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准则变迁与会计理念变化一、引言理念是指导行为的根本性原则。具有先进思想理念的劳动者是生产力水平的主宰者,无论多么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都需要人去掌握和应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理念比技术、工具更重要,掌握和理解先进的思想理念,对提高生产力水平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变化频繁。会计准则、制度的变化,表面上是准则制度具体条文的变化,本质是隐藏在准则条文背后的会计理念的变化。我国于20XX年2月颁布了新会计准则(后文简称新准则),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准则体系。理解和掌握新准则的新理念,对于掌握、理解和运用新准则同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通过对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的梳理,提炼总结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以及新准则背后隐含的会计理念变化,以期能更好地理解与运用新准则。二、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与特点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是单一所有制形式,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采用的是统收统支体制下的资金平衡会计模式。这一时期的会计制度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改变会计报告的体系和会计制度的框架,会计理念更没有什么突破和变化,不存在会计准则制度的原则性变迁问题,因此,本文论述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会计准则、会计制度方面的变化。不同学者对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的划分有不同的观点,有三阶段说、四阶段说,即使同是分为三阶段或者四阶段,其起止时点划分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无论划分几个阶段,关键是不同阶段除了准则制度有显著变化外,还要有明确的起止标志以利于区分。因此,可把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历程分为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会计制度统一完善、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四个阶段。(一)国际会计惯例引入学习阶段(1979-1992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终点标志是1992年11月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财务通则》,以及13项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1979年颁布的《关于中外合资工业财务会计问题的若干规定》和1985年的《中外合资会计制度》第一次参照国际惯例设计了会计制度,其规定的会计核算一般要求、会计核算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等内容均学习、借鉴了市场经济条件下通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二)国际会计准则学习借鉴阶段(1993-20XX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1993年7月1日正式实施1992年颁布的两则、两制,终点标志是财政部于20XX年12月根据《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的要求发布的《会计制度》。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学习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开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针对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我国于1997年发布了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从1998年起开始实施),到20XX年底我国已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标志着与国际惯例相适应的中国会计准则体系逐步建立。(三)会计制度统一完善阶段(20XX-20XX年)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自20XX年1月1日起《会计制度》的正式施行(暂在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并鼓励国有和其他执行),终点标志是20XX年2月财政部正式发布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会计制度》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充分协调,实现了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会计制度的统一。20XX年颁布《金融会计制度》、20XX年颁布《小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进一步完善了会计制度体系。(四)国际会计准则全面趋同阶段(20XX年以后)这一阶段的起点标志是从20XX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项新会计准则和48项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这一阶段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会计制度(除少数准则保持中国特色外),与国际会计准则实现了全面趋同,进一步缩小了我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差异,是中国会计国际化趋同的显著标志。(五)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特点从上述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过程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有如下几个特点:1.顺势而为,适时变迁我国会计准则制度的变迁都是经济发展推动的结果,每一阶段的变迁都与当时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都是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19791992年第一阶段变迁的背景是1980年初,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引进外资政策,中外合资经营、中外合作经营、外商独资经营等三类外商投资(统称三资)的出现,迫切需要借鉴国际会计惯例改变我国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会计核算制度,以适应三资会计核算的需要。199320XX年第二阶段变迁的背景是1993年我国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改革开放、实行现代制度。为改变实施了40多年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制度,开始全面借鉴国际会计惯例采用会计准则,并结合国情,采取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的办法实施两则、两制。1997年琼民源等上市公司的财务舞弊案发,更是直接催生了我国第一项具体会计准则的颁布。20XX20XX年第三阶段变迁的背景是1999年11月15日中美就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达成协议,20XX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WTO。为适应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中最重要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走出去、请进来发展战略的实施,要求会计标准形成完整的统一体系,要与国际惯例趋同,迫切需要改变原两则、两制时期不同行业会计制度不统一的问题,从20XX年陆续实施《会计准则》、《金融会计制度》、《小会计制度》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等成体系的统一会计制度。20XX年以后的第四阶段变迁的背景是20XX年安然事件及随后美国资本市场发生的一系列大公司丑闻之后,美国对制度(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反思,以及国际上普遍采取原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制定模式,为更好地实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和等效,我国也以会计准则体系替代会计制度体系,于20XX年正式实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2.保持特色,适应国情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过程是逐步向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过程,变迁不是一步到位,趋同也不是完全一致,少量准则保留中国特色。例如,IFRS24规定国家控制一律为关联,要求充分披露,但由于我国公有制经济特点,国家控制的国有数量众多,如果均按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视为关联进行充分披露,则工作量太大,意义也不大,因此,我国的会计准则充分考虑这一国情,对不具有投资关系的国有之间的交易不作为关联方交易披露。为了堵塞有些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人为操纵利润的渠道,我国《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明确规定对长期资产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只能计提,不可以转回,这与国际会计准则对资产减值准备允许转回也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些适应我国国情的、与国际会计准则有所区别的规定,既体现我国的特色,也得到了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理解和尊重。3.理念为上,指导实务与会计制度对会计处理规定较为具体相比,20XX年开始实施的新准则只对会计确认、计量、报告进行原则性的规定,会计实务中涉及的大量会计记录,需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有赖于对新准则的理解和掌握,特别是对新旧准则制度变化背后的会计理念的变化要有透彻的理解。因此,对新会计准则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别是对新准则背后隐藏的现代会计理念的充分理解和掌握,对于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新准则,指导会计实务有着重要意义。三、我国新准则的会计理念变化从我国会计准则制度变迁的过程来看,目前施行的新准则与原有的旧会计准则或者会计制度相比,至少存在如下九个方面的会计理念变化。(一)规则导向观向原则导向观的变化规则是指用条文的形式规范社会生活,什么样的情况就怎样进行处理,条条框框,泾渭分明,对号入座执行即可;原则是指给出一些道理和逻辑,执行时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所谓规则导向观就是偏向采用规则条文的形式制定会计准则的一种准则制定模式;所谓原则导向观则是偏向采用原则性的条文制定会计准则的一种准则制定模式。在规则导向观下,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规范较为具体,哪种业务应该如何处理有着明确具体的规定。但由于准则永远落后于实务,对于准则规范不到或者规定不够明确的例外业务或者新业务,就容易给滥用准则提供机会,使之逃避准则条文的约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采用的是以原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原先选择的是规则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自20XX年安然事件爆发以来,美国资本市场接二连三地惊曝财务丑闻,这一系列事件的爆发,折射出美国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可能存在种种弊端,从而引发美国对其会计准则制定模式的深刻反思。20XX年7月30日,布什总统签署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对会计、审计业进行全面整顿。法案尽管没有明确规定美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应当坚持以原则为导向,但要求美国证监会(SEC)具体研究美国采用以原则为导向的会计体系的可行性。在此背景下,FASB于20XX年10月底发布了《关于美国以原则为导向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的建议》,对准则制定模式由规则导向转变为原则导向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SEC的《对美国财务报告体系采用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模式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认为,(准则的制定方法)既不是原则导向,也不是规则导向,我们应该把它称之为目标导向。表明美国的会计准则制定也不再采取规则导向观。我国旧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也是采取规则导向观,准则、制度条文对会计实务处理的规定较为具体,虽然有助于会计人员套用准则、制度,但由于准则制度规定可能存在漏洞或者不严谨,也为和会计人员滥用会计准则、逃避准则约束提供了机会。多年来,我国假账泛滥,连国家总理题词都提出不做假账,恐怕与之不无关系。因此,我国20XX年颁布的新准则也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B)以基本原则为导向的准则制定模式,并以会计准则全面取代了原来的会计制度。(二)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的变化所谓受托责任观,是指会计要能如实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所谓决策有用观,是指会计信息要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我国旧准则制度主要为政府(出资者)服务,强调会计要如实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体现的是受托责任观的理念。新准则强调为所有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主要是投资者或者潜在投资者)服务,更强调会计信息要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体现的是决策有用观的理念。在受托责任观下,强调会计的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注重提供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因此,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重点采用历史成本;在决策有用观下,强调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更加注重提供会计信息的决策相关性,因此,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多种计量属性(如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我国的新准则在《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明确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也明确提出了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五种计量属性,并且规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表明我国新准则已经改变了过去只强调受托责任观的做法,转向了注重决策有用观。(三)收入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变化收入费用观强调收入、费用的计量,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收益,通常是在确定收益后再计量资产的增加或是负债的减少,把利润表视为事实上的第一报表,先确定利润表才能确定资产负债表。由于收入费用观不考虑环境因素对资产、负债造成的价值变动,仅仅将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与相关费用直接配比来计量、确定收益,再加上递延、应计、摊销等会计程序的使用,使收益(利润)的核算带有很大的主观性,管理当局存在易于操纵利润的可能,这样计量、确定出来的收益不仅仅是账面的业绩,也势必把不能与当期收入相配比的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