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1.“禹传子”“家天下”说明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开始遭到完全破坏()A.分封制B.世袭制C.禅让制D.宗法制2.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国家距今已有()A.2000年左右B.3000年左右C.4000多年D.5000年左右3.西周时,周幽王为博得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台,谎报军情,诸侯蜂拥而至。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但诸侯们却不来了。这就是“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故事中,诸侯率兵前往护卫周王是遵守了()A.禅让制的规则B.世袭制的传统C.分封制的义务D.等级制的原则4.历史上,人们常将夏桀、商纣和周厉王三人归为一类,归类标准是()A.他们都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B.他们都轻徭薄赋,爱民如子C.他们都开创了新的社会制度D.他们都实行非常残暴的统治5.下列关于青铜器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原始社会后期出现青铜器②商朝以后,青铜器主要用于战争③四羊方尊是世界已知的最重的青铜器④铸造青铜器采用“泥范铸造法”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6.“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正是古代工匠追求极致、追求品质的精神,造就了下图所的示绝世青铜精品。它铸造于()A.夏朝B.商朝C.周朝D.秦朝7.西周时期,周王对墓葬用品有严格的规定。如用鼎制度就明确规定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西周社会腐败现象严重B.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C.西周青铜铸造业落后D.权力的大小和严格的等级界限8.考古学家们发掘出数以万计的甲骨片,甲骨上所记的都是占卜语言。凡祭祀、战争、风雨、天象、农业丰收以及病疫等都是通过占卜向上天请命。这种文字最早可能出现在()A.夏朝B.商朝C.秦朝D.晋朝9.据农业部研究统计,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为2.3亿亩。此后,随着农区面积的拓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春秋战国时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A.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B.分封制的瓦解C.战争的频繁D.兴修水利10.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较,春秋时期的主要社会面貌用下列哪个词汇来概括最为恰当?()A.争霸B.暴虐C.分封D.变法11.春秋时代,社会风雷激荡,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下列说法中,不符合这一时期的是()A.开始出现铁农具和牛耕B.周天子的地位不如强大的诸侯C.强大的诸侯争当霸主D.诸侯国的数量越来越多12.春秋时期的霸主不包括()A.齐桓公B.晋文公C.楚庄王D.秦孝公13.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春秋战国属于西周B.社会动荡,变化剧烈C.战争频繁,诸侯国逐渐减少D.学术思想活跃,出现百家争鸣14.有一个曾称霸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在《战国形势图》上找不到了,该诸侯国是()A.晋B.齐C.楚D.秦15.《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A.实行分封制B.确立县制C.统一度量衡D.编订户籍16.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早在战国时期,秦国就在岷江上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课堂上,同学们对都江堰的作用做了下面的推断,你认为最准确的是()A.防洪、排水B.水运C.防洪、灌溉D.蓄水防旱17.历史活动课上,一个学生说出这样的台词:“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代表的思想流派应诙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18.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说法,正确的是()A.墨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孟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C.庄子主张“兼爱”“非攻”D.韩非强调要依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19.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这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A.诸侯争霸局面B.“百家争鸣”局面C.竞相改革局面D.儒学独尊局面20.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人们的思想B.新旧社会制度更替,社会急剧变化C.诸侯需要这些思想家帮助治理国家D.各学派展开激烈辩论二、非选择题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材料二:材料三: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史记·周本纪》材料四:《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雠仇,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1)材料一反映了西周的什么制度?材料二中居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谁?(2)诸侯要对周天子尽哪些义务?这一制度起到了什么作用?(3)材料三中的“平王之时”是什么时期?这一时期,周王和诸侯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回答,“周天子弗能禁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带来了什么后果?22.文字是文明的重要载体。中华文明之所以几千年绵延不绝,汉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观察下面的图片,回答问题。(1)图片中的文字是我国什么时期的文字?刻写在什么地方?(2)图片中的文字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该文字有哪些主要造字方法?(4)该文字与我们今天所使用的汉字有什么关系?(5)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正确对待汉字?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孔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象征,获得世界各国人民的敬重。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巴黎集会上就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蔡志忠《孔子说:仁者的叮咛》材料二:孔子在30岁时开办了私学,招收各个阶层的学员入学,宣称任何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他依据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开发,成为有用之才。材料三: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1)根据材料一思考,孔子提出了怎样的治国主张?这一主张是孔子思想哪一核心内容的具体体现?(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孔子在教育对象和教育方法两方面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影响。(3)材料三中孔子的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4)有人认为,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可以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你认为对吗?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循礼者不足多。——商鞅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至于始皇,遂并天下。——《汉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史记·李斯列传》材料四:商鞅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材料一表明了商鞅的什么思想?他的思想体现了哪一学派的观点?(2)引用材料中的一句原话来说明商鞅变法的主要依据。(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至少写出两点,不得摘抄原文)(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是如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基础的?(5)你认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你如何评价历史上改革(或变法)是成功或是失败?答案一、1-5CCCDD6-10BDBAA11-15DDAAB16-20CBDBB二、21.(1)分封制。周天子。(2)向周王纳贡,并服从周王调兵。作用: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3)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不再向周天子纳贡。(4)原因:分封制瓦解,王室衰微。后果:社会动荡,诸侯争霸以及战国时期大规模的兼并战争。22.(1)商朝。龟甲、兽骨上。(2)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是研究商代社会的重要史料。(3)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4)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5)认真阅读,正确书写等。23.(1)以德治国。“仁”的学说。(2)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因材施教,注重启发诱导,为社会培养了有用之才等。(3)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要谦虚好学。(4)不对。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有许多观点对我们的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例如:要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等。(符舍题意即可)24.(1)变法(或改革)的思想。法家。(2)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3)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奖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4)商秧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5)商鞅变法成功了。判断改革或变法成功或失败,应看是否提高了生产力,看变法(或改革)是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是否推动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