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农民经济组织》读书笔记本书中,作者恰亚诺夫主要目标是从微观层面,以静态分析方法,分析农民家庭经济活动的运行机理。恰亚诺夫以“劳动-消费均衡论”和“家庭生命周期论”为理论基础,具体表述为:劳动的投入和消费的满足两个因素决定了农户家庭的经济活动量,当增加劳动带来的“劳动辛苦程度”与产品增加带来的“消费满足感”达到均衡时,农民便不会再增加劳动,家庭经济活动量便确定下来。在生物学规律下,家庭人口规模与人口构成中劳动者与消费者比例发生周期性变化,也使得家庭经济活动量变化,农户分化主要是由人口分化而不是经济分化导致的。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农民农场的组织原则、组织计划、国民经济后果、可能的发展形式,认为农民农场有其生命力和稳定性,其发展前景是合作化和纵向一体化。第一章实际是在论述“家庭生命周期论”,作者认为农民农场中,劳动力资源、劳动力构成和劳动积极程度完全由家庭规模和构成决定,家庭结构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规模的上限与下限,因此农民家庭结构是农民农场组织的一个最主要因素之一。在生物学规律作用下,家庭结构,即家庭中劳动者与消费者之比不断发生改变,这会引起家庭经济状况改变。本章经济活动量是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家庭的各种经济行为,即包含农业也包含全部家庭手工业和商业中的经济活动。”具体论证时,作者用“播种面积”来表征经济活动量,分析了不同家庭规模和家庭构成下家庭经济活动量(主要是播种面积)的差异。作者还认为家庭规模决定了家庭经济活动量而不是相反。第二章主要论述了“劳动-消费均衡论”。作者回答了“农民家庭劳动力的自我开发程度如何决定”和“什么样的报酬(收益)在劳动农场中是有利的”两个问题。作者首先区分了总产值和净产值的概念,总产值包括农业、其他农事活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全部物质收入,净产值是扣除与资本更新和农场开支相关的全年所有费用后总产值剩余部分。作者认为,劳动力全年劳动收益的差别取决于劳动力全年劳动的集约程度以及单位劳动的生产率,而作者主要讨论前者,即劳动的集约程度(农民在一年中能够或者想耗费的劳动能力的数量,也就是“自我开发程度”)。作者认为劳动量水平是由家庭消费需求对劳动者的压力和劳动生产率水平决定的,农民劳动自我开发程度由家庭需求满足程度和劳动艰苦程度之间的某种关系(实际就是增加劳动的“劳动辛苦程度”与产品增加的“消费满足感”的均衡)来确定。劳动收益是否有利,取决于需求满足程度和劳动辛苦程度之间的基本均衡状况。如果在家庭核算中未达到基本均衡,未被满足的需求依然相当突出,那么农民农场便会扩大工作量,哪怕接受低水平的劳动报酬;如果农场核算中基本均衡完全实现,那么只有非常高的报酬才能刺激农民从事新的工作。均衡状况,决定了农民所能接受的最低报酬水平。在本章,作者明确指出了资本主义农场和农民农场的经济核算差异,并提到市场行情不利和高经济地租两种环境对资本主义农场和农民农场的不同影响,家庭农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均衡条件使得它能接受哪怕很低的单位劳动报酬,这也为第五、六章的论述打下了伏笔。第三章力图阐明农民农场经济组织所遵循的原则,作者论述了农民农场系统内,各种生产要素对经济活动量的影响,以及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最优配置关系。作者认为劳动力是既定地存在于家庭结构之中,其他生产要素应该适应于这一既定的要素而建立起相互间的最优关系。如果土地和必要的生产资料是充分的,那么农民农场的规模和构成,要依照家庭劳动力开发的最优程度和各生产要素间技术上的最优组合来确定。当土地其他生产要素不能达到最低限度时,劳动力会转向手工业、商业或其它非农活动,来实现只靠农业收入所不能达到的家庭需求间的经济平衡。对于资本对农民农场的影响,作者发现,家庭资本量越大,家庭经济活动量越大;资本量不变而而劳动力增加时,家庭也会扩大农业活动量,以增加劳动来弥补资本;当家庭规模增大而资本量维持不变,农民家庭会以降低劳动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生产率及家庭消费满足程度为代价,增加农业经营活动的总量。最后,作者回答并且阐述了三个问题:1.是什么从数量方面决定了农民劳动在获取手工业、商业收入和获取农业收入之间的分配?资本和土地的缺乏(后者是主要的),特别是在人口稠密地区,使农民转向手工业和商业谋生,因为手工业和商业可充分利用农闲。其次,也是最主要的一点,是同农业相比,有利的市场条件使得农民劳动用于手工业和商业能够获得更大的收益。总而言之,农民通过对农业和商业两大经济部门间市场状况的比较实现在不同谋生手段上的分配,目标是要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2.农民家庭土地和资本本身的获得由什么决定的?家庭是不是并未尽力将土地和资本的最低限度的供给水平提高至最优水平?耕地规模很大程度上是由家庭规模和农场总的经济实力决定的,土地制度也有影响。家庭规模依赖于家庭年龄,其增长受制于生物学规律。资本的获得在第五章讲,这里作者没有回答。仅有最低限度的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农场具有实实在在的动力,以努力将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利用发展至最优水平。3.土地和资本在最低限度水平时以及农民家庭依据最低限度的土地与资本组织农业企业时农业的基本均衡状况如何?处于这种状况的农业企业之外的大量家庭劳动和未被满足的需求对农业企业的经济与技术性的组织工作是否产生影响?当土地与资本低于最低限度水平,农民家庭会将劳动力投入其他形式的经济活动如商业和手工业。在手工业和商业获得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农民农场可能会打破农场活动中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强制性地提高劳动强度,这样减少了单位劳动报酬但是农业总收入会增加。第四章更加偏重于技术,主要讲述了农民农场种植安排的内容。作者依照农场和市场相联系的程度,把农民农场划分为两类:自然经济性质的农场和依赖货币经济的农场。作者选取了两类农场的代表:托马季地区农场和沃洛克拉姆斯克农场,通过比较这两个农场来从组织的角度理解货币和商品因素发展程度的差异的意义。前者,主要以实物形式满足消费,产量主要由家庭需求决定,产品主要用于家庭内部消费,往往追求产品的“质”,后者,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以货币购买必需品,家庭需求可以由交换满足,对“量”即获取最大数量成为首要目标,开始具有抽象的“价值”特征。为了全面细致地考察农民农场的组织计划,作者罗列下述组织分析的序列,(1)各种作物的收入种植方法。(2)制定农场的各部分组织计划,并作辅助性计算。包括家庭劳动力及其消费需求的计算、土地占有数量和可耕地数量的计算、大田作物种植的组织、挽畜的饲养与配置、饲料供应的组织、商品化家畜的饲养、肥料供应的组织等。(3)各种试算表。劳动的平衡表与组织、收入的预算和核算。第五章,作者探讨了为了发展生产的农民农场的资本是怎样形成的。作者认为,资本在资本主义农场和农民农场中有不同的作用,资本主义农场中,预付资本被投入到各种生产要素之中,产品生产后,被卖出得到总收入,总收入一部分被用于更新预付资本,剩余即为企业的纯利润。获取利润是其首要的经营目标。而农民农场中,农户要将自己的劳动投入生产,总收入一部分用于预付资本补偿,第二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剩下的一部分,全部用于满足日常生活需求,即劳动力的再生产,它由家庭规模和家庭需求满足程度决定。接着,作者回答了劳动辛苦程度与家庭需求满足程度间形成的决定全年工作量的基本经济均衡同预付资本或者说年补偿资本之间的关系。作者通过诺夫哥罗德省的调查数据,得到一系列推论:家庭农场的资本补偿与积累的数量都取决于生活需求满足的程度,与个人消费支出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用于资本补偿的支出以某种方式在劳动辛苦程度和家庭需求满足程度间实现的基本均衡体系中起作用。当大量基本生活需求尚未满足之时,不可能限制消费,拿出钱来进行资本补偿和积累,只有生活主要需求得以满足,才会有资本补偿和积累。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之后,作者分析了家庭农场资本及不同资本集约度对农场均衡关系实现的影响,以及家庭农场内部经济要素的基本均衡对资本积累与补偿的影响。作者发现,任何自主掌握土地使用量的劳动家庭都可以尝试将农场资本集约度提高至最优水平,来提高家庭劳动生产率,而超过最优水平的资本集约度会增加劳动辛苦程度,甚至降低资本报酬率。但是,某些家庭农场无法将资本积累扩大至最优资本集约度的水平,因此农场必须在生产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劳动,降低福利水平,在此基础上实现农场内部的经济均衡,家庭农场的均衡状况决定了资本积累与补偿的数量,因此只有当农场总收入由于某种原因获得增长时,资本积累才能增加。第六章,作者讨论了家庭农场组织特点对于国民经济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首先,作者研究地租,经过分析,作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农场中,地租形成因素(如较高的土地质量,有利于市场的地理位置)所导致的是作为一种非劳动收入形式的地租的产生,而家庭劳动农场中,所导致的是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本积累能力的增强和劳动强度的下降。地租是相对于资本主义农场的概念,在家庭农场的意义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其次,劳动农场的性质也会影响土地价格和土地周转,如果土地充足,农民农场能以最优劳动密集度经营,并且劳动报酬高于工资,则其愿意支付的地租低于资本主义农场;而在人口过剩地区,农民不得不提高劳动强度以实现内部均衡,以致于愿意支付远高于资本主义农场的地租,并且慢慢地,资本主义农场被从土地的争夺中排挤出去。接着,作者基于家庭农场特征,探讨了农民农场的土壤改良行为。对资本主义农场来说,如果改良所产生的地租增长额少于改良所需资本能带来的一般资本收入,那么它是不会进行土壤改良的。而农民农场是否进行土壤改良将取决于改良对农场劳动辛苦程度与需求满足程度之间均衡的影响。在土地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家庭需要扩大经济活动量,它会在资本主义农场看来无利可图的情况下进行土壤改良。最后,农民农场能为借入资金而支付非常高的利息,这一特点的一般经济后果是农村高利贷现象。第七章,作者研究家庭农场与外部国民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体系的相互联系及表现形式,以及自身的动态发展形式。作者认为,家庭农场规模的多样性及分化,主要是由人口因素而非经济或社会因素造成的,这一过程是自然性质的“人口分化”。俄国处于社会分化的初级阶段,应该采用纵向一体化、合作社形式,将农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合作集体化也是当前将大农村成分、工业化和国家计划引入农民经济活动的唯一可行途径。读后感想与思考读完黄宗智老师的书,看这本书就有点不适应。黄老师的书,论点和论据都非常清晰,可以很快知道作者论点,但是这本书就比较难读,论点在开头、中间、结尾都有,数据统计表格也是眼花缭乱。作者在连接理论与实践上做得很好,每个结论,基本都是在分析实际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提炼、归纳得来,和形式主义经济学不同,个人感觉,本书代表的实体主义,更多是靠“归纳”而不是“演绎”。作者有两个理论基础:“劳动-消费均衡论”和“家庭生命周期论”,“劳动投入和消费满足决定了农户家庭的经济活动”这个结论,以及“劳动辛苦程度”概念的提出确实很有价值,但是“家庭生命周期论”不能让我信服,它把复杂的经济现象归为生物学规律作用,完全不能展示出人作为高等生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此外,作者笔下的农民农场,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何种比例上接近当前中国的现实呢?作者的结论前提太多,放在当下的中国,恐怕很多前提无法满足。比如,作者认为劳动力是制约家庭经济活动量的主要因素,这对中国就不成立,因为中国不是如俄国般地广人稀,而是人多地少的,土地和资本更为稀缺;并且伴随着科技发展,知识水平、管理水平也是重要并且稀缺的要素,“体力劳动者”意义上的劳动力并不稀缺。还有,生命周期论即便是在当时的俄国,恐怕也过于简单,更不用说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当代中国了,如今市场经济已经渗透到农村经济每一个角落,人口因素应该让位于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后二者才是导致农户异质性和多样性的最主要原因。作者的研究固然很细致,但是书中的农民,似乎只是一个生存意义上的个体,一代代重复着家庭生命周学习好资料欢迎下载期支配下的循环生活。我还是觉得,农民的生活毕竟是丰富而复杂的,应该综合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比如可以探讨传统文化、地方政权等对农民农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