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兰村学校李晓杰一、说教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也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本课的探究活动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第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第三、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我在教学设计时,进行了适当的拓展,使学生能将本课所学进行运用。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能力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确定的本课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1、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2、知道摩擦力是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状况和物体的轻重有关系。过程与方法:1、会测量摩擦力的大小。2、能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3、提高假设、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长合作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3、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能够辩证地看待摩擦力;教学重点:测量摩擦力,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学难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二、说教法、学法教法: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促进的活动,本节课的教法是:以学生为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主导课堂教学。在教学中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通过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猜想、设计实验,强调主动参与,小组合作,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倡导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再辅以课件教学,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识记能力。学法:与教法相适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通过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动脑,相互合作,充分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使学生在过程中,感受新知,理解重难点。教师作适当点拨,真正做到“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主体”。三、说教学程序1、谈话导入——认知摩擦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不仅能激起学习注意力,更能拉住学生思维,引发学生思考。教学一开始,多媒体出示新旧鞋底对比图片。通过图片的直观感知,让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摩擦”现象,并让学生思考,举例说说生活、学习中的摩擦现象。我预设学生可能会想到粉笔写字、拉桌子、橡皮擦擦字等现象,最后,再强调指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通过这一引入教学,为学生理解“摩擦力”这概念作好铺垫,因为这个概念是建立在学生刚刚形成的“摩擦”概念上的。2、认识摩擦现象,感知摩擦力认知了“摩擦”现象后,马上引入“摩擦力”这一知识概念。在教学中我让学生手掌按在桌面拖动来感知摩擦力,得出摩擦力是一种阻碍运动的力。然后指出,摩擦力大小是可测量的。由于书本上所出示的“刚好能使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大小”指的是静摩擦力,比较容易受到一开始拉力的影响,学生在测量的时候比较容易出错,所以我出示的是测量滑动摩擦力的方法“当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测出的拉力就是物体所受到的摩擦力”。明确了摩擦力大小可测量后,再将如何测量,测量方法进行强调指导,并请学生演示、评价,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在强调指导测摩擦力的方法时,我通过投影仪演示,分别测出三种物体在运动时的摩擦力。这样设计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物体运动起来的摩擦力大小不一样,是什么原因?什么因素引起的?这里的活动设计一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并掌握测摩擦力大小的方法;二是为引出探究摩擦力大小的两个对比实验。3、设计实验、推测猜想当学生提出猜测后,给予小结:摩擦力大小可能与接触面状况有关;摩擦力大小可能与物体重量的有关。然后,引导提问:要知道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可以如何验证?再由学生小组选择一个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实验计划。本课中实验计划的制定,对于学生来说是探究的一个重点,同时可能也是一个难点。因此在学生设计实验前,先出现结构性材料加以引导。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结论得出要通过实验数据作为依据。所以,学生实验是重点,但实验过程中对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却是结论得出关键点。当学生实验探究时,要求小组实验过程中对同一物体拉动粗糙面和光滑面时的拉力大小进行记录。再对每组的数据进行板书,分析每组数据得出结论。结论的得出我想一定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所以对全班同学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十分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考虑。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也必须在初步认知的基础上,所以在分析全班同学的数据前应该让学生先分析小组内实验现象,这样更有利于让学生得出结论。4、课后拓展延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需要增大有益摩擦,有时需要减小有害摩擦。针对这个问题,我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辨析下列现象是增大摩擦力还是减小摩擦力?①鼠标垫正反面的设计;②课堂检测题通过检测,不仅让学生明确摩擦力的增大与减小,且能使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从而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深化和巩固新旧知识。③课后思考:摩擦力除了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有关,还有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目的是为第六课的探究做铺垫)四、说反思:《运动和摩擦力》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5课内容。在前一课中,学生已经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因此,这节课主要通过引导、观察、讨论、实验操作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猜测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回顾这节课教学,这并不是一堂出彩的课,因此写点自己肤浅的反思:1、学生对“摩擦”这词并不陌生,但真正理解摩擦现象还是有一定难度。因此我利用幻灯片出示新旧鞋底的图片,师引导具体说说,慢慢的引出“什么是摩擦”;接着引导学生具体说说什么和什么发生摩擦。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摩擦现象,认识“摩擦与运动有关”。最后,用手推桌面,感觉出摩擦是有力的,这力与手运动方向相反。自认为这样的引导是不错的,为后面摩擦力的测量做了铺垫。但是课后仔细想想,由于自己在前一天试教时,拖堂时间太长,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意见和想法。以至于这部分内容有些赶场的感觉,担心留给学生后面实验的时间不够。2、两个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关系”,由于自己引导的不够到位,致使学生表达的不完整,教师还是讲的太多,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扶”、“放”不自如。第一组实验后,只剩其中的一小组动作慢了些,致使其他小组等待,课后想想这是不合理的,教师在巡视之中就应该发现这组,并对这组多加指导。两组实验得出结论,教师就草草收尾,并未对实验中学生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试问科学性何在。3、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本堂课中,教师鼓励、赞扬学生的语言缺乏,有失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这是自己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着重注意的地方。总之,这堂课不足的地方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应该多推敲、多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让学生有兴趣上科学课。对自己的每一节科学课,多做一些反思,让自己再反思中有所进步。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