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森林成熟:将森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最符合经营目标时的状态,称为森林成熟。2、合理年伐量:经过计算和分析论证后所确定的合理森林年采伐量,称合理年伐量。3、小班经营法:按小班设计和执行经营措施的方法。小班经营法(检查法)是在林种区内直接以小班为单位,或合并类似小班为单位来组织经营,假如是几个小班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其在地域上必须是相连的,经营目的和措施也是一致的。4、森林经理调查:以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业、事业或行政区划单位(如县)为对象,为制定森林经营计划、规划设计、林业区划和检查评价森林经营效果、动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称为森林经理调查。5、森林分类经营:是指根据森林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森林的结构特点(结构决定功能),分成几种不同类型,按照各自的经营目的,采用相应的经营模式,便于目标管理。6、森林评价:以森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为资产进行货币价值计算的科学。7、法正林:能持久地每年提供一定数量木材的森林。8、轮伐期:轮流伐尽经营类型内各林分后再次回到最初伐区采伐成熟林的生产周期.9、森林防护成熟:当林木或林分的防护效能出现最大值后,开始明显下降时称为森林防护成熟.10、采伐限额:林业企业在经理期内所计算和确定的容许采伐的森林面积(公顷或亩)和蓄积量(立方米)。11、森林经营方案:主要是指林业局、林场和股份制公司等经营管理森林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对一定地域内的森林资源按时间顺序和空间秩序安排林业生产措施的技术性文件、规范设计。12.森林资源管理: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13、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作为一种新的资源管理模式,是指:在不同等级生态水平上巧妙、综合地应用生态知识,以生产期望的资源价值、产品、服务和状态,并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把国家森林和牧地建设为多样的、健康的、有生产力和可持续的生态系统,以协调人民的需要和环境价值。14、森林评价:就是以森林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作为资产进行货币价值计算的科学。15、森林档案:森林档案主要是以生产技术档案为主的生产技术档案与科学研究档案的结合总体。由于林业上的技术档案主要是反映林业生产经营活动等情况,因此它又可以称为“森林经营档案”。16、成熟林:森林成熟时(主伐年龄)所在的龄级加上更高的一个龄级为成熟林龄组。17、森林经理:是对森林资源进行区划、调查、分析、评价、决策、信息管理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18、经营类型:就是在同一林种区内,由一些在地域上不一定相连,但经营目的相同,需要采取相同的经营措施和相同的林学技术计算方法的许多小班组合起来的一种经营单位。19、小班:是根据经营的要求和林学特点,就是内部特征一致,经营目的一致,经营措施一致,而且与相邻地段有明显的区别,这样划分出来的地段称为小班。20、工艺成熟龄:林分生长发育过程中(通过皆伐)目的材种的材积平均生长量达到最大时的状态称为工艺成熟,此刻的年龄称为工艺成熟龄。21、森林资源:狭义的是指林地和林木。广义的森林资源指林地、林木、环境因素、动植物、微生物等。(P23)22、森林资源管理信息:是指森林资源企业进行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区划调查成果,森林经营措施实施资料,森林资源档案,林政法规和社会经济条件资料等。23、择伐周期:在异龄林经营中,采伐部分达到成熟的林木,使其余保留林木继续生长,到林分恢复至伐前的状态时,所用的时间称为择伐周期,也叫回归年。也就是2次相邻择伐的间隔期。24、自然区划法:是以林场内的自然界线及永久性标志,如河流、沟谷、分水岭及道路等作为标班线划分林班的方法。自然区划的林班多为两面山坡夹一沟,面积过大时,可以一个坡面作为一个林班。25、林地期望价:是指经营林地能永久取得土地纯收益,并用林业利率将收益贴现为前价的合计,以此作为评定的地价。(林地期望价是指该林地的作业永续的进行,并能取得期望的纯收益的前价合计。林地期望价公式是以同一作业永远继续作为前提,而且在一个轮伐期中的收益(主伐收益、间伐收益等)及费用造林费、管理费等所产生的时期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把它们的价值换算成伐期时价值,然后算出林地纯收益,以此定期纯收益作为资本所求得的定期系列连续现值就是林地期望价。)26、合理年伐量:在计算采伐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资源特点、林业生产条件和经营经济情况,通过分析论证之后确定的采伐量。27、小班经营法:是在林种区内直接以小班为单位,或合并类似小班为单位来组织经营,假如是几个小班来组织森林经营活动,其在地域上必须是相连的,经营目的和措施也是一致的。28、采伐限额:是指制定采伐限额的部门或单位,依照法定的程序和方法,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根据该区域的森林现状确定,并经国家批准的以各种采伐方式对森林资源采伐消耗的立木蓄积最大限量(5年制定一次)。二,试述土地纯收益最高成熟龄和森林纯收益最高成熟龄的计算方式和特点,你是如何评价纯收益争论的。(20分)答:土地纯收益最高成熟龄计算方式的出发点是将土地当作资本,当土地资本获得的纯收益达到最高时作为成熟的依据。该方法由于假设条件的影响,计算的成熟龄较短,基本都小于数量成熟,近年来这种方法的应用日趋减少。林地期望价是指经营林地能永久取得土地纯收益,并用林业利率将收益贴现为前价的合计,以此作为评定的低价。当土地资本按期望价计算时,称为土地期望价,纯收益最高时达到森林成熟。此方法以永续皆伐作业为前提,并假定每个轮伐期的林地收益都一样,各个轮伐期的费用也相同。森林纯收益最高成熟龄是只计算收入不计算成本和利息不计入成本,该方法目前在世界各国的森林经营中已很少采用。主要原因是不含费用、利息的资金运营分析不能真实的反映生产经营效果的优劣。因为在商品经济中,费用(成本)从经营活动发生起,直到投资期末都要支付利息;所有收入从它们被收到起也都将获取利息。三,试述法正林与广义法正林的异同点。(10分)答:法正林是森林经营的一种卓越的思想,即生长量大于等于采伐量,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作为法正林必须满足四个条件:①法正林级分配(normalageclass)②法正林分排列(normalstandarrangement)f⑧法正蓄积量(normalgrowingstock);④法正生长量(normalgrowth)。如果把理论模型正林按抽象考虑虽然是好的,但在全世界实林分都不是法正林。而将现实林分导向法正林时,会出现不到一定林龄的森林被砍伐,而生长极慢的林又不得不保留的情况。因此会造成经济损失而难于实行且这种做法也与原始的法正思想相矛盾。正因如此,法正林思想一经提出就一直有争论。持批判态者认为不能应用不可能实现的法正林思想-2-去指导森林经营。美国林学家KPDavis(1954)L.Clutter(1982)和WilliamA.Leuschner(1984)先后提出了用完全调整林概念来替代法正林理论。完全调整林与法正林相似,但具有灵活、现实的特点。日本的铃木太七(1961)提出了广义法正林思想,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变革。广义法正林思想解决了在任何状态的现实林分都可以导向广义法正状态。相同点:都只是一种理论模型,现实林中并不常见。广义法正林是法正林思想的补充和完善。不同点:满足法正林的条件要求各龄级的面积相等,而广义法正林面积按龄级分布是幼、中龄林多,成、过熟林少。四,试述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的主要时间与空间指标(各5个)及其相互关系。(20分)答:时间指标:林分起源;平均年龄;轮伐期;主伐年龄;龄空间指标:平均高;平均直径;郁闭度;蓄积量;林分密度五,试述森林经营方案的主要内容,你是如何评价森林经营方案的?(10分)答:森林经营方案主要内容一般包括森林资源与经营评价,森林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森林功能区划,森林分类与经营类型,森林经营,非木质资源经营,森林健康与保护,森林经营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森林经营的生态与社会影响评估,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我认为森林经营方案是科技兴林的基础工作,它具有以下几方面作用:1,森林经营方案是林业生产单位编制各种林业计划和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2,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合理年伐量计算,核定采伐限额,使森林经营逐步纳入永续利用轨道。3,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依法治林的重要方面。4,生产单位可根据森林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经营和管理,这为合理组织经营提供了方便。5,森林经营方案是检查和评定生产成果的标准。(P239-240)六,试述检查法的特点及其意义。(10分)(P161-P165)答:检查法的基本想法有许多地方与恒续林思想相同,它的特点是提出一个具体的森林经营方法,不同林分应有不同的指标。检查法采用独特的森林调查方法:定期调查森林、基本区划单位、每木调查、不测树高、一元材积表等,通过定期重复调查来检查森林构造、蓄积和生长量的变化。检查法是一种高度集约的经营方式,它的基本想法和方法论至今仍有指导意义。七,试述森林资源管理的意义、任务和主要内容。(10分)答:意义:对现实森林进行合理经营、科学管理,使之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现永续利用。任务和主要内容:1、查森林资源状况森林资源经营管理的前提是了解森林资源,了解森林资源必须进行资源调查。我国森林资源分布广泛、种类繁多、地域辽阔等特点给调查工带来诸多困难。2、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价主要包括森林经营管模式、各种森林资源的价值计算和评估、森林经营投资损益的判别、森林资源结构调整等内容。(1)森林经营管理模式:宏观模式和微观模式。宏观模式指在较大地域空间中国家、省、地区等的森林经营管理方式,如分类经营、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等。微观模式指森林经营单位内的经营方式。(2)森林资源价值计算、评估:无论哪种类型的森林资源对人类而言都有经济的和非经济的价值,经济价值体现在木材、林副产品等。非经济价值体现在生态效益、社会文化效益等方面。(3)森林评价:对森林的价值进行评估,为提高森林经营效益做准备。(4)森林资源结构调整:包括林种结构、树种结构、年龄、径级、蓄积、直径、树高结构等。3、林经营决策、制定生产经营计划森林经营方案的制度、实施、修改及优化的全过程。4、林资源消息管理森林资源庞大的信息系统的管理,包括,各种数字信息、区划经营资料、森林档案及林政法规等诸多内容。二,试述森林经理理论的演变过程(400字以上)。(20分)答:森林经营历来都是林业生产的主体内容。虽然人类从很早就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着森林经营(孟子就曾经说过,“斧斤以时入山林”),但现代意义上的森林经营理论出现在十八世纪。从1713年德国卡洛维茨提出“森林永续利用理论”开始,林学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森林经营理论。虽然这些理论在时间、观点上有些重叠,但大体上仍可按认识的深度逻辑地归结为“永续利用理论”、“森林多功能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重新回顾和审视这些理论,对建设现代林业不无裨益。一、森林永续利用理论一般认为,德国是现代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发源地。从17世纪中期开始,德国因工业的快速发展,对木材的需求量猛增,开始大规模采伐森林,并导致18世纪初的震动全国的木材危机。危机的出现,促使林业工作者对过去的森林经营理念进行了反思。1713年,德国林学家H.卡洛维茨首先提出了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和人工造林思想。他指出:“努力组织营造和保持能被持续地、不断地、永续利用的森林,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事业。”卡洛维茨也因此被认为是森林永续利用理论的创始人。所谓森林永续利用原则,就是“森林经营管理应该这样调节森林采伐,通过这种方式使木材收获不断持续,以致世世代代从森林中得到的好处至少有我们这一代这样多。”为实现永续利用的目标,1826年,德国林学家J.C.洪德斯哈根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法正林(NormalFrost)”理论。虽然法正林理论自问世以来即遭到批判,但至今仍是森林经营的基础理论。法正林学说的基本要求是:在一个作业级或一个作业单位内的森林,必须具备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三种,并且三种林的面积应该相等,地域配置要合理,具备最高的生长量,从而实现森林的永续经营利用。从今天的观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