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析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美学史是中国学者以西方美学为参照坐标,从中国传统思想资源中梳理的结果。本文通过从中国美学的萌芽兴起期、发展期、转型期、新变期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美学史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审美思想的演进和发展,始终与每个时代的哲学思想和艺术理论相伴,但毋庸置疑的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作为中国文化的两大思想源头,几乎参与了每一时代的美学思想的酝酿、形成和展,并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内涵保持了自身的民族特性,而外来文化与每个时代诞生的新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佛学思想等,则激活了每个时代美学思想的民族内涵,推动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创新与发展,从而使得中国古代美学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独特的时代特色。从中国美学史变迁历程的实际出发,我们可以将中国美学史的历史变迁划分为四个时期:史前夏商周秦汉时期作为上古时期,为萌芽兴起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作为中古时期,为发展期;宋金元明清时期作为近古时期,是中国美学的转型期;20世纪以来,则是中国美学的新变期。一、萌芽兴起期这一时期,虽然完整而系统的审美思想还未形成,但先民们朴素而原始的审美意识却异常丰富,并且他们的审美体验与劳动实践、器物创造是浑然一体的。中国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最初在旧石器时期先民的身体进化和劳动实践中得以酝酿,继而在他们的器物制作中,尤其是石器的多样化造型中得以物化,实现了主观的审美形式感和审美情感同客观的人造物的结合,原始自发的审美活动得以发生;到了新石器时代,中国原始的审美意识在先民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中进一步演化,他们也开始了自觉的审美活动,具体表现为这一时期陶器和玉器的制作在注重造型的同时,也追求纹样和图案的装饰作用,实用性与审美性并重,有的甚至更加追求装饰的表意性功能,形成了多样统一的审美风格;进入夏商周时代以后,则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青铜文明,以庄严、肃穆的艺术风格取代了朴素、自然的审美取向,将原始的审美意识推向了新的高度;春秋战国是中国美学的奠基时期,以儒家和道家美学为代表,孔子是儒家美学的创始人,孔子的美学思想体现了政治、伦理、美学的统一。道家思想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老子的自然观作为审美的最高理想,对中国传统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庄子发展了老子的自然观,提出顺任自然、由技进道的“游心”境界,他的“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思想,最终指向大美不言的胜境;战国时期的《周易》系统的阐释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现了阴阳化生的生命意识,具有比兴特征的诗性思维方式,本身就体现了审美功能,对中国古代的诗歌和其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美学是对先秦诸子美学的整合,秦汉美学受道家宇宙观的影响,把审美与宇宙的统一性联系起来,同时还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又兼收墨、名、法、兵、农各家,并且书法艺术走向独立,出现了一些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书法理论,提出“势”的审美范畴。二、发展期在美学基本理论方面,这一时期奠定了中国古代以审美体验、审美感兴、审美形式的创造等为核心的基本美学风貌,揭示了审美活动贯通宇宙万物和主体生命,使得主体与宇宙韵律和谐运动的最高境界,确立了审美与艺术活动对于实现个体生命完善、不朽、超越、自由和享受的独立价值。魏晋南北朝时代以《老子》、《庄子》、《周易》等“三玄”为阐释对象的玄学成为这个时代美学与艺术理论的哲学基础,魏晋玄学清谈中的人物品藻,达到了中国古代人物审美思想的最高水平,对于自然审美,魏晋南北朝开创了中国古代系统的自然美理论,音乐、绘画、书法、文学等各个门类的美学理论在这时也得以建立;隋代是中国美学思想由魏晋南北朝向唐代转化的过渡期,这一阶段最为鲜明的特色在于壁画的大量出现,书法美学思想有向强调书法“法度”发展的趋势;唐代是中国美学史走向成熟的构建期,唐代佛学堪称中国佛学的精华,对中国美学乃至中国文化深层话语影响深远,尤其是禅宗,唐代各门类艺术理论体系业已基本成形,唐代的诗文、绘画、书法都已登峰造极,并未后世的此些方面影响深远;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段较为混乱的时期,五代美学思想既带有唐代美学的印迹,也拓展了唐代美学的思路,远承魏晋美学,终于酝酿出宋代美学的思想脉络。三、转型期这一时期,就各门类艺术美学而言,音乐主要涉及字声关系、情律关系、音乐表演的美学问题及其艺术境界等;书法尚韵、尚意,反对“束于法”,提出了“无法之法”的见解,同时注重意境的空灵之美,强调“适意”、“乐心”的审美愉悦与娱乐消愁的作用,并高扬以人论艺、以艺喻人的传统。宋金元时期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思潮呈现出日益内省化和义理化的特点,宋金元艺术创作在意境的成熟中蕴涵着飘逸之气,宋代理学思潮的兴起,使得传统儒学在义理化的层次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与此同时,传统隐逸文化也在宋金元时期有所发展;明代的文学艺术理论与明代心学相呼应,明代七子以复古为口号,强调兴寄,反对宋人以议论为诗的非审美倾向,明代后期随着市民文化的兴起,个性解放思潮的汹涌澎湃,倡导本色与自然,对戏曲、小说给予了相当的重视,理学受到了根本性的冲击,文学主张充满了清新浪漫的情调,伴随着明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秩序的变更,人性解放和个体自由成为时代主题,明代美学除了在总结中拟古守旧,更多的是在探索中革旧创新;清代对以往各文艺门类的美学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系统的总结,诗歌美学方面,中国古代诗文创作与理论发展在清代达到了新的高潮,散文美学方面出现许多代表作家和集大成者,小说戏曲美学方面比前代更看重小说自身的特殊性,反应清代小说理论对审美特性的重视,绘画美学方面出现了以山水画为代表的绘画风格,书法美学方面竭力张扬阳刚之美和崇高之美。四、新变期中国在近代以前的五千年文明史里,虽有悠久的审美意识史和丰富的美学思想,但并不存在科学的、严格意义上的“美学”。中国有“美”有“学”的历史,要到20世纪初年才算真正开启。“美学”在中国,其诞生主要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学东渐”的产物,其发展主要是中西学术文化与美学思想激情碰撞、初步交融的成果。中国现代美学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20世纪初的美学启蒙及其学科创建时期,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现代美学奠基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诞生时期,20世纪后期的“实践论美学”在争论中不断发展的时期。在中国现代美学的百年进程中,成就最卓越、地位最崇高、影响最深远的是四大美学家,即王国维、朱光潜、宗白华和李泽厚。王国维的美学启蒙及其悲剧、境界理论中所体现的中西美学融合之初步尝试,朱光潜对西方美学的翻译介绍、批判综合以及他在美学研究中所体现的心理学方向与向度,宗白华对中国美学与艺术的精深微妙的体验、把握以及他在艺术境界理论的建构中所体现的中国美学的本土立场,李泽厚美学研究中的体系意识、哲学高度以及他在实践论美学中所体现的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深刻理解与重新阐释,共同为中国美学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和21世纪的重新发动奠定了坚实而厚重的理论基础。在中国美学史上,历代人们的努力与探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丰硕成果,但中国美学由古典到现代的转型还远远没有完成,因此,我们应当在继承前辈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即重视挖掘和汲取中国本土美学思想资源,又积极吸纳和融会当代西方美学有益成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球视野下中国现代美学体系而不懈努力,中国美学因之也必将迎来美好的发展前景。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