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1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一、建安时代和建安作家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年间是从公元196年到220年。文学史上的建安文学大体上是指从汉献帝初平元年(190)至魏明帝太和六年(232)间,即汉末魏初以建安为中心的这一段时期。这一时期的社会特点是由战乱分裂走向相对安定。在这样一个时代,文人亲身经历了现实的苦难,同时又怀抱建功立业,削平战乱的理想。建安文学主要集中在北方。形成了以曹氏父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建安文人以三曹为领袖,主要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蔡琰、繁钦、杨修、吴质、应璩、祢衡、缪袭等。曹氏父子的创作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徒诗的转变。二、建安风骨“风”主要指内容方面的感染力,“骨”主要指语言方面刚健有力。“建安风力”具体来说,建安风骨主要是指当时的作家在作品中大力表现时代苦难、民生忧患以及自己削平战乱、恢复国家统一的抱负,作品内容充实,感情浓郁,形成慷慨悲凉、刚健清新的风格。三、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1、崇尚自然通脱2、追求华丽文风3、浓厚的生命意识4、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四、曹操与建安文学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字阿瞒。曹操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是建安文学局面的开创者。五、曹操的诗歌1、曹操诗歌今存二十余首,这些作品的总特点是慷慨悲凉,古直沉雄。2、曹操开创了建安诗人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传统。3、曹操乐府诗各体皆工,但以四言最佳。PS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六、曹操的散文曹操的散文散史上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文的基本特点是清峻、通脱,表现了曹操的思想和人格。曹操的与政治无大关系的文章笔锋便常带感情。曹丕一、曹丕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丕,字子桓,曹操与卞氏所生第一子,建安十六年,任五官中郎将,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二十五年,曹操死,曹丕代汉自立,死后谥为文帝。曹丕崇尚自然,但也善于机变。二、曹丕的诗与赋一类写军旅生活、民生疾苦,现实感很强,包含着浓厚的人生忧患感。一类是游宴之作,除了直接表现游乐生活以外,也有一些咏物、感怀之作。另一类是拟代之作,如《燕歌行》、《陌上桑》、《秋胡行》等。这些作品模仿游子、思妇、寡妇、出妇的口吻,设身处地地描写他们的生活情景和内心体验,表现了曹丕对这些不幸者的同情。三、曹丕的散文曹丕的散文成就主要体现在书信、论文等作品。其特点一是自然通脱而趋向于平易,笔锋常带感情。曹丕首先提出“文以气为主”。他的通脱,主要表现为自由、达观,不拘世俗之礼。曹丕写文章相当自由随便,敢于披露心迹。曹丕的《典论·论文》表达了重要的文学理论见解,其中批评了文人相轻的风气,高度肯定了文章的作用和价值,提出了著名的“文气说”,分析了诗赋等不同的文体的特征,在古代文论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曹植一、曹植的生平和创作概况曹植(192—232),字子建,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是个贵公子。后期受曹丕父子打击限制,在恐惧和痛苦之中度日,郁郁而终。曹植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前期创作,多表现其宏伟抱负及游宴生活,兼及记时伤乱,往往意气风发,文采飞扬;后期作品多抒发内心忧惧苦闷,深沉而凄婉。二、曹植的诗歌曹植的诗众体兼擅,尤其在两个方面有突出成就:一是乐府诗。这些作品有的用旧题或旧曲另作新辞,如《薤露行》、《陌上桑》、《平陵东》、《怨歌行》《浮萍篇》等;有的则离开旧题或旧曲自拟新辞,如《远游篇》、《驱车篇》、《名都篇》、《白马篇》等。二是文人五言诗。钟嵘《诗品》称其为“建安之杰”,称其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个性突出,感情浓烈,气力遒劲。他自称:“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前录自序》)其早期作品慷慨豪迈,带有奔逸之气,体现了卓尔不群的个性。后期作品慷慨悲凉,深沉哀怨,有动人心魄的感染力。这种创作个性构成曹植诗歌“骨气奇高”的特点。曹诗的语言丰富华美,绮丽工致,文采富艳。他精于炼字炼句,用语精彩传神,同时又注意音律的和谐与对偶的工整,如《公宴诗》的“秋兰被长坂,朱华冒绿池”,向来为人所称道。特别是他善于用极为工致、警的句子做全诗的发端,起到先声夺人、惊心动魄的作用。曹植诗歌善于运用比兴。如《赠白马王彪》中的“鸱枭”、“豺狼”、“苍蝇”比喻当道的小人,用“寒蝉”、“归鸟”、“孤兽”来渲染环境氛围,表现诗人孤独悲怆的内心感受。有的作品通篇用比兴。曹植对游仙诗也有发展。曹植的游仙诗有《升天行》、《仙人篇》、《游仙》、《五游咏》、《远游篇》等。在他的游仙诗中,我们首先看到的是对现实生存状况的不满,如《游仙》中写道:“人生不满百,岁岁少欢娱。意欲奋六翮,排雾凌紫虚。”如《五游咏》:九州不足步,愿得陵云翔。逍遥八纮外,游目历遐荒。三、曹植的赋曹植在生前即以辞赋著称。他说:“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这些作品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抒情性强。二是辞藻富丽,表现性强。《洛神赋》是突出代表赋中以叙写梦境的形式,表现了一个人神相恋的爱情故事,实为笼罩着神话面纱的人间恋歌。在艺术上,《洛神赋》辞采流丽、境界缥缈,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到了晚年,他的《求自试表》、《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向曹睿表达参与军政事务、报效国家的愿望。PS曹操古直悲凉曹丕便娟婉约曹植文采气具兼备。建安七子和蔡琰王粲(177—217),字仲宣。代表作—七哀诗。《文心雕龙·才略》说:“仲宣溢才,捷而能密,文多兼善,辞少瑕累。摘其诗赋,则七子之冠冕乎?”钟嵘《诗品》卷上评王粲诗曰:“其源出于李陵。……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王粲归曹之前的作品多表现社会动乱和个人忧患。生动体现了建安诗歌慷慨悲凉的特点。王粲后期在曹氏父子身边,多“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之作,但《从军行》五首等,仍有苍凉壮阔的气象。王粲在汉末赋风转变中起了重要作用。他的作品善于表现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细致入微地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他又善于创造艺术境界,把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对景物的描写中传达出独具个性的情绪和体验。《登楼赋》善于借景抒情,文多用典,句多对偶,情绪起伏变化,意蕴深沉悲怆,是抒情小赋的名篇。刘桢(217),东平宁阳(今属山东)人。代表作有《赠徐干》和《赠从弟》三首,后者尤善于比兴: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饮马长城窟行》阮瑀(?—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驾出北郭门行》表现民生疾苦,有汉乐府之风神。但后者略为缓弱。应玚(?—217)字德琏,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县)人,徐干(170—218)字伟长,北海(今山东省昌区县)人。应玚的《别诗》、《报赵淑丽》和徐干的《室思》、《情诗》、《杂诗》等都以抒情见长。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他以文见长,是通脱而任才使气的文风的典型。其《荐祢衡疏》虽有浮夸之处,但辞壮言激,意气飞扬,自有一种感染力。”孔融又常在文中嘲讽曹操。孔融这种任才使气的文风,体现了汉末士人狂放傲世、激扬声气的行为趋向。蔡琰(生卒年不详),字文姬,陈留圉(今河南省杞县)人。《后汉书·列女传》载录蔡琰两篇《悲愤诗》,一为五言,一为骚体。另外,又传蔡琰有《胡笳十八拍》,见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和朱熹《楚辞后语》。五言《悲愤诗》是一篇长达五百四十字的长篇叙事诗。诗中先写乱兵对百姓的掳掠残害。又写在自己在匈奴十二年,时时思今故乡,及至汉朝使者来赎,忍痛与幼子诀别的情景。最后写回到故乡,家园一片残破景象,再嫁与人,内心充满痛苦和忧虑。正始文学和阮籍一、正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况正始是曹芳(齐王)的年号。景初三年(239),年仅十岁的曹芳即位,由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从此开始了曹氏与司氏的权力争夺。在此期间,大量士人被杀,在极端黑暗恐怖中的广大士人处于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其文学创作时时流露出这种忧惧心态。正始时期的另一特点是玄学的流行。玄学的创始人有何晏、夏侯玄、王弼等人。此后,阮籍、嵇康等一批文人开始谈论玄学,他们更多地引入庄子的思想,去追求一种自由超脱的精神境界。玄学的出现引起文人的思想行为及其创作的巨大变化。首先,它引导人们追求一种超迈玄远的精神境界,并把它变成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其次,它进一步推动了任自然、尚真情的风气。另外,玄学引起人们辨析名理的兴趣,导致思辨能力的大大提高。正始文学起于正始年间,终于西晋建立。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中的某些人。嵇康阮籍向秀刘伶王戎阮咸山涛(后期投靠司马氏,故嵇康做—与山巨源绝交书)二、阮籍的生平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人。《晋书·阮籍传》说: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自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读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经日忘归。博览群书,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是一个性格非常矛盾的人。在表面上,他率性而行,不拘礼法。但他又极为谨慎,“喜怒不形于色”,他对司马氏极为厌恶,但又不公开得罪,常借醉酒避开麻烦,在实在避不开时,也违心屈从。因此,内心极为痛苦。三、阮籍的诗歌1、浓重的忧惧和苦闷。《咏怀》中有不少作品暗示了现实环境的丑恶和残酷,从不同角度表现世态人情以及身处其间的苦闷焦虑。在阮籍的笔下,世路险恶,人情浇薄,在名利物欲的驱动下,亲友反目,骨肉成仇。这种情况正是当时的黑暗政治局面下腐败世风的写照。3、感慨生命短暂,思考人生出路4.对奉行礼法纲纪的儒家人物,阮籍也予以否定。在此基础上,他描写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如《咏怀》其四十三: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凌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抗身青云中,网罗孰能制?岂与乡曲士,携手共言誓。《咏怀》在艺术上的成就和特色备受后人推崇。诗中大量采用比兴、象征、借古喻今的方式以及游仙的题材来抒发感情。由此便形成了《咏怀》言近旨远,含蓄蕴藉的特点。同时阮籍受老庄影响,长于玄思。他在《咏怀》中采取了一种体验生命、思索玄理的抒情角度,因而使这些作品旨意遥深,带有浓厚的哲理意味。一、嵇康的生平与个性嵇康(223—263),字叔夜,谯国(金至)县人。个性极强。他自称“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些表现都是与当权的司马氏相对立的。后来嵇康受谗被杀。嵇康在士人中有很高威望,他被杀时,太学生三千人请求赦免他,以他为师。他临刑东市,神色不变,顾视日影,弹奏了一曲《广陵散》。终年四十。二、嵇康的诗嵇康诗歌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四言诗。在嵇康的境界中,“游心太玄”的精神追求与平凡的日常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堪称寓玄远于自然平淡。在这种境界中,主人公一方面摆脱了世俗的系累,一方面又与外物和谐相处,处处流露出悠然自得、心与道冥的情趣。嵇康又有四言《幽愤诗》,作于狱中。嵇康诗歌的这种境界和他的养生思想有关。三、嵇康的散文嵇康长于论说。刘勰称他“师心以遗论”,“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与山巨源绝交书》是为了回答山涛推荐他出仕而作的,文中不仅表明自己不愿作官,对举荐他的山涛冷嘲热讽,而且还提出“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作为不肯出仕的理由。嵇康文章带有很强的批判性。他把批判的锋芒指向现实,往往针对一些敏感的政治问题独抒己见。如他的《太师箴》和《管蔡论》。嵇康散文的另一个特点是析理绵密。这得益于他的玄学造诣。第二章两晋诗坛西晋文学一、西晋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况公元265年,司马炎建立晋朝。太康年间,国家出现了短暂的统一安定局面。司马炎死后,弱智的晋惠帝即位,贾后专权。终于导致“八王之乱”。北方少数民族武装乘机进入中原,西晋随之而灭亡。西晋时期最终确立了门阀士族的统治地位。在此情况下,文风趋向于典雅绮靡。刘勰评价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思亲、念友、悼亡、哀诔等题材便格外引人注目。西晋文学的发展可以分为晋初、太康年间和两晋之际三个阶段。此时有名的人有三张—张协,张载,张亢。二陆—陆机,陆云。二潘—潘岳,潘尼。一左-左思。二、傅玄和张华傅玄(217—278),字休奕。北地泥阳(今陕西耀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