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学校中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些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都会有自己的很多心得体会。其中,较为一致的普遍感受是,心理课的课堂纪律控制不好,心理课因为有其自身运作的规律,需要遵守如动感第一,情境体验,多元互动等基本的原则,致使课堂的纪律难免会不好。在心理课上,我投入了很多精力和热情,也感觉到学生非常喜欢上心理课,每次走进教室总能看到学生雀跃的心情。但是,学生们在上课时表现得比较自由、纪律不够好,随意插话,讲空话,整个课堂气氛闹哄哄的,这时就很难展开深入的讨论,完成预定的活动安排。例如,做游戏的时候,学生往往不细听游戏规则,急于开始,进行过程中又松松垮垮,吵吵嚷嚷,甚至出现大声说空话、随意走动的现象,或为某个微小的问题争吵的局面,致使游戏无法进行下去;在讨论、交流的环节中,如果涉及的内容是学生不感兴趣的,他们的情绪就会很快低落下去。心理课上,学生是放松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通过游戏、讨论让学生在情感上、观念上有所感悟和体会,或者在讲授某些心理调节知识的环节时,学生就就很不在意,注意力不能有效的集中,从而很难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心理课是类似于班队活动的活动型课程,课程本身的性质就决定了它具有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征,不能像其他科目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安静听讲,相反是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通过游戏有所体会,通过讨论有所感悟,更需要学生能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心里话”说出来,与同伴展开交流和分享,在辅导老师的帮助指导下,释放不良情绪,形成健康的心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必须创设一个相对宽松、接纳、平等的课堂氛围。所以心理老师不能总是板着脸,教训学生遵守纪律,也不能严厉的批评,否则,本应融洽的课堂气氛就荡然无存了。那么心理课上应该对学生提出怎样适当的纪律要求,怎样处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学生不遵守纪律、吵闹的现象,怎样调控好课堂和谐的氛围。这是需要我们深刻反思、加以解决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以疏导为主,尽量和学生拉近距离,积极鼓励学生、肯定学生,对于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不能一味地压制,而是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化解。另外可以适当的增加课堂和课后的要求,让学生能认真对待心理课。一、走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走近学生,与学生零距离接触,是每一个成功教师必经的路,更是我们心理教师必须要走的第一步路子,我们心理教师也只有“走近”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那在心理课上,教师首先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那么,如何建立这种和谐的关系呢?(一)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在心理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把话说完、不强制打断,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也要分清楚情况,如果对一些无心的学生,只要善意地皱一下眉头,给一个小暗示,表示不赞同,望他能及时纠正;而对于一些有意的学生,就要朝他走过去,“坚定”地通过肢体的制止,这样做既没有在全班面前用语言批评他,给他留了“面子”,但又让他认识到了自己刚才的过错,令其避免再出现类似行为。(二)谅解学生、宽容学生初中的学生正处在生理发育、心理剧烈变化的青春期阶段,不免会在自我同一性,角色认同方面出现一些矛盾和危机,表现为情绪波动明显,易冲动,有叛逆心理,自尊心强,但又希望被人理解、认同。个别学生会在心理课上出现过于激动的情绪。比如因为人数限制不能上台参加游戏,也有可能是在参加竞争性的游戏时,觉得对手违反规则,对他所在组不公平。遇到这样的情况,加以压制或是不闻不问,是行不通的;较妥当的解决方法是,尽量加以安慰、疏导,跟他讲道理,如果他并不在理,就以理服人,但是这说理的过程中,态度要平静,并显得对他的尊重和关注,让他认识到自己并不在理;如果他在理,就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并对他表现出来的集体荣誉感等积极的内容表示适当的肯定,这样,他的情绪自然就会平静下来。另外,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多鼓励肯定,比如他对某些问题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就要适当地加以认同,“……我们在生气要学会发泄自己的怒气,刚才小涛提到的方法就很好……”,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这位同学听到后可能会高兴、自信一阵时间。教师要善于用真诚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用赏识的语言对此加以肯定。这不仅能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还能让学生增加对心理课的兴趣。二、增加课堂和课后的要求心理课上学生表现出来的自由散漫,跟没有作业和考试压力有关。对此,我以为,应该要适当的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比如说,在上课时要求将课上提到的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的知识、原理或是心理调节的方法和途径等内容认真地做好笔记,并在下一节课一开始花3—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小测试,并将学生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这样做,就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有事可做,会分出不少他们本可以开小差、讲空话的时间和精力,同时又能增加他们的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心理课一般每周安排1课时,还可以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在一周的时间里至少写一则“心情日记”,顾名思义,日记记录的是学生的心情,学生可以把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心情、烦恼、快乐记录下来。作为心理老师,非常需要了解学生的内心心理状态和情绪,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途径,通过这个桥梁,可以发现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多加关注,有必要时可进一步进行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对“心情日记”的批阅,对学生提到的问题或回复,或鼓励或安慰或支持,这其实就是简单的书面咨询。另外,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做一个整理,并找出处理的对策,在心理课上及时给学生以反馈、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下出现的新生事物,要想上好确实不容易,但是,只要我们心理健康老师心中有学生,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勤学善思,边实践边探索,一定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调控好课堂的氛围,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使心理课能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