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十五课《国共十年对峙》教学设计3一、课程标准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二、学情调查我所任教的是北京四中高一年级的7班和9班,在第一次上《鸦片战争》的时候,我感觉这两个班的基础都很好,7班的同学要比9班的更活跃一些,两个班的同学不需要在基础知识上过多的去强调,他们更需要提升能力,提升认识,评价,解读历史的能力,所以,在日常教学的时候,需要多给学生提供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补充相对鲜活和新鲜的史料。我这次讲的国共十年对峙,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相对简单,也比较容易理解,但又有些枯燥乏味。政治性比较强,可供探究的余地不大,只要能接受既成的,公认的结论即可,所以在讲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讲述的生动性,不要照本宣科式的死板讲述。除了对既成结论的强调之外,可以补充一些相对新鲜的史料故事,同时在讲授中共土地革命的同时,可以安排和以往的农民革命的土地政策的比较,例如:天朝田亩制度,突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进性以及其成功的必然性,进而为解放战争以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理解,做一些铺垫。三、教学目标目标内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识记知识点理解与运用南昌起义南昌起义通过对大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与探究,学生能掌握南昌起义的背景。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权的开始。土地革命(重点,难点)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对武装起义的失败原因和对当时中国形势的分析,进而学生能理解为什么中国革命会走上一条农村包围城市,开展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夺取政权的道路。矛盾分析,比较异同,归纳总结,联系探究2长征第五次“反围剿”,被迫长征,遵义会议,主力会师。理解遵义会议的伟大作用学习和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四、教学重点难点土地革命,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理解与评价五、教学流程【导入新课】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在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是怎样走出低谷,找到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后来又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今天的新课“国共十年对峙”【讲授新课】提问:我们在上节课,讲到了国民革命的失败,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呢?提问:中共应该得到的教训是什么呢?一、南昌起义意义点一下即可。十大开国元帅中,参加过南昌起义的共有7人,除彭德怀,罗荣桓,徐向前外,都参与过。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在党的革命事业危急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请大家看教材71页第一段,划“清算陈独秀右倾错误,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意义:为党指明了方向。尽管八七会议确立了土地革命的方针,但实际的行动却仍然是以夺取中心城市为主要目标,进而掀起全国的革命浪潮,最后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的道路。根据这一精神,中共又领导和发动了100多次的旨在夺取大城市的武装起义,其中著名的有湘赣边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让我们看一下秋收起义。2.秋收起义讲述:秋收起义原定分三路进攻长沙,结果均遭失败,5000余人的部队,起义几天后锐减为1500人,不得不停止进攻,而1927年12月的广州起义,尽管起义军在一开始顺利占领大部分广州市区,并建立了自己的政权,但这种占领也仅仅维持了一天,随后便被武装反扑的军阀部队赶出了广州,起义军除了少数突围之外,其余大部牺牲。【提问】:中共组织的以攻占大城市为目的的武装起义,为什么都失败了?补充材料:1928年国民党军队,272个师又21个独立师18个独立旅,总数约200余万人。且多盘踞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共则不到1万。中共党员的人数此时也仅仅是一万余人。【总结】(1)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补充材料:由于中国工业化程度很低,中心城市产业工人的数量和组织远不3足以发动大规模群众性暴动。共产党的力量以及民众的情绪,也还远没有达到可以通过群众暴动迅速夺取大城市的程度。城市中共产党组织极其薄弱,难以发动广大群众起义。【总结】(2)城市党组织力量弱,群众支持程度低如果在继续以这种以卵击石式的进攻城市为目的的起义,其结果必将是?全军覆没。所以,党的工作重心应该放在那里?是城市还是农村?所以在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在文家市决策,果断决定转向农村发展,保存队伍。进入江西的罗霄山脉。军队行至江西三湾时,进行了改编,加强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到了10份,部队到达井冈山,在此毛泽东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看教材,找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始人和时间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巩固【农村包围城市】提问:中国的武装革命要想夺取胜利,需要的条件是什么?生存活动的空间(稳固的根据地),众多的参与者,武器,财政支持。那我们已经知道,由于城市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中共难以在城市立足,那我们看看,农村能够为革命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条新的道路吗?讲述农村根据地存在的客观条件(1)根据地创建的客观条件①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补充材料:根据地的存在与发展得益于中国地域辽阔,而经济政治的发展又极不平衡,多数地区,特别是远离中心城市的偏远农村和山区,不仅交通阻隔,而且始终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中,便利于造成割据的局面。②军阀混战与各派政治力量的矛盾,为根据地提供了和平发展的空间。补充材料:近代以来,中国长期处于军阀割据的分裂状态,且通常以省为界独霸一方,互为防范;各省边界地区因偏僻落后,为三不管地界。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这种情况并未发生实质变化,各种政治,军事势力或致力于争夺中央政权,或致力于防卫其交通干线及城市,很难有余力把其统治深入到其所占区域的偏僻角落。提问:当时中国的形势是统一的吗?尽管国民党形式上完成了统一,但其内部仍然四分五裂,分为中央系,西北系,新奉系,晋系,桂系,此外还有许许多多数不清的地方军阀,几乎每一个省,都以一个独立的地方军阀。此时,这些大大小小的军阀,忙于各自争权夺利,相互混战,中共趁机发展自己的力量。提问:这些各自为战的地方军阀势力,要是想维护他们的统治,最重要的是什么,他们会认真同共产党作战吗?可以说我们是在夹缝中求生存,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各派政治力量交汇脚力的舞台,彼此之间,矛盾重重,而那些地理位相对偏僻的老少边穷地区,恰恰为革命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生存空间。③尖锐的阶级矛盾,为革命提供了大量支持者和同盟军补充材料:旧中国的广大农村,60%——70%的土地掌握在不足农村人口总数10%的地主、富农手中。无地少地的贫农占农村人口的70%以上。农民缴纳的地租一般要占劳动成果的70-80%。因此,土地问题成了中国社会的一项基本问题。可以说,谁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的土地分配问题,谁就能代表中国当时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谁就能够动员起最广大的革命参与力量。4综上所述,农村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充足的客观条件和物质基础。(2)根据地的巩固提问:为了巩固根据地,毛泽东采取了什么措施呢?【展示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土地革命】提问:中国什么阶级的数量最为庞大?而对于农民来说,他们最需要什么?所以,我们看,中共在农村,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在经过反复实践的基础上,确立了一套比较切实可行的土地革命的路线、政策和方法,如: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使用权和所有权都归农民,农民可以买卖,租借土地。这使农村根据地的面貌得到改变,使农民迅速分清了国共两党和两个政权的优劣,极大地调动了他们支援革命战争、保卫和建设根据地的积极性。【武装斗争】毛泽东的“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通过开展游击战,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革命根据地。游击战化整为零,不和敌人进行主力决战,积小胜为大胜。4.【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了及时总结井冈山和其他根据地的经验教训,毛泽东将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具体实践即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总结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它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对指导中国革命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它基本阐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提问:那我们看,这三者的关系是什么?如果没有土地革命可以吗?那武装斗争呢?根据地建设呢?所以,我们将这三者的关系总结为:武装斗争:主要形式武装割据的保障,土地革命:基本内容武装割据的中心,根据地建设:战略基地武装割据的依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各革命根据地和红军武装逐步得到发展和壮大。到1930年夏,红军已达10万人,革命根据地形成了遍及十余省的大小十几块革命根据地。全国革命形势,自大革命失败以来,重新走向高涨。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星星之火,迅速燎原,【展示根据地位置图】。5.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和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敌人大为震惊。1930年10月,中原大战结束,蒋介石开始调集大军围剿红军,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围剿【展示围剿表格,包括兵力,战果等】,我军采取运动战的方针,即“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化整体劣势为局部优势,取得了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截止1933年,全国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总结:实践证明,中共独立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为中国革命的胜利,指明了道路。开创了一条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深入开展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和全国革命胜利这样一条道路5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三、红军长征【背景】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3年秋,国民党开始调集大军百万对我革命根据地展开第五次围剿,其中50万用于对中央苏区的围剿。又从西方国家订购了价值6000多万美元的先进武器装备,在总体战略上,实行“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军事上,一改以往分进合击,长驱直入的战术,采取严密封锁,以静制动,步步为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的战术,缓慢推进,迫使红军陷入到,拼资源,打消耗,比人力的持久战中。利用国民党在人力,物力上的优势,一步步挤压红军,削弱红军,迫使红军主力出来决战。且在战略必争之地建立碉堡群,据统计,整个第五次围剿中,国民党一共修了14294座碉堡。利用这些碉堡,实施严密封锁,步步为营的战术,在这场战中产生了相当的作用。有稳扎稳打的战术指导,再加上精良的武器装备和强大的火力,这些都使国民党军在第五次围剿中占据了极大地优势。而当时毛泽东已经被撤销在红军中的领导职务,左倾领导人博古掌权,而博古对军事一窍不通,只能依靠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然而,这个只参加过几个月德国城市巷战,在苏联普通军校学习过的德国人对中国战争和中国军队的特点,对红军机动灵活的战术,同样是一窍不通,按照从军校学习的战术教条,放弃了以往运动战和大胆穿插,不拘泥于一城一地的得失,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提出了“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术,改为与敌人硬碰硬,死打硬拼,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敌人几路来,我就几路去。结果:1934年4月中旬,国民党军队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中央根据地的北大门广昌。经过十八天血战,广昌失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0月初,国民党军队推进到根据地腹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10月中旬,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红军8.6万多人撤离根据地,踏上向西突围的征途,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过程】提问:如果是转移的话,速度得怎么样?1934年10月中旬的一个夜晚,长征伊始,中央红军大搬家,行动缓慢,甚至带着印钞机,X光机等物品。湘江之战后,红军虽然突破了敌人的封锁,但自身也损失惨重,湘江一战,中央红军和军委两纵队,已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本来中央红军希望到湘西与那里的红二、六军团会师,重建根据地,但此时老蒋在湘西已是张网以待,红军前去等于是自投罗网。有鉴于此,毛泽东提议,向敌人兵力薄弱的贵州进军,贵州黔军是双枪兵,战斗力极差。【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