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对此境,构此境,何难敛之则退藏于密,亦复放之可弥六合也。——郑板桥一席话生动地反映了可敛可放的包容宇宙的观念。这种宇宙

1 / 8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