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现代与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第一节现代主义的传播与实验••新时期文学的现代主义范畴比较广泛,它包括:“意识流”、“超现实主义”、“新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先锋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象征主义诗歌”、“朦胧诗”、“第三代诗”、“新生代”、“未来主义”、“垮了的一代”、“意象主义”、“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荒诞派戏剧等。一、现代主义的产生与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历程•1.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属于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这种文学不主张用作品去再现生活,而是提倡从人的心理感受出发,表现生活对人的压抑和扭曲。在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中,人物往往是变形的,故事往往是荒诞的,主题往往是绝望的。•现代主义文学公认的开山鼻祖是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福楼拜的《情感教育》。而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法国作家马赛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则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西方现代主义的派别和旗号很多,例如有非理性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未来主义,达达主义,垮掉的一代等。主要作家有:托.马尔斯曼,卡夫卡,萨特,加谬,贝克特,马尔克斯等。•2.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现代主义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大萧条时期,它广泛运用各种超现实的手法(如象征、反讽、暗示、颠覆、戏仿等),来表达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己、荒诞感受和存在意识。在长时间的历史演变中,它具有了“与艺术中的实验活动相联系”的意义。•3.现代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历程•⑴、两次传播高潮。•现代主义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思潮之一,它在20世纪主要有两次比较大的传播高潮。•第一次是在五四时期前后至三四十年代,如鲁迅的《野草》、《故事新编》,李金发等的象征诗,戴望舒等的现代派诗;和三四十年代的新感觉派、九叶诗派的创作为代表。•进入当代(1949-1980),由于社会政治的因素,现代主义曾经一度停止传播。•第二次是在新时期,随着80年代的思想解放思潮的涌动,现代主义又得以重新传播,并在文学领域中获得实验的机会。•⑵、现代主义在20世纪中国的传播道路比较坎坷的因素:•①文化的因素:由于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排他性,无论是在20世纪的20至40年代还是在70至80年代,现代主义在中国都是作为异类出现的。李金发、戴望舒和新感觉派在文学史上是灰色的一群。•②政治的因素:在极左的政治语境中,“现代主义”被视为是西方资本主义没落时期的产物,是“反动”而“腐朽”的。因此,现代主义在中国新时期之初无论它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非法的。表现在传播策略上就是,新时期最初的现代主义理论介绍者和创作者在理论上都不得不声称对其持“批判吸收”的态度,他们试图借鉴其形式,而摒弃其内容。•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文学思潮,形式和内容都是不可分离的,同样现代主义的形式也是不可脱离西方的世纪末情绪而存在的。•新时期之前的“文革”岁月为中国现代主义表现“荒诞”情绪提供了最初的,也是合法的(为现实权力意识形态所确认的)经验资源。•朦胧诗人的最初创作就是成功的实验,但朦胧诗人的反叛精神,最主要的是指向专制主义,这又与中国人治的现实有着巨大的抵触。因此,尽管朦胧诗人的实验是成功的,但其并没有改变现代主义的非法地位。•③朦胧诗的抗争为现代主义的传播带来了松动的空间。•中国人文知识分子在朦胧诗上经受住了考验,于是,在种种借口之下涌出的现代主义思潮在热烈地传播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文艺争鸣和批评的起因一般都是对西方现代主义及其所依据的理论基础——非理性主义哲学的介绍。据统计,仅在79至80年这短短的一年时间内,国内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文章就有400多篇,专著10余种。••当时促生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在西方兴起的几位非理性主义思想家,如叔本华、柏格森,尼采、弗洛伊德的思想学说被重新炒热。以他们的非理性主义哲学为背景而产生的象征主义、意象派、未来主义等也随着禁忌的解除而逐渐得到公允的对待。波德莱尔、王尔德、魏尔伦、马拉美、叶芝、梅特林克、奥尼尔、庞德、霍普特曼、乔伊斯、艾略特、罗伯·格里耶、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等现代主义作家重新为中国作家所熟悉。•80年前后出现了许多介绍西方现代派文学思潮的文章,如高行健的《现代派技巧初探》、袁可嘉的《欧美现代派文学概论》等都对西方的现代主义有着较为准确的阐释。•④关于现代主义的论争推动了现代主义的传播•现代主义的传播是在激烈的论争中进行的。•80年代初,一些外国文学研究工作者就开始讨论如何看待和评价“西方现代派文学”问题。•1981年,诗歌界在对于“朦胧诗”和“新的美学原则”的讨论中,也涉及到当代文学如何借鉴“西方现代派”的问题。•在这一时期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发生于1982年的两次论战。•ⅰ、一次是“现代化与现代派”问题的讨论。•事情是由徐迟的《现代化与现代派》(《外国文学研究》1982年第1期)的文章引起的,作者原意是将其作为《外国文学研究》1980年以来开辟的“关于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的总结性文章,用来结束两年来的争论的,不料却引起了更大的争论。•文中,徐迟对西方现代派文学进行了一分为二的分析,认为它与社会的现代化有相联系的一面,并提出“应当有马克思主义的现代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来研究现代主义”。•徐迟的文章及有关“现代化与现代派”的看法,把西方现代派与中国当代社会及文学的现状结合起来。促动了有关现代派问题的讨论由“外”向“内”的转折。•ⅱ、另一次是高行健的《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的小册子引起的论战。•这本小册子包括了许多评介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内容,使人读起来耳目一新。因此读了这本小册子后,王蒙写了《致高行健的信》,冯骥才写了给李陀的信——《中国文学需要“现代派”》,李陀也写了给刘心武的信——《“现代小说”不等于“现代派”》,刘心武又写了给冯骥才的信——《需要冷静地思考》。他们虽然在具体看法上不尽相同,但都高度肯定了高行健不拘于传统文学探索现代派小说技巧的创新性意义。•这四封关于《现代派小说技巧初探》的通信,后来被人们称为引起“空战”风波的“四只风筝”。••徐迟的文章、高行健的小册子以及王蒙等人的通信陆续发表后,自然引起了文学界的关注。一些同志撰文对其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商榷。《文艺报》等报刊还举行了有关座谈会。•讨论的中心,依然是如何看待“西方现代派文学”,以及我国文学发展的方向等问题。•ⅲ、徐敬亚《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引起了新的争议。•当这两个讨论尚在进行之中,1983年初,徐敬亚在《当代文艺思潮》发表《崛起的诗群——评我国诗歌的现代倾向》,又引起了新的争议。•该文提出的“强烈的现代主义文学特色的新思潮”,“标志着我国诗歌全面生长的新开始”的看法,遭到了文评界和诗评界一些同志的批评与反驳,这使有关现代派与中国文学的发展问题更加热闹而激烈。•⑤现代主义倾向的创作实验有力地推动了现代主义的传播。•1985年之后,由于文学创作中出现了带有强烈的现代主义倾向的小说、诗歌、话剧等,文学中的现代主义问题,又不可避免地被提了出来,并逐渐成为理论批评中的重心之一。•这次探讨因较多地结合了创作现象,具有一定的实在意义。由于人们的文学观念较前进一步开放或松动,在有关现代主义倾向问题的讨论中,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大大减少,从而使讨论在健康化中达到了一定的深度。二、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创作实验历程•1.两次创作实验。•①第一次创作实验:•在20至40年代,李金发、戴望舒、卞之琳、九叶诗人和新感觉派小说家对现代主义都已做过成熟的创作。但由于50至70年代的现代主义传播的断裂与隔绝,尝试必须重新进行。•②第二次创作实验:•在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先是在极度压抑中的朦胧诗的强力萌生产生了如顾城、北岛、舒婷等一大批诗人。•意识流小说在伤痕的悲悼和改革的呐喊中诞生,宗璞的《我是谁?》,王蒙的《春之声》、《蝴蝶》和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谌容的《减去十岁》等小说开拓了一个全新的现实之外的心理时空。•与此同时,宗福先、高行健等人的话剧《屋外有热流》、《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绝对信号》和电影《苦恼人的笑》等都把现代主义的手法引入创作领域。•朦胧诗人的创作、王蒙等人的拟现代派小说创作和高行健等人的实验话剧的创作,都广泛借鉴和引进现代主义的某些写作手法,如朦胧诗人的意象化手法、实验话剧的象征手法、王蒙的作品对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等。•对现代主义的探索就这样由潜流而浮出历史的地表,这实际上是一次全新的探险。•2.关于现代主义在新时期创作实验的讨论。•讨论中有两种代表意见:“中国的”现代主义或“中国化”的现代主义和“伪现代主义”或“伪现代派”。•关于这一时期的现代主义创作只能把它看作是现代主义在新时期的实验。•许多人在谈到新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倾向时,都冠以“中国的”或“中国化”三个字,用以强调它与西方现代主义之不同。•还有的人在文章中一再指出,中国的所谓“现代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现代主义”等等,这些提法中都暗含了后来的“伪现代派”概念的某些意思在内。•⑴、新时期文学中存在着的“伪现代派”问题。•在《文学评论》和《文学自由谈》联合召开的“文学编辑谈文学”座谈会上,郑万隆、丁临一、魏威等人都谈到了新时期文学中存在着的“伪现代派”问题。他们认为,严肃的“先锋文学”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在确有一些作者在“强行模仿”、“玩弄技巧”,让人觉得不伦不类、装腔作势。••在对“中国现代主义的不成熟”的批评中,朱大可表现出一种对真正现代主义的期待。•他认为,新时期文学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国家和社会的现代性的丧失,这使现代主义从未成为事实。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显示了文学对人类技术文明及其灾难性后果的空前绝望的沉思。在严格的意义上,中国的现代主义只是某种近代主义,它旨在反抗来自垂死的中世纪意识形态的压力。当代文学已经再度返回“五四”的起点,重历生命解放和精神自由的进程,卷入文学进化的第二度循环。他指出,“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化,指望于时间的这种无限延宕”(《空心的文学》,《作家》1988年第9期)。•在我国还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这一点上,季红真持着与朱大可同样的看法,与朱大可不同的是,季红真还进一步认为,将来能否产生出现代主义,也大可置疑。•她认为,阻碍我国出现现代主义文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物质生活水平的限制的原因,有缺少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哲学土壤的原因,有文化心理机制障碍的原因,还有风格承传的多元性质和精神特质的差异等方面的原因。这些都使得现代主义之于中国文学,只能是一种参照、借鉴作用而已(《中国近年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⑵、中国新时期会产生现代主义文学。•与上述观点相反,邹平认为,那种认为处于第三世界的我们不可能有产生出后工业社会的现代主义文学的“文化落差”论,是根本站不住脚的。中国本体文化中的历时性文化差异近年来正在不断缩小,而从总体上来说,文化落差不但不会成为中国产生现代主义文学的障碍,反而是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得到生机的一块深厚土壤,如它在拉美当代文学中衍生出魔幻现实主义一般(《中国存在现代主义文学的土壤吗——与季红真商榷》,《文汇报》1988年4月8日。)。•吴亮也持有与此相似的看法,他以莫言、残雪、韩少功三人的作品为例证,认为在新时期文学中,那些沿海的、较早和工业城市有商品联系、交通便利、较多接受工业文明影响并倾听外部世界声音的乡村,迄今没有产生过具备“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倒是地处内陆的、闭塞的、长时期凝滞不前、葆有自己固定的生活方式、习俗、传统和宗教意识的乡村,在近几年里陆续涌现出带有较明显的“现代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来。••⑶倡导创立东方文化神韵的现代主义。•吴炫认为,有些人所认为的中国现代主义,目•前还是一种小圈子艺术,若要想使它走向社会并占据世界文坛的一席地位,则必须摆脱对西方各种现代主义的模仿和照搬,向世界提供一种可以涵盖东方文化神韵的、文化与文学相一致的现代主义,即向世界贡献一种我们自己的现代主义。•他认为,实现向世界贡献我们自己的现代主义的困难在于:一方面,我们肩负着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