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教育学理论及心理学知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教育理论备忘录生活教育的理论生活教育的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主要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主张教育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反对死读书,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独立工作能力。后又把生活教育的特点归结为生活的、行动的、大众的、前进的、世界的、有历史联系的几方面,是争取大众解放、民族解放的教育。赏识教育的理论赏识教育不是表扬加鼓励。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以强化孩子的行为;是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环境,以指明孩子发展方向;适当提醒,增强孩子的心理体验,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方法赏识教育归纳出信任、尊重、激励、理解、宽容、提醒的操作原则和简单易学的三字经操作方法,从而对教育规律把握达到了理论化、系统化、操作性、特色性的高度。主体教育的理论从教育活动的角度看,主体教育认为,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就是要以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为目的。教育要培养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也必须具有主体性。如果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不具有主体性,而成为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的附庸,教育就不可能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也就不可能成为主体的教育,不可能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培养。所以,主体教育就是使教育以主体性的方式,建构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活动,它是主体性的教育目的和主体性的教育方式的结合。榜样教育的理论榜样教育法,是借助于影视,文学和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质和模范行为向学生施加德育影响的一种德育方法。事实上,榜样教育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情操、模范行为、优秀事迹等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方法。同伴教育的理论同伴教育指的是人们通常愿意听取年龄相仿、知识背景、兴趣爱好相近的同伴、朋友的意见和建议。青少年尤其如此。特别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青少年往往能够听取或采纳同伴的意见和建议。同伴教育就是利用青少年的趋众倾向,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方式。同伴教育通常首先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青少年(同伴教育者)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巧,然后再由他们向周围的青少年传播知识和技能,甚至向更广泛的范围传播,以达到教育的目的。平行教育的理论平行教育影响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安·谢·马卡连柯是前苏联杰出的教育家,一生著作多达一百多篇(本),数百万字。他在研究了夸美纽斯创立的班级授课制的特点后,提出了平行影响教育法。他说:公社的教育方针概括地说,就是建立合理的集体,建立集体对个人的合理的影响。他认为,良好的集体必须有共同的目的,一致的行动;必须有正确的舆论,必要的制度和纪律,以培养集体义务感、责任感和荣誉感。他主张建立教师集体,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应当有一致的方向。因此,他把为了影响个别学生而影响集体的方法称为平行影响教育法。成功教育的理论成功教育以激励全体师生追求并获得成功为价值为定向,以培养师生成功心理为突破口,以开发师生主体潜能为着力点,变外压式、训诫式班级管理为主体参与式班级管理,变传统经验型教师管理为科学型教师管理,变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应试知识传授和应试技能传承的应试教学模式为强调因材施教和主体参与、注重开发学生潜能的成功教学模式,藉以激励和引导师生把追求成功的过程与道德养成、知识内化、潜能开发的过程结合起来,通过不断获得成功体验而形成源源不绝的内动力,从而使他们各自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多方面的成功,并培养起有利于终生发展的自我增值能力。策略柔性教育的理论柔性的教育是一种适应性的教育,它的前提是尊重、包容与爱。尊重,就是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因为即便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也是经过他们的头脑,产自他们的心灵;包容,就是包容孩子们的差异,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枝头上的一朵花,他们各有各的芬芳鲜艳,我们不能将他们修剪成一个样子,否则这个花园将失去生机。刚易折、柔有韧,柔性教育中的动静相宜、刚柔并济,让我们的教育保持着平衡、发展与和谐。心理学知识备忘录角色效应(RoleEffect)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RoleEffect)。对自己扮演的社会角色的认知。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孩子角色概念的认识的偏差,一些孩子常以“我爸是经理”、“我爷爷是书记”而自负,把自己与长辈的角色等同起来,颠倒了角色概念的关系,致使这类孩子养成了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畸表心态。尤其是现在孩子在家庭里娇生惯养,是百分之百的受到宠爱,而到了一个班级后,往往无法享受到那种至尊的荣耀,于是心理上发生偏差,认为老师部重视。其实,这是学生在认识上走入了误区,你在家庭里是唯一的,是百分之百的,多少人围着你转,但是,你到了新的环境中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你只是班级里几十分之一,并非老师的忽略,而是你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自觉地融入集体中,老师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手心手背都是肉,不可能也不应该厚此薄彼的。期待效应期待效应,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暗示效应心理学中,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方法对人民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相符合,这种现象称为“暗示效应”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对方把你与他归于同一类型的人。就是说要使对方接受你的观点、态度,你就不惜同对方保持同体观的关系,即要把对方与自己视为一体。自己人效应是指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门槛效应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是指一个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这种现象,犹如登门坎时要一级台阶一级台阶地登,这样能更容易更顺利地登上高处。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最初接触到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对人们以后的行为活动和评价的影响。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人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效应即为首因效应。南风效应南风效应同属于“人际效应”的范畴,效应的核心在于注意到人际关系因素产生的影响,指导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台。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南风效应来源于法国作家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北风和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一个呼啸凛冽、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接着南风徐徐吹动,行人顿觉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始而解开钮扣,继而脱掉大衣,南风获得了胜利。禁果效应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盖某个信息不让别人知道,却越勾起别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反而促使别人试图利用一切渠道来获取被掩盖的信息。这种由于单方面的禁止和掩饰而造成的逆反现象,即心理学上的禁果效应。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木桶效应木桶定律是讲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破窗效应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豫地抛,丝毫不觉羞愧。这就提示出一个规律,任何坏事,如果在开始时没有阻拦掉,形成风气,改也改不掉,就好象河堤,一个小缺口没有及时修补,可以崩坝,造成千百万倍的损失,所谓“千里大堤,溃于蚁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needs)、安全需求(Safetyneeds)、爱和归属感(Loveand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在自我实现需求之后,还有自我超越需求(Self-Transcendenceneeds),但通常不作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必要的层次,大多数会将自我超越合并至自我实现需求当中。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特长生)智能是人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该理论认为几乎所有人都是聪明的,只是聪明的范畴和性质存在差异而已。实践应用:1.视觉空间智能——学生帮助班级文化建设、板报设计等;2.语言智能——语文、英语课代表等;3.音乐;4.数理逻辑;5.肢体运动;6.内省;7.人际交往;8.自然探索。“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不该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由于个体差异性,正视客观差异,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挖掘。第一个效应:多用“我们”——自己人效应所谓“自己人”,是指把自己和对方归于同一类型的人。“自己人效应”是指听者对“自己人”所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班主任在和学生谈话时(无论是个别谈心还是在全班讲话),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和教师用人称加以区别,特别是在说到一些不良现象时,习惯于说“你们怎么会这样……”“我要求你们……”。这样的说法可能是下意识的,但是学生听了之后感觉很不好,仿佛学生和教师是对立的双方。因此,在与学生说话时,班主任要经常提醒自己:多用“我们”,少用或不用“你们”,实在需要特指学生时,也尽量改用“大家”这样委婉的称呼。所谓“自己人”,关键是要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他是自己人,而不是教师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和学生是自己人。下面是最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己人”感觉的例句。①好孩子,你是我的骄傲!②你喜欢××(某歌星或某作家的名字)?真巧,我也很喜欢……③我们居然是同一个星座的……④你真像我女儿(儿子)……⑤我们一起来渡过这个难关……第二个效应:以心换心——角色置换效应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把交往双方的角色在心理上加以置换从而产生的心理效应现象,称为角色置换效应。在师生沟通中,不仅教师要常做换位思考,还要把这种思维方式传递给学生,提高学生的情商。下面是角色置换效应的典型例句。①我也是从你这么大过来的,我很理解你。②换了是我也可能会那样做的。③我也曾经有过和你一样的烦恼。④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做呢?第三个效应:没有白说的废话——调味品效应人际交往心理学把看似废话的“调味品”起到的增加人们心理交融作用的现象,称为“调味品效应”。班主任善用调味品效应,就可以让谈话在很融洽、轻松的气氛中进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老师的教育。谈话伊始,不必板着脸,直奔主题,容易让学生在瞬间修筑起心理防线。先说几句“废话”吧,谈谈最近有什么新鲜事,身体如何、心情如何……再渐渐进入主题。这些“调味品”不是谈话的主题,也就不会引发矛盾和冲突,学生的心情在这样看似闲聊的对话中可以得到放松,后续的谈话就相对容易进行。第四个效应:“数学老师说你很棒!”——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