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六单元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咸阳城东楼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行香子(树绕村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2.理解诗句含义,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3.理解“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含义。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武后朝宰相许圉师六世孙。文宗大和六年(832)进士及第,先后任当涂、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间入为监察御史,因病乞归,后复出仕,任润州司马。历虞部员外郎,转睦、郢二州刺史。晚年归润州丁卯桥村舍闲居,自编诗集,曰《丁卯集》。其诗皆近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诗多写“水”,故有“许浑千首诗”之称。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许浑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任监察御史时所写。此时大唐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政治非常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一个秋天的傍晚,诗人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诗文赏析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jiānjiātīngwú登上百尺高楼,引我万里乡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枯黄叶间。行人莫问当年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一上高城万里愁开端落笔便点明诗人登上咸阳城楼的满腔愁情。“一上”表明触发诗人情感时间之短瞬,“万里”则极言愁思空间之迢遥广大。运用这组数字,将简单的文字演化成富有诗意的节奏。开篇发端,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基调。蒹葭杨柳似汀洲此句用了《诗经·蒹葭》的诗意,表达思念。首联扣题,写景抒情。诗人凭栏眺望,远处烟笼蒹葭,雾罩杨柳,很像江中的小洲。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一旦登临,思乡之情涌上心头。蒹葭杨柳,居然略类江南。万里之愁,正以乡思为始。。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颔联从空间领域描写晚眺远景,寓意深远。既是对自然景物的临摹,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它淋漓尽致而又形象入神地传出了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动感分明;“风为雨头”,含蕴深刻。此联常用来比喻重大事件发生前的紧张气氛,是千古传咏的名句。。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颈联从空间领域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吊古之情油然而生。这一忧愁也就更深一层。。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尾联作结,融情于景。诗人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既有乡愁,也有国忧,两相交织,委婉含蓄,令人伤感。写作特色1.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全诗本来是抒发诗人对唐王朝“日薄西山、气息奄奄”的衰败形势的无限感慨之情的,但是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呈现了山河的自然美,从而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2.诗歌颈联和颔联的对仗也颇工整,给人以纵横开阖而又有构图节奏的美感。3.诗人善于思索,凭着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科学总结,把风为雨之先导的自然规律,形象运用入诗。课堂小结诗人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国衰败的无限感慨。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诗。2.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3.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作者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其“无题”诗以爱情为题材,历代传诵不衰,但诗旨隐晦曲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诗精于用典,色彩瑰丽,寄托遥深。因牛李党争,处于夹缝之中的李商隐终生仕途坎坷。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这是一类;还有一类无题诗,是用篇首或句中二字为题,如《锦瑟》《碧城》。创作背景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此诗即其中一首。听读诗歌·感受诗情诗文赏析相见时难,离别更难,东风衰弱无力,百花纷纷凋残。春蚕到死时,才把丝儿吐完;蜡烛直至烧成灰烬时,蜡泪才会流干。早起照镜,愁思难遣,连如云的鬓发也变了颜色;夜来吟诗,心情愁苦,连月光也变得冰冷凄寒。好在此处离海上仙山蓬莱不算太远,(可以)烦请青鸟使者为我捎信,时常问候探望你。首联奠定了感伤忧郁的基调。未见时的苦苦思念,与见后又别离时的痛苦忧伤,抒发了与爱人分别的难舍难分的伤感之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相见难别亦难——相见机会难得——相别难舍难分情深意厚上句连用两个“难”字,突出强调了“别亦难”。下句点明分离的季节(暮春)及环境(百花凋谢),渲染了离别的悲凉的气氛,以暮春衰残之景映衬别离伤感之情,倍增哀怨,情景交融。“残”字给人以凄楚的感觉。颔联以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对爱情的至死不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丝方尽”——隐指“思方尽”“烛泪”——隐指相思之泪这两句原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歌颂爱情的坚贞不渝。现比喻人们对理想、事业等,执着追求、无私奉献。颈联拟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从“晓镜”的青春,到“夜吟”的顾影自怜,道尽相思的悲苦与无奈。选取了两个典型的生活场景(设想):晓镜(但愁)—久别相思,只担心容颜衰减夜吟(应觉)—更显体贴入微、关怀备至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尾联希望青鸟传信,惆怅而伤感。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运用“蓬山”“青鸟”的神话传说,寄托对爱人的抚慰和深长情意。写作特色1.回环往复的抒情方法。四联各有侧重,每一联都是一个抒情角度。开头从相见时难写到离别,表现一对恋人刻骨铭心的相思,痛苦难堪的真情;颔联从自己一方表白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九死不悔;颈联由己及人,表现恋人双方苦苦思念;尾联化用神话传说,写自己渴望相见的心愿。2.比兴手法与谐音双关手法的配合使用。以春蚕之丝和蜡炬之泪这两个象征性意象,来表现相思之苦和对爱情的坚贞。3.婉曲柔密的风格。全诗感情强烈,但没有外露的句子,而是用委婉绵柔的形式来吐露,或用残春季节的暗示,或用蚕丝蜡炬表现,又用神话假托,呈现婉曲柔密的风格特点。4.深情绵邈,绮丽精工。课堂小结全诗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以深挚的感情,含蓄委婉地咏叹爱情的忠贞,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爱情心理,在悲伤痛苦中,寓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表现出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2.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词的意境。3.体会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特点。作者简介秦观(1049—1100),扬州高邮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苏轼曾戏呼其为“山抹微云君”,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秦观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创作背景该词大约作于作者创作早期的熙宁年间,当时作者家居,尚未出仕。在此期间作者也曾写过同类题材的《田居四首》等诗,也曾写过一些学习乡言土语的诗词。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诗词赏析bēichángyángyáng绿树绕着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小园很小,却收尽春光。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屋。青色的旗帜在风中飞扬,小桥矗立在溪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山冈。莺儿鸣啼,燕儿飞舞,蝶儿匆忙,一派大好春光。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上阕先从整个村庄起笔,一笔勾勒其轮廓,平凡而优美。“绕”字与“满”字显见春意之浓,是春到农村的标志景象,也为下面抒写烂漫春光做了铺垫。“倚东风”二句承上而来,“东风”言明时令,“豪兴”点明心情,“徜徉”则写其怡然自得的神态,也表现了词人对农村景色的喜爱。“小园”五句,集中笔墨特写春之一隅。色彩鲜明,暗含香气,绚烂多彩而又充满生机,达到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飏旁下阕“远远围墙”四句,作者的视野由近放远。围墙、茅堂、青旗、流水、小桥,动静相生,风光如画,而又富含诗蕴,引人遐想。“偶然乘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其怡然自得情状。“正莺儿啼”三句,仍是特写春之一隅,地点却已经转到田野之中。与上片对应部分描写静静绽放的开花植物不同,这里集中笔力写的是动感极强、极为活跃的虫鸟等动物;“啼”“舞”“忙”三字概括准确,写春的生命活力,更加淋漓尽致。比起小园来,是别一种春光。写作特色1.运用白描的手法,以通俗、生动、朴素、清新的语言写景状物。2.作者笔下村野春光随词人游春足迹次第展开,不慌不忙而意趣自出。3.上下阕完美对称,组成两幅相对独立的活动图画,相互辉映而又和谐统一。课堂小结这首词以白描的手法、浅近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春光明媚、万物竞发的田园风光图。上阕表现的是一处静态风景,主要是小园和各种色彩缤纷的春花。下阕则描写流水青旗的农家乡院以及莺歌燕舞、蝶影翻飞的迷人春色。上下两阕的风景合起来,便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宋代农村画卷。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南宋辛弃疾词牌名题目学习目标1.能准确背诵、默写全词。2.理解诗句含义,领悟词的意境。3.体会作者浓墨重彩的“愁”。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县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中原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创作背景此词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创作时间在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至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间。辛弃疾在带湖居住期间,常到博山游览,博山风景优美,他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学习目标听读诗歌·感受诗情诗词赏析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识尽愁滋味,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阕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却道“天凉好个秋”!比之少时的幼稚,这或许是老练成熟多了。其实“却道”也是一种“强说”。故意说得轻松洒脱,实际上也是难以摆脱心头的沉重抑塞。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体现了辛词“变温婉,成悲凉”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遍尝辛酸之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