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鼠—《诗经魏风》中国古典诗歌诗词曲古体诗近体诗古体诗乐府诗四言古诗:出现最早《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代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标题上有“歌”“行”“歌行”“引”“曲”“吟”等字绝句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词”“乐府”,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散曲剧曲小令套数杂剧关于《诗经》:“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大都是各地民间歌谣具有浓厚的民歌特色。“国风”部分是《诗经》的精华。“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多是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舞歌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存诗305篇,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的诗歌作品。《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比者,以彼物喻此物。”“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用韵,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的特点,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朱熹在《诗集传》中解释说:即直接铺叙陈述。即比喻。即先描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六义”:“六艺”:“六义”与“六艺”:《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起来称为“六义”。有两种说法:一种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篇儒家经典;另一种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能。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汝,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硕shuò:大。硕鼠:大老鼠黍亦称“稷”去皮后称黄米,比小米稍大,煮熟后有黏性。麦苗硕鼠硕鼠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②,莫我肯顾。逝将去女③,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④。①硕鼠: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②贯:侍奉也。“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通汝,你,这里指统治者。③“逝”读为誓。“去女”言离去。④“爰”犹乃。“所”指可以安居之处。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黍!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⑤。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⑥。⑤德:表示感谢⑥“直”同“值”“得我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大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拚死拚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邑。新乐邑呀新乐邑,劳动价值归自己。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⑦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⑧⑦劳:慰问。⑧“之”犹其。“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种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新乐郊呀新乐郊,有谁去过徒长叹!硕鼠开头中间结尾呼喝警告:无食我黍(麦、苗)揭露反抗:三岁貫汝、莫我肯顾(德、劳)逝将去汝向往追求:乐土(国、郊)得(所、直)谁之永号《硕鼠》是魏国的民歌,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和奴隶主的贪得无厌。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贯”,侍奉。“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从“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指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老鼠偷吃庄稼,因此除掉老鼠是古代先民经常的活动。《礼记·郊特牲》记载,岁末腊祭,“迎猫,为其食田鼠也”。人们呼唤猫的到来,以便把田鼠都吃掉。老鼠作为负面形象出现,这篇作品首开其例。后来出现的文学作品,大多沿袭《硕鼠》的传统,把老鼠作为揭露鞭挞的对象。《韩非子·外储说右上》把依托君主做坏事的奸臣比作社鼠。《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有感于厕鼠和仓鼠悬殊的生存状态,决心做一只仓鼠,这说明其人格之低下,最终落得身死家破的下场。《硕鼠》的作者幻想逃离现实的社会,前往没有剥削的乐土。这种幻想在《山海经·大荒西经》已经初见端倪:“有沃之国,沃民是处。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凡其所欲,其味尽存。”到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则描绘出一幅男耕女织、没有剥削的乐土。不过这片乐土却最终没有被找到。这首诗的最大特点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