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个典型村案例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2020/10/14小岗村、华西村、南街村、周家庄、元宝村、大寨的变迁2020/10/14安徽小岗村没什么变化浙江华西村人均$6K,家家有轿车和别墅河南南街村“红色亿元村”的神话河北周家庄华夏大地“最后一个人民公社”元宝村--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2020/10/14全村已经发展各类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1.7亿元2020/10/14元宝村与日本联合开发的环保型可降解苇浆餐具盒工厂2020/10/14《暴风骤雨》故事原发地现代新型元宝村黑龙江省尚志市的元宝村,是中国当代著名长篇小说《暴风骤雨》的故事原发地。那时的周立波先生在这个过去叫元茂屯的小村搞土改,壮丽的生活令他动笔将一群翻身农民写进中国的历史。于是,人们记住了在中国的北方,在冰雪深处有一个贫穷而充满活力的小村——元茂屯。几十年过后,元茂屯改叫元宝村了,与全国人民一道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进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走进一场波澜壮阔的经济开发建设中。2020/10/14而今,再次来到元宝村,一幅有着鲜明改革发展印迹的现代乡村图景展现眼前。人们高兴地看到了,往昔那个“光腚屯”,已经成为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小康村,成为黑龙江省优秀的、发展前景巨大的乡村改革的典型。据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介绍:目前全村现有农户354户,耕地面积2258亩。2003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达1.5亿元,人均纯收入5680元,户均存款16万元。随着村经济实力的增强,该村已12年未向村民收取乡统筹和村提留费,所有学生上学费用均由村里负担。农户住房砖瓦化率、自来水、有线电视人户率均达100%。2020/10/14无工不富2020/10/14元宝村党支部书记张金宝向温家宝总理汇报工作2020/10/14元宝村地处半山区,周边有7个国营林场,木材资源十分丰富,居住地在公路边,进入县以上市场比较方便。此外,就是地少人多,富余劳动力很多。自1986年始,在党支部书记张金宝的倡议下,先办起了小型木材加工厂。由于前些年靠贷款维持农业生产,已经欠了银行27万元,那时仍无偿还能力,再贷款已不可能。于是,只能靠个人集资办厂。初办企业的农民对办厂信心不足,不敢将仅有的一点血汗钱拿出来,出现了村民看干部、干部不知怎么办的情景。张金宝书记率先做通妻子的工作,将家中的1.3万元拿出来,放到村委会的桌上。张金宝跟大伙说:“炒豆大家吃,砸锅就一人。干好了算大家好,干不好先赔党员干部的。”经动员共筹集资金3.7万元。第一个小木农具加工厂1986年3月开工了。经过认真经营,这个小厂当年就获利2万余元,乡亲们乐了。2020/10/14“以工为主,工农并举”近年来,元宝村坚持走“以工为主,工农并举”之路,实现了富民强村。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创业,全村已经发展各类企业28家,全村总资产达1.7亿元。从前的“光腚屯”一举摘掉了穷帽子,变成了“亿元村”。在元宝村,大大小小的厂房到处可见,走进村里各企业的生产车间,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在远东木制品有限公司筷子厂的生产车间,工人们熟练的分拣着筷子。他们都是元宝村的农民,可是有许多人没种过一天地。于克彬初中毕业后她就来到这个筷子加工厂上班,现在她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0多年,由最初的挑筷子工人,成为一名车间管理人员。现在她每月的工资已经超过千元。工厂的100多名工人大都是当地的农民,也有不少是从外地来打工的农民。每个月他们都有过千元的收入。“在这里生活得不错,没有感觉这里是农村,和城里的工厂一样。”这是他们发自肺腑的话。2020/10/14“农业学大寨”,那时的天空山西省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陈永贵(左三)、郭凤莲(左五)和其他大寨带头人的合影。2020/10/14这是1972年拍摄的大寨获得谷子丰收的情景2020/10/14上世纪六十年代,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恶劣环境里,历经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造出700多亩高产农田,成为中国发展山区农业的典范,由此曾掀起一场长达10多年的“农业学大寨”运动,以陈永贵、郭凤莲等为代表的大寨人也随之名满神州。据统计,在十几年间,海内外约有100万人来到大寨参观、学习。1978年,当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后,曾靠“集体的力量”创下高产梯田奇迹的大寨人难以接受“不再吃大锅饭了”的事实,陷入了低谷。虽然1983年这个村也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整个八十年代,大寨都处在沉默之中,停滞未前。2020/10/141992年春,重回大寨担任村支书的郭凤莲带着村里的老少爷们出娘子关去“取经”,寻找致富门路,先后兴办起制衣、水泥、煤炭运输、贸易、饮品等企业,涉及杂粮加工、猪牛养殖、奶业发展、秸秆加工等10多个领域。这些企业不仅给大寨带来了先进的思想观念,高层次的管理经验,同时也带来了滚滚财源,大寨这个昔日的农业典范正向着市场经济“新农村”的方向不断发展,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2020/10/14上图:大寨大队改造前的后底沟原貌。下图:大寨建设的后底沟第一个人造平原。2020/10/141983年初,大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了家庭副业。这是一名村民在村口喂猪2020/10/14这是上世纪七十年拍摄的大寨村2020/10/14春节里,大寨村民在看村里自编自演的小节目(1964年摄)。2020/10/14农业学大寨2020/10/142020/10/142020/10/142020/10/14据统计,从1962年到1979年,共有来自世界134个国家和地区的2200多批国家元首和国际友人来大寨参观访问,参访总人数超过25000人。2020/10/141973年,在大寨参观访问的外国来宾观看村里的孩子们表演节目。2020/10/14王宏斌:红色村庄南街村的领路人2020/10/14华夏第一村:华西村和吴仁宝2020/10/14小岗村:见证中国农村改革30年的“一纸契约”2020/10/14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M:农村/乡土社会是中国的根,是中国的本,根好了,本好了,中国才能从根本上获得改变)农村的改革是从安徽凤阳小岗村开始的。30年前,小岗村的18家农户为了能吃饱饭,“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率先实行了“包产到组、包产到户”。他们写下的这段历史,拉开了中国农村经济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一纸契约、鲜红的手印记录了那个迎来中国农业转机的历史时刻。2020/10/14第三轮“土地革命”一切为了农民利益第一轮“土地革命”,是广大劳苦大众翻身做主人的重要一步。30年前,由小岗村引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整个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最终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一些率先发展起来的村落,富裕程度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农民生活水平,无疑,它成为中国第二轮“土地革命”;而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在讨论的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议题,“土地流转”带来的,将是中国农村变化最为明显的起点。说这是中国第三轮“土地革命”,一点也不为过。2020/10/1430年农村改革跌宕起伏,中国农民是真正的主角。30年间,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亿万农民发挥无穷才智,不断进行探索,推动着农村改革破浪前行。今天,农村改革站在了新的起点上,但是尊重、维护和发扬亿万农民的首创精神不应该改变。2020/10/141978年底,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冒着杀头坐牢的危险,在一张“包产到户”的契约上,庄重地摁下手印。随后,小岗村所在县的其他一些乡村、安徽省肥西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一些地区,也先后搞起了名称各异的承包责任制。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解放思想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小岗村等地的实践证明,各种责任制,尤其是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确实能激发出农民更大的积极性。1980年5月,邓小平说:“安徽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增产幅度很大。2020/10/14‘凤阳花鼓’中唱的那个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变面貌。”从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在中国农村迅速发展。到1981年,贵州、四川、山东等省已经有一半以上的社队实行了包产到户。1982年的“一号文件”肯定了各种形式的责任制,1983年的“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2020/10/14资料图片: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2020/10/14回顾:小岗村的“大包干”协议历史会永远铭记这个既平淡无奇又影响深远的日子:1978年11月24日。在这天的太阳快要落山之际,在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老家——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秘密聚会,做出了一件在当时有坐牢危险的大胆决定:“分田单干,包产到户。”当以严俊昌为队长、严宏昌为副队长的18户农民,用中国最传统的方式在私底下起草的契约上摁下自己鲜红手印之时,他们甚至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失败,干部即使坐牢杀头也心甘,其小孩由全体村民负责抚养到18岁。”2020/10/14“小岗变法”的精神内核1978年前的小岗村,有115人、550多亩耕地,按说人均耕地远超出了安徽省的平均值。正如严宏昌所说的那样:“我就不信这个邪!这么厚的黄土还养活不了几个人?在1966年至1978年间吃国家返销粮23万斤,摁手印的18户家家都有乞讨的历史。如果连小岗这样专业种粮的人都挨饿,那么农村以外的人怎么活命呢?”正是这种“不信邪”的精神爆发出改革的惊人勇气。小岗村农民用“口头禅”来总结自己的创新:“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朴素的、传诵一时的“口头禅”里,农民们仍将国家利益置于第一位,这也是中国农民精神境界的独特表达2020/10/14“大包干”之后再怎么改?率先进行“大包干”的肥西县,木兰村2004年成立“土地流转经营专业合作社”,以农民自愿入社为前提,把“分”到一家一户的田地又“合”起来,通过地块互换,将占全村耕地一半的偏远耕地集中连片,招标租赁给大户从事种粮和水产养殖,促进了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解决了目前突出的农民工大量外出与种田的矛盾,也为规范土地流转秩序,解决土地流转主体虚置和产权虚置提供了新思路。到2008年,村民们“入社”土地已经增加到2100余亩,租金由每亩200多元竞拍提高到每亩358元。合作社理事长兼村委会主任丁云银认为,合作社之所以获得群众的积极响应,关键是坚持了“加入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入社农户转包什么样的田块,多大面积,合作社不作统一要求,完全由农民自己做主,有的农户将承包地全部交由合作社转包,有的部分转包。可以转包好地,也可以转包差地,按质论价。

1 / 3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