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棠湖小学课题组第一部分:研究概况一、研究背景我国自古有“东方礼仪之邦”美誉,从周朝时期便制定有做人的规范。《尚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人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典章制度。孔子认为礼是治国安邦的基础,“不学礼,无以立”(《史记》)。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也是文明礼貌发展史。直到今天,我国人民热情好客,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仍为世界各国所称道。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崇礼重德的优良传统却没有很好地发扬光大,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彻底否定了文化传统,礼仪文化也遭到严重破坏。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十四大”和2001年10月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公民道德建设迈出了新的步伐。此时,礼仪教育受到了更多人给予的更多关注,在现代社会中礼仪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表现,更是一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须具备的一种素养和能力。二、研究意义1.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2.理论意义: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结合学校实际工作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贯彻实施《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增强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3.本课题的创新程度:(1)初步探索一些“不影响少年儿童创新思维和个性张扬下的礼仪习惯”的新观点,以及如何“既体现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又有一定的礼仪2约束”的新方法新途径。(2)礼仪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把礼仪教育引入课堂。三、研究实施策略。1.课题研究的对象全校学生(部分实验班为主)2.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行动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案研究法3.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A、制定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内容。B、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规律和方法。4.课题研究的主要教育行动A.营造良好的礼仪教育氛围B.对学生进行礼仪规范的认知教育C.开展丰富多彩的礼仪实践活动D.发挥家长、社区的礼仪教育作用E.把礼仪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相结合,将礼仪教育引入课堂。5.课题研究的主要培养目标(九个)课题组根据“棠湖小学小学生礼仪常规”内容,从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分别各选择3个最重要的礼仪习惯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6.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第一阶段:2002年1月~2002年9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小组,建立课题档案,制定研究方法。调查分析小学生礼仪目标一:能向老师主动问好目标二:服装整洁,仪表端庄目标三: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目标四:能记住父母生日目标五:会主动帮父母热情接待客人目标六:上学时能与父母主动告别目标七:遇到熟人能主动打招呼目标八:乘车时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目标九:在商场购物时做到排队按秩序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3现状,完成现状调查报告。第二阶段:2002年10月~2004年9月(实验阶段)开展小学生礼仪教育与实践活动,探索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内容、规律和方法。第三阶段:2004年10月~2005年9月(总结阶段)继续研究、探讨,总结出较为系统的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内容、规律和方法;开发学校礼仪教育校本课程;撰写研究报告,接受结题评审。第二部分实施效果近几年,学校“礼仪教育”课题的实践与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肯定,学生各个方面的礼仪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主要的九个培养目标。在课题研究实践过程中共开展问卷调查6次,收集个案材料2000余个。通过数据统计对比、个案分析,学校的课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学生变化1、学生校园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目标一:能向老师主动问好●诊测问卷2005年3月我们对学生“能向老师主动问好”这一目标的实施效果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见表一)调查对象为全校114名教师。表一比例项目年段教师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有明显变化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有一些变化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没变化1-3年级教师45.6%6.1%0%4-6年级教师42.1%5.3%0.9%合计87.7%11.4%0.9%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从教师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学生这一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学生养成了向老师主动问好的良好礼仪习惯。●个案分析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课题组一位老师把本班学生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状况初步分成不同层次的四块,然后从四块中随机抽取一个作为四4个不同层次的研究个案(A:最差B:一般C:较好D:最好),并实施同样的影响。在每学年的第四周对四名同学在本周内向她主动问好的次数用折线图统计如下:(图一)分析与讨论:从图一中可以看出:(1)A、B、C、D四条折线总体都呈上升趋势,说明在课题研究中对4名学生实施影响后,学生向老师主动问好的礼仪习惯都发生了明显变化。(2)A、B、C、D四条折线图前期变化明显,后期变化平缓并有波折,表现出培养小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首次效应”和反复性的特征。(3)四条折线非几何平行变化,说明礼仪习惯同时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家庭和社会)。目标二:服装整洁,仪表端庄●诊测问卷在2005年3月我们对学生“服装整洁,仪表端庄”这一目标的实施效果同样做了一次问卷调查,情况统计(见表二)调查对象为全校114名教师。表二比例项目年段教师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有明显变化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有一些变化认为学生这一目标没变化1-3年级教师42.1%6.1%1.8%4-6年级教师43.0%6.1%0.9%合计85.1%12.2%2.7%通过以上数据分析,从教师反馈的信息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在仪表礼节方面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口头问卷2005年3月课题研究后期我们对全校老师做了一次口头问卷,从老师5反馈的信息中同样可以看出通过课题研究后学生仪表礼节习惯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如:◇我班在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课题研究以后,学生的礼仪习惯发生了明显变化。特别是原来我班有2名同学在仪表方面特不讲究,现在都做得非常好了。--------4.1班李芬◇自从我对我班学生在仪表方面作了规范要求以后,效果非常好。不仅学生在仪表方面有了明显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其他方面。例如,做事更细心,更注意细节。----------3.7班黄晓莉目标三: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2005年3月中旬,课题组对全校老师(114人)做了一个单项问卷调查---“学生使用文明礼貌用语的情况问卷调查”。两个问卷题:A、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课题研究后,你班学生“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的习惯是否有变化。B、你能例举你班学生学会用礼貌用语与别人交往的典型事例吗。●题A的情况统计如下:认为有明显变化的占84.2%;认为有一些变化的占14.9%;认为没明显变化的占0.9%●题B中95%的老师都举出了一些典型事例:◇一天早上学校停电,扬卜辉和魏娜没带蜡烛,借着别人蜡烛的余光努力辨认书上的每一个字符。我点燃自己的蜡烛,走到他们跟前,轻轻放在他们桌上。他俩抬起头,对我甜甜一笑,然后埋下头继续读书。我心里挺高兴的。这时,我一下也进入了思考:甜甜一笑,看得出学生的内心充满了感激和所想表达的浓浓谢意,是个好孩子!可----对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培养又怎能少了对学生规范性礼节的要求呢?如果都这样又怎能行呢?德育课和礼仪课毕竟不是一回事,德育课是让学生知道‘感激’,而礼仪课应该是让学生学会说出‘谢谢’啊。于是,我来到他们旁边,微笑地说:“我为你们点上蜡烛,是否还‘欠’一句话呢。”他们笑了笑,不好意思地说:“谢谢!谢谢!”我也笑了笑,回答说:“不用谢!”。从此以后,他俩与别人交往时语言总是特“美”、特“甜”,礼貌用语时常挂在嘴边。◇自从学校开展礼仪教育课题研究以后,我班学生变的特有礼貌了。我时常听到“谢谢”、“对不起”、“再见”、“请”等词语。全班每天排班放学时都会整齐地向值周老师和门卫说“老师再见”、“叔叔再见”。2.学生家庭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我们把2002年、2004年、2005年对家长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个统计(见表三,调查对象为1.1班、2.1班、3.1班、4.1班、5.1班、6.1班家长和学生)6表三项目比例时间目标四:你(你的孩子)能记住你父母(你)生日的目标五:你(你的孩子)会主动帮父母(你)热情接待客人的目标六:你(你的孩子)上学时能与父母(你)主动告别的2002年70%(67%)64%(54%)72%(66%)2004年93%(92%)87%(85%)91%(89%)2005年99%(99%)95%(94%)97%(98%)注:括号内的称呼是家长问卷中的称呼,括号内的数据是家长问卷调查结果。通过对以上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各项数据均在增高且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中的相同内容之间的数据逆差①在缩小。如目标五,学生和家长问卷的调查数据分别从64%(54%)增至95%(94%),差距由10%(=64%─54%)变成1%(=95%─94%)。说明学校经过开展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的家庭礼仪习惯有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学生在家庭礼仪方面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3、学生社会礼仪习惯方面的变化我们同样把2002年、2004年、2005年对家长和学生开展的问卷调查中的部分内容作了一个统计。(调查对象1.1班、2.1班、3.1班、4.1班、5.1班、6.1班家长和学生)表四项目比例时间目标七:你(你的孩子)遇到熟人时能主动打招呼的目标八:你(你的孩)子乘车时能主动为老、弱、病、残、孕者让座的目标九:你(你的孩子)在商场购物时做到排队按秩序的2002年67%(60%)56%(47%)76%(71%)2004年91%(89%)86%(82%)92%(90%)2005年97%(96%)94%(93%)98%(97%)注:括号内的称呼是家长问卷中的称呼,括号内的数据是家长问卷调查结果。①逆差现象实际上反映出学生“内在心理认识”(学生问卷结果)与“行为表现”(家长问卷结果)的逆差,随着课题研究深入,学生内在心理认识的提高,自动化行为表现(习惯)的形成,二者的差距也在缩小。。7通过对以上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发现各项数据同样均在增高且家长和学生问卷调查中的相同内容之间的数据逆差也在缩小,说明学校经过开展一系列礼仪教育活动后,学生的社会礼仪习惯有了明显变化,大部分学生在社会礼仪方面养成了一些良好的习惯。4.学生对礼仪作用的认识的变化在2002年、2003年、2005年我们三次开展了学生创作编写“礼仪顺口溜”活动(全校学生参加,总人数基本稳定),对两位教师3次评定一致认为比较成功的作品数据统计如下:成功作品的份数1013份605份99份2002年2003年2005年图二作品范例:礼仪作用数不清,促进友谊增感情。礼貌用语大家讲,人人相处好高兴。——棠湖小学六·一班周帆早上起来说声好,爸爸妈妈都问好;叔叔阿姨问声早,婆婆爷爷请个早。客人一到马上迎,礼貌自然不能少;水果茶水好接待,客回还需送出门。——棠湖小学六·二班黄东从学生创作的作品中,明显看出学生对礼仪常识和礼仪作用的认识有了明显变化,对学生礼仪习惯的培养来讲已取得了显著效果。二、家长变化对2002年、2004年、2005年对家长开展问卷调查中的部分项目进行数据对比,统计结果见表五:表五对学校开展礼仪教育支持率统计如下:特别重视保证教育质量同时才可以开展没必要时间82002年49%50.1%0.9%2004年60%40%0%2005年89%11%0%表六对家长礼仪教育能力的统计如下:对礼仪常识了解特别多对礼仪常识大部份了解对礼仪常识知道一些不是很清楚2002年0.4%9%80.6%10%2004年0.8%11%82.2%6%2005年1%12%86.2%0.8%下面是开展家长问卷调查时,家长所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