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是一种动力互动。团体成员之间的互动就像他们在其他社会关系中与人互动的模式。所以,如果能在良好的团体气氛引导下,成员便可以学习并尝试与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并通过在团体内演练或角色扮演及成员的反馈来洞察与转移情绪的困扰,将学到的技巧与方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第十章团体心理咨询应用实例团体心理咨询既有教育与发展的作用.也有预防与治疗的功能。因此,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企业管理、军队训练、社区服务、心理治疗等领域。运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有心理困扰的人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也可以协助希望不断成长的人开发心理潜能,优化心理素质。对于有心理障碍的人而言,团体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他们减轻症状.改善适应,增进健康;对于人格健常的人而言,团体心理咨询有助于他们深化对自己的认识,学习社交技巧,提高生活质量,更有效地在现实环境中寻求最佳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第一节团体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笔者多年来在高校中研究并带领团体心理咨询的经验表明,虽然团体咨询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技术是引自外国,但同样在国内的学校教育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团体咨询在学校的应用领域可以归纳为一般教育活动、发展与适应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一、学校团体咨询的作用及类型(一)团体咨询在学校中应用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村山正治认为,团体咨询在学校中应用,至少可以有四个作用:1.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2.促进班级内交流,形成良好班风。3.激发学生自我教育。4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二)团体咨询在学校中应用的类型北岛曾将团体咨询在学校中的实际应用归纳为六类:1.班级内的团体咨询。例如,为了使班级成员相互了解,建立亲密的关系,采用集训或日常班级活动的方式,进行团体实践。2.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的团体咨询。例如,不同年级、不同特点的学生为了交流,以加深对别人的理解、深化自我认识为目标而组织的团体活动。3.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学生的团体咨询。离开父母的学生都会感到孤寂,通过团体咨询活动,为他们提供一个相识交往的机会和场合,使他们相互鼓励,相互支持,有信心度过独立的学习生活。4.讨论式的团体活动。例如,先确定一个主题,“男女交往”或“师生关系”等,参加者共同讨论,各扦己见,相互启发。可以在自由组合的团体内讨论,也可以在班级内进行。5.团体心理咨询。例如,把不在接受个别咨询、问题有相似性的学生集中起来,由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担任团体指导者,通过各类团体活动相互接纳,相互鼓励,共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6.家长、学生、老师结合的团体咨询。例如,有逃学行为的学生与家长、教师一起,面对面地交流,有助于问题的消除。(三)学校教育中适合团体咨询的情景咨询学家梅拉(。.A.Mahtler)曾提出过在学校环境中适合参加团体咨询的几种情况:1.想获得对于别人的更好的了解,或想发现别人对于某事的观点如何。2.学习对于别人抱着尊敬的态度,尤其对与自己持不同观点的人养成尊重的态度时。3.在与友伴的谈话和联系中,进一步获得社交意识与社交技能时。4.学习与他人共同参与个人被尊重与被接纳的团体,让他们获得更进一步的归属感时。5.提供与个人面对同一情况的人,共同就关心的事项和问题、价值及理想交换意见的机会时。6.对于个人的问题及关心事项,期望获得更多人的反应时。7.征求团体的其他人支持时,这种支持要比成人的支持更有价值。8.使各个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咨询人员共处的时候。9.当咨询人员认为需要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中观察求询者的时候。二、团体咨询在一般教育中的应用一般教育活动包括新生人学教育、各类形式的临时团体、各类课外社团活动、课堂教学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技术都可以应用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中。以下将运用笔者的研究及教学实例,重点介绍在新生人学教育、课堂教学以及班级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一)新生人学教育中的应用由高中升大学,当学生进人一个全新的环境中,往往会产生短暂的不安情绪,有孤独感。他们对于新环境有许多问题,如任课老师、同班同学、校史校规、课外活动、学习方式、选课途径等,什么都感到好奇、新鲜,同时也有一些迷茫、担心。1.新生人学教育的目标(1)帮助学生尽快熟悉新环境,包括了解学校的历史、传统、特点、设施,熟悉老师与同学,对学校各类活动有所认识,以适应新环境。(2)使新生由经验增进对自己的了解,认识个人发展的新机会,重新考虑自己的目标。(3)帮助新生在新环境里获得良好适应所需要的技巧。运用新环境和机会增进自我指导的技术。(4)引导新生在更广泛的社会环境里判断和整理各种经验,并对自己的未来拟定更适当的计划,确立新的目标。目前新生人学教育往往采用班会讨论形式、听报告形式、参观访问等形式。但由于集体活动多,同学之间交流机会少,所以有时过了2—3个月,同班同学仍不太熟悉,难以尽快形成集体意识和团体凝聚力,难以使个人从集体中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笔者多年来将团体咨询活动引人新生人学教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原本陌生的同学在短短两个多小时的活动后相识,并初步形成亲密与关怀的气氛,为班集体今后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活动目的与活动设计(1)活动目标:通过面对面直接沟通,促进班级成员相识,建立互信,初步形成班级集体意识,为个人和班级的协调发展打下基础。(2)活动场所:教室。(3)活动时间:人学第一天晚上7:00一9:30。(4)指导者:心理咨询教师或班主任。(5)参加者:全班新生32人。(6)活动方案。3.活动过程与操作在一间桌椅可移动的大教室内,将桌椅移至四周或墙角,留出中间足够的活动空间。大一新生的一个班32人来自全国各地,人学才一天,互小相识。晚上7时,活动指导者(可以是班主任、咨询师或咨询员)通知全班同学到齐。全班围圈而座。指导者先说明一下活动的内容及意见,并对大家提出参与活动的要求与规则。(1)注意力集中于此时此地;(2)真诚地表现自己;(3)无条件地接纳他人;(4)保守秘密。活动开始前,指导者的指导话是:“各位同学,从现在起,我们班里的32名同学将在一起度过四年大学生活。全班32个人来自十几个省市,我的同学都是些什么样的人?我能和他们成为朋友吗?别人是怎么规划这四年的学习生活?让我们怀着真诚的理解他人的心情,开始我们今天晚上的话动。让我们先玩一个小游戏:刮大风。请大家彼此观察一下.自己和周围的人都有哪些特征,外部的、内部的都可以,一会我说到哪种特征,具备者必须起立换座位,如果还坐在现在的位置就被淘汰出局。听明自了就开始。清竖起耳朵,西北风刮呀刮呀,刮到穿牛仔裤的人,穿牛仔裤的人快站起来换位置(戴眼镜的、来自东北的、独生子女的、春天出生的……)现在,请看看你的左邻右舍有没有变化?你现在的感觉如何?(可以请几个同学分享自己此刻的感受)现在请全体起立,手拉手,体验一下内心的感受,谁愿意说一说你的感受?(学生会讲很温暖、很有力量、很神奇…)我们全班是一个家,大家在一起团结就有力量。但是,一会儿我会要求大家变化,根据要求的人数重新组成家,看看谁找不到家。准备好了吗?现在开始!变,7个人!(此时看看除了几个七人手拉手在一起外,谁没有家,请他讲自己的感受,常常有学生会说很孤单、被抛弃、很凄凉等,指导者一方面表示理解他的感受,一方面请他在后面的练习中积极改变,就有机会找到家。可以变不同的人数多次)刚才的练习大家都很投人,谁也不想找不到家,无家可归的人那种孤独、孤立的感受很不舒服,因为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渴望被他人接纳,与他人在一起交流分享,彼此关心和帮助。离开了集体,我们会失去安全感、踏实感和力量感。所以营造一个温暖的集体人人有责,在集体里我们可以获得力量、支持、关心、满足、归属和安全感。”“下面要进行的是‘微笑握手’,请每位同学尽可能多地和同学握手,请目光注视他人,面带微笑,道一声‘你好’!现在开始!看谁在有限的时间里握手最多?我们将评选出我们班的握手冠军!”这时,学生们开始在教室里自由走动,遇到同学就停下来握手,然后继续走动.尽可能争取有机会与每位同班同学握手。自由走动4—5分钟后,指导者宣命“暂停”!此刻,每位同学面对的人,或正握着手的人就成了他今天的朋友,结成两人小组.找来椅子,面对面坐下,采用“剪刀、锤子、布”的形式开始随机确定先后发言次序。然后相互自我介绍。规定的介绍内容至少包括:姓名、来自何地何校、有什么兴趣爱好等,每人3分钟,然后漫谈2分钟。接着开始滚雪球,2人变成4人小组,原来的两个2人小组合并,开始“他者介绍”。即每人将自己刚才认识的新朋友介绍给另外两个人。介绍的次序用“手心手背”方式随机确定。每人2分钟。当4个人已经相识时,指导者让他们交流一下高中时代最快乐的事情,通过回忆的方式,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现在的角色已改变,以克服角色突变带来的同一性紊乱。同时调动愉快的情绪,克服离家后的寂寞感,通过交流,找到许多共同语言,同学关系进一步密切。接着,指导者要求两个4人小组合并,成为8人小组,开始连环自我介绍,每人用一句话介绍自己,一句话中必须包括姓名、所属、个人特征。当小组决定从谁开始讲时,必须按照顺时针方向转。如A说“我是来自安徽合肥一中的性格比较内向的王平”。下一位同学B说:“我是来自安徽合肥一中的性格内向的王平旁边的、来自北京四中酷爱读书的刘涛”。以此类推,每个人都必须从A说起。这时,只见8人团体成员距离很近,表现出对他人介绍的极大兴趣。而且当有的成员一时记不起太多的信息,全体成员会一起帮助他。当最后第8个人介绍完毕,全组为他鼓掌以鼓励。此时,指导者请每个小组出一个代表,把全组成员一一向班内其他小组成员介绍,并谈对活动的感想。同学们一般对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认识7—8位朋友感到高兴和新鲜。同时也会感到自己的用心和团体成员的帮助使自己能做到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即在短时间内记住这么多信息。一方面看到了自己的潜力;另一方面很感谢成员的帮助,团体向心力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接着两个8人组合并,里一圈面朝外,外一圈面朝内,里外成员面对面一一对应,开始“循环沟通”,里圈不动,每过2分钟外圈站起来,向顺时针方向挪一位,不断结识新朋友,一直到回到原点,这样,里外圈都认识了。朋友从一个扩大到15个。然后,请学生交流活动的感受。接着,指导者要求大家重新组合。“地线探密”就是按来源地分东西南北中五组,每人用家乡话说一句,大家猜什么意思和来自哪里,活动生动有趣,气氛热烈。接下去,“乐趣分享”指按个人兴趣爱好分组,同类或接近的人在一组,如运动组、演艺组、读书组、义工组等,因为兴趣爱好相似,共同语言多,很容易交流。最后可以按随机报数分组,也可以按生日等方式,再重新组成小组.几轮下来,几乎每个人都基本上与班里其他人见过面,交谈过,完成了初步相识的任务,也建立了一定的信任感和对团队的接纳态度。每次分组活动结束后,每个组都要派代表在全班介绍小组交流的情况、感受和发现。最后一次分组,安排一个纸笔练习,“大学生活三个最”,请每个学生填写“进人大学后我最高兴的是……进人大学后我最担心的是……进人大学后我最期望的是……”填写完毕,指导者请每个成员在小组内谈自己来大学的感受及对今后学习生活的打算与计划。有的成员有明确的计划,有的人未好好考虑,交流过程中,相互启发。每位成员怀着对发言者的尊重,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和探讨。每人2~3分钟左右。然后请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将大家的打算归纳后在全班发言。各组有各组的精彩之处,让全班同学分享。团体结束时,全班同学围坐一大圈,就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向指导者提问。比如学制、上课时间、任课教师、指导者的情况。指导者一一回答。这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加了亲切感,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多一些对学校生活的了解。最后,大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跟着录音机,学唱“相亲相爱一家人”手语操.边做边体会相亲相爱的感觉,全班就像一个温暖的家。两个半小时的话动就此结束。接下来就看到原本陌生的学生们已经三五成群地边聊边走,那气氛好像多年的老相识。指导老师参加活动后也对学生有了更多的了解,选择班干部更有针对性了。短短的两个多小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每个人获得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过较长时间才可能获得的信息.认识了同学,交了朋友.增加了互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