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当代文学复习要点现象:一、第一次文代会——全称“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49年在北平举行,确立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总方针,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文艺必须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总方针,成立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中国文联(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大会)此会标志着中国新文学以此为起点,进入了当代文学的发展阶段。意义:1、第一次文代会是一次承前启后的会议,是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开端,大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大统一大团结,大会确定了新中国文艺的总方针,为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任务,对50年代初期文学思潮的形成和以后文学思潮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2、大会确立了若干文艺思想原则适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五四”新文学未能普及到工农兵大众中去的弱点,使文学创作呈现出一片新面貌。二、“三突出”——1968年,于会咏根据江青旨意最先提出,后经姚文元定夺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朦胧诗——是指以舒婷、江河、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文革”中成长的青年诗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诗潮。朦胧诗孕育于“文化大革命”时的“地下文学”,对人的自我价值的重新确认,对人道主义的和人性复归的呼唤,对人的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构成了朦胧诗的核心。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代表:舒婷《神女峰》四、归来诗人——以艾青《归来的歌》而得名。归来诗人群包括“七月派诗人”绿原等,“反右派”斗争中被处置的诗人艾青、流沙河等,也包括50年代退出诗坛的“九叶诗人”。归来的诗人在诗歌内容的历史反思与艺术的个性化方面,为诗歌发展作出了探索。归来的歌艺术特色:1、对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全面恢复。2、反思主题的抒唱。带有以历史反思为核心的理性思辨倾向。3、注意诗歌的形象要素,结合五四后现代新诗和西方现代诗歌的现代主义美学方法。4、特别关注社会问题,重视诗的社会干预作用。五、第三代诗歌——又称“新生代诗人”、“后新诗潮”,包括80年代中期以后以南京的“他们”、上海“海上诗群”、四川“莽汉主义”“非非主义”“整体主义”“新传统主义”等诗歌团体为代表的新生代诗人。代表诗人:韩东、于坚等。特征:1、主题上反英雄、反理性、反崇高,平民化。2、形式上反意象、反修辞,口语化。六、新辞赋体——又称“郭小川体”,是当代杰出诗人郭小川的一个独特创造。是郭小川借鉴我国古代辞赋中联辞结采的特点,结合现代汉语规律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郭小川一部分诗歌吸收了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一部分吸收了元明散曲的形式特点,创立了“新辞赋体”。)2七、天安门诗歌运动——1976年天安门诗歌运动是新时期文学的前奏,是以“怀念周总理,揭露和批判’四人帮’,控诉封建专制主义”为基本内容的新时期文学运动,其显示了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八、白洋淀诗群——指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赴河北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主要成员有芒克、多多、根子、方含等,此外还包括虽未到白洋淀插队但与这些人交往密切、常赴白洋淀以诗会友、交流思想的文学青年,如北岛、江河、严力、陈凯歌等。九、第四种剧本——“第四种剧本”得名于剧作家刘川的评论文章——《第四种剧本——评〈布谷鸟又叫了〉》,是其对1956年前后出现在中国剧坛的一批戏剧的概括。指的是我国50年代中期(主要是1956、1957年)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剧作中,除去概念地表现工农兵生活的“三种剧本”(“工人剧本:先进思想和保守思想的斗争;农民剧本:入社和不入社的斗争;部队剧本:我军与敌人的军事斗争”)之外,涌现出来的“不属于上面三个框子的”另一种剧本。十、京味剧——指的是新时期戏剧文学中以苏孙阳、李龙云为代表的一批京籍剧作家,以北京生活为戏剧背景创作出的一系列戏剧作品。作家们继承了老一代北京剧作家老舍等开拓的创作传统,表现北京风貌特色,具有强烈的“京味风格”。十一、伤痕小说——是指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发端于刘心武短篇小说《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的《伤痕》——此时期短篇小说成就最高。伤痕小说特点:1、对文学真实性的回归2、表现人的主体意识觉醒和人道主义精神3、恢复并强化文学的社会批判功能十二、反思小说——略晚于“伤痕小说”,在历史内容上更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它把作品反映的社会现实由“文革”向前推进到五十年代中期,对解放以来特别是五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作品主题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和悲剧意味。代表作: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高晓声《李顺造大屋》,王蒙《蝴蝶》,谌容《人到中年》,张贤亮《灵与肉》。反思小说与伤痕小说对比:伤痕小说是反思小说的源头,反思小说是伤痕小说的深化。1、反思小说反应的社会内容更全面、更广泛2、反思小说不仅表现政治问题,而且关注人的生存状态3、在思想和艺术上更趋成熟,是现实主义的进一步深化4、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求新求变十三、改革小说——是指反映1978年以来中国社会所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的文学创作,天津作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开其先河。改革开放的时代为其提供现实基础;作家感应时代、呼唤改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直接催生了改革文学。艺术成就:31、多层面、多角度地展示了改革开放的壮丽画面2、塑造了各类新的人物形象。普通人的生命热情、改革家的雷厉风行等3、描写了当时生活的巨变,又开掘出当代生活与历史的深刻联系十四、寻根小说——80年代初文学创作中的“返回“潮流,1984年杭州聚会提出“文化(文学)寻根”口号。代表作:韩少功《文学的“根”》,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王安忆“两庄”(《小鲍庄》《大刘庄》)“文化寻根”创作的分类:1、传统文化派:阿城“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2、乡土文化派:吴越文化派(李杭育为代表)湘楚文化派(韩少功)商周文化派(贾平凹)太行文化派(郑义)回族文化派(张承志)西域文化派)(扎西达娃)3、都市文化派(徐星、陈建功)4、“后寻根派”(莫言、马原、残雪)十五、先锋小说——特指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以马原、余华、莫言为代表的重在进行小说叙事革命、语言实验、生有探索的新潮小说。代表作: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先锋小说创作特征:1、文化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与消解2、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对历史真实和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3、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十六、新写实小说——“新写实主义”是开端于80年代后期的一种小说思潮,它对应于80年代后期中国社会大写的“人”解体,文学中的终极理想消失,政治热情降温,个体生存艰难等复杂的现实,以及1987年以后先锋小说遭遇冷落的艺术现状,是对于现实和小说的双重反应,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态的还原,直面人生、直面现实。新写实主义小说的文本特征:1、粗糙素朴的不明显包含文化蕴涵的生存状态2、纯粹的语言状态与纯粹的生活状态的统一3、压制到“零度状态”的叙述情感,隐匿式的缺席式的叙述4、完全淡化价值立场5.尤其注重写那些艰难困苦,或无所适从而尴尬的生活情境十七、干预生活小说——“干预生活”小说产生的背景:1、1956年对肖洛霍夫、尼古拉耶娃、奥维奇金等苏联作家的学习2、1956年“双百方针”的提出特点:贴近现实、针对性强,对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健康甚至阴暗的东西进行揭露和鞭挞,如官僚主义、教条主义、欺压群众等,同时赞扬了正面形象和积极力量,具有积极意义。代表作: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李准《灰色的帆蓬》、邓友梅《在悬崖上》、陆文4夫《小巷深处》等。十八、第四次文代会——1979年召开,第四次文代会标志着文艺界的全面“解冻”,邓小平出席并作《祝辞》。1980年文艺新的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西方现代文艺深入讨论的“三个崛起”——1、《崛起的诗群》、《在新的崛起面前》(谢冕)、《新的美学在崛起》(孙绍振)十九、意识流小说——一是指一种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一是指一种描写人物心理的表现手法,即主人翁在面对现实生活的场景中,将自己与该场景所发生的思想或思维活动独立出现实而流露描写出来,以增加小说心理过程的漂移和回归理性过程的实际现象。代表:王蒙《悠悠寸草心》《表姐》《最宝贵的》作家作品:一、赵树理1、主要创作:(一)抗战时期:《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二)解放后:短篇《锻炼锻炼》,长篇《三里湾》2、赵树理方向的两点内涵:(一)要求文学作品具有强烈的政治功利性,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服务。具体体现:问题小说(二)要求文学创作走民族化、大众化道路,具备鲜明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为中国的老百姓喜闻乐见。具体体现:故事体小说3、《锻炼锻炼》(大跃进)主人公:主任王聚海、农业社副主任杨小四、两个落后的农业社员“小腿疼”、“吃不饱”4、赵树理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一)鲜明的反封建倾向(二)关注现实,服务于现实斗争(三)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坚定实践者,努力保持情节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四)扣子在小说中的充分运用,使故事集中,使作品有悬念。(五)语言风格:具有地方特色的大众口头语的运用二、柳青1、《创业史》(农业合作化运动时灯塔社的建立与发展)主人公:新人形象:梁生宝“旧农民”:梁三老汉三大能人:郭世富、姚士杰、郭振山2、艺术特色:(一)浑厚而恢宏(二)深沉而热烈(三)细密而遒劲(四)语言的个性化:亲切而庄重,有时也欢乐与幽默3、梁三老汉形象的双重性(一)具有底层农民的善良朴实,勤劳(二)小农阶级的狭隘、自私、落后和保守三、梁斌《红旗谱》——朱冯两家的恩怨情仇1、主人公:朱老巩、严老祥、朱老忠、地主冯兰池2、分析朱老忠形象:(一)家族乃至阶级的世仇,孕育了他强烈的反抗性5(二)20余年闯荡江湖的传奇经历,造就了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性(三)不寻常的人生磨难,曲折的斗争历程,培养了他“出水才看两腿泥”的坚忍性3、《红旗谱》艺术风格:(一)艺术上重视文学的民族形式(二)刻画人物形象上:注重白描的同时适当吸收西方小说心理描写细腻的长处(三)语言上: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口语化、生活化(四)小说还注意描写中国北方农村的风俗画和风景画四、郭小川1、代表作品:延安时期:《毛泽东之歌》、《草鞋》、《我们歌唱黄河》政治抒情诗《致青年公民》——诗人进入旺盛的创作期“文革”期间:《团泊洼的秋天》(咏革命者之志,对四人帮的愤慨)、《秋歌》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特色:(一)充分而强烈政治热情和正直坦诚的心灵——郭人与诗的主要特征(二)富于哲理性。善于提炼哲理和哲理性的警句。(三)艺术形式上,具有多样的诗体形式和艺术风格五、闻捷1、《天山牧歌》——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反映边疆少数民族的抒情诗集,闻诗被誉为“劳动和爱情的赞歌”2、闻诗的艺术特点:(一)风格清新明丽,富含民歌风味(二)边疆少数民族美好爱情和愉快的劳动生活的赞歌(三)善抓富于地方色彩和生活情趣的画面来展示人物性格(四)心理描写细腻,艺术风格清新高雅、含蓄幽默六、杨朔1、创作题材及代表作:(1)抗美援朝题材:《英雄时代》《万古青春》(2)描写祖国新貌;《茶花赋》《蓬莱仙境》(3)讴歌普通劳动者美好心灵:《雪浪花》《荔枝蜜》(4)域外题材:《印度情思》《樱花雨》2、创作特点:(1)托物寄情,意境相托,具有诗情美(2)虚实相间,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具有结构美(3)筛字炼句,刻意经营,具有语言美七、老舍——《老张的哲学》——第一部作品1、《茶馆》—公认的中国话剧史上的“扛鼎之作”,1980西欧演出被誉“远东戏剧的奇迹”2、《茶馆》的艺术特色:(一)重要特征之一是使用“反描法”,另用“侧面透露法”(二)突破中外戏剧传统的“一人一事”的方法,采用“人像展览式”方法演绎(三)艺术结构上采用纵横交错、虚实结合的“坐标式”结构(四)语言应用:提炼北京话(五)作家情感倾向不特别指出,从场面、情节中自然流露。(六)人物塑造:王利发——左右逢源,精明能干常四爷——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