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咨询技术介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精神分析学派小组汇报心理咨询与治疗第一PPT模板网:模板下载:行业PPT模板:节日PPT模板:素材下载:背景图片:图表下载:优秀PPT下载:教程:教程:教程:表格下载:课件下载:范文下载:目录流派产生背景1代表人物及思想2具体咨询技术与案例3流派新进展(派生、适用病症)45流派产生背景(一)弗洛伊德年谱•弗洛伊德(1856-1939):犹太人,奥地利人,毕业于维也纳大学。1895年写出《癔病研究》,它是精神分析诞生的标志。•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之后在精神病治疗方面的影响扩大。1902年创办“星期三心理学协会”,1908年改名“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是“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建立之始。•1907年,推举荣格为领袖,1908年4月26日,召开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成立大会。1910年,荣格成为协会主席•1910年,荣格退出协会,精神分析分裂。1914-1918年,精神分析协会停滞,战后恢复。1922年9月,最后一次出席在柏林举行的国际精神分析大会。•1923年,患口腔癌,接受了33次手术。•1930年,高绝敷先生译《精神分析引论》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迫害犹太人。1935年5月,希特勒发布公告,焚烧弗洛伊德、马克思等犹太思想家的著作。•1938年4月,德国吞并奥地利,弗洛伊德成为纳粹手里最有名的人质。为了营救弗洛伊德,他的学生、拿破仑家族的嫡系后裔玛丽公主,美国总统罗斯福,甚至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都向希特勒求情,使得弗洛伊德能够离开奥地利,前往英国。•1939年9月23日,弗洛伊德逝世,享年83岁。流派产生背景(二)精神分析心理学及其思想背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础概念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不同于冯特的生理心理学,也不同于铁钦那的构造心理学、安吉尔的机能心理学、华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韦特海默的完型心理学。通常的心理学是关于一般人的心理、意识,内容大多涉及人的感觉、知觉、意识、思维等认识过程。但精神分析师讨论人的病态无意识的,所写的内容大多涉及人的梦、过失、焦虑、动机冲突、情绪紧张以及人格的病理表现。精神分析心理学不是以纯学术为目的,而是作为一名精神病科医生,试图找到治疗神经症的有效方法。1.研究对象:精神病患者。另外,为了更好的探索心灵深处的问题,精神分析治疗者也许真正理解自己,能够发现自己内心被压抑的问题。所以说。治疗者也是精神分析的对象。2.研究主题(1)潜意识:觉察不到的,不在意识之中,在心理的基础和底层,包括个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和出生后的欲望和冲动。它通常不见容与社会规范而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进入无意识领域。流派产生背景(二)精神分析心理学及其思想背景•2.力比多:一种心理能,尤其是性本能的能。他认为性的背后有一种潜力,常驱使人去寻求快感,这种快感都直接或间接地和性有关系。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都有他的动机,动机决定人的行为,而动机是心理的,主要是由力比多心理能地性本能所驱动、所支配。多以,弗洛伊德的心理观是一种以性欲为中心的心理观。流派产生背景•(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思想背景•1.社会与文化背景•(1)欧洲社会与文化处在激变中•19世纪80年代,欧洲社会矛盾不断,战争增加,人们的不满情绪增加,对外移民现象普遍发生。•(2)奥地利维也纳社会中的病态现象•奥地利社会矛盾尖锐,人们在精神上感到不安和沮丧,导致精神病患者日益增多。•2.科学背景自然科学发展,促进神经学发展。生物学的发展诞生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到众多门类的学科。弗洛伊德深受进化论的影响,发展、变化的思想,固着与退化。流派产生背景•(1)精神病学背景动力心理学的发展:催眠术应用于潜意识、某些关键性疾病得到重视、认为人的心理有意识和潜意识两个方面、神经致病原因的新理论(心里能)、心理治疗靠催眠与暗示。(2)心理学背景19世纪后半夜,独立学科的心理学酝酿建立。产生了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和布伦塔诺的意动心理学。从弗洛伊德的学术倾向来看,他受了布伦塔诺的影响,注重对心理动力的观察,而不看中甚至排斥对心理作静态的实验研究。(3)美国的心理学影响美国心理学之父詹姆斯邀请弗洛伊德赴美国演讲,精神分析在美国得到发展。经典理论潜意识论弗洛依德把人的心理结构看成是一个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组成的系统。意识是指人能明确地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内容。弗洛依德说:“我们把这个出现在我们的意识中并为我们所意识到的概念成为‘意识’,而这也是‘意识’一词的唯一意思”;前意识是指一度被遗忘,但还可以通过集中注意,回忆起来的以往心理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人意识不到、怎么也不能回忆起来、但又确实存在的并在暗中支配人的行为的心理内容。潜意识论弗洛依德认为,潜意识内容就是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并且主要是性冲动和性欲望,它是与生俱来的。但由于这些欲望与社会伦理道德、文化习俗是抵触的,于是这种欲望就被压抑到无意识的深处,造成了他们好像不存在似的假象。但实际上性冲动和性欲望并没有被消灭,而是隐藏在潜意识中,以人们意识不到的方式——在梦中潜意识的欲望以伪装的形式摆脱意识的控制,渴求并实现满足。本能论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性的先天状态。每一种本能都有根源、目的、对象和强度四个特征。•本能的根源是身体的状态或需要,主要是身体对某种物质或精神的欠缺•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本能的对象是梦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如性本能的对象是具有性吸引力的人。•本能的强度取决于身体的欠缺程度。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他的人格理论被称为“心理性欲发展理论”。虽然弗洛伊德总把性欲视为人类行为的真正动机和发生的原因,但是他所谓的性是广义的。主要有三点,(1)从概念来看,不能把性和生殖器两个概念等同,他除了包含许多涉及生殖器方面的活动外,还有更广泛的内涵。(2)从范围来看,性并不仅仅开始于个体性成熟的青春期,而是在婴儿出生后就已开始。(3)从功能来看,性功能不仅表现为生殖器的快感,还包括从其他身体区域获得快感的功能。可见,既不能把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理解为两性差异的事,更不能把性理解为从异性身体上获得快感的满足,或者只是生殖器的结合和性行为的完成。这就是说,决不能把性的问题狭隘化,必须从广义的快感上来理解。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id)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快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人格结构理论自我(ego)由本我在与现实接触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人格结构,从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人格结构理论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器期产生俄狄浦斯情结,为了压抑这种本能冲动,儿童对父母产生自居作用,从而对父母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加以内化,形成超我。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人格结构理论人格结构中的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各行其责,分别代表着人格的某一方面:本我反映人的生物本能,按快乐原则行事,是“原始的人”;自我寻求在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让本能冲动能够得到满足,是人格的执行者,按现实原则行事,是“现实的人”;超我追求完美,代表了人的社会性,是“道德的人”。在通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是处于协调和平衡状态的,从而保证了人格的正常发展。如果三者失调乃至破坏,就会产生神经病,危及人格的发展。焦虑与防御机制论焦虑理论自我是焦虑的根源。他认为焦虑是自我发出的一种信号一切神经症的基础均存在神经质焦虑。即焦虑先存为因。而其他症状为果。焦虑分类(按焦虑来源)客观焦虑:又称现实性焦虑。指处于该情境下。任何人都会产生的焦虑。神经质焦虑:指某种状况产生的一些未免过分的焦虑。多见于神经症患者,往往由自我害怕不能控制本能的冲动导致不良后果而产生的焦虑。道德焦虑:指由良心(超我)所体验到的羞耻感及负罪感,即因恐惧所想或所做的某些违反自我理想和道德标准的事将会受到惩罚而产生的焦虑。焦虑与防御机制论为了缓解和防止焦虑产生的精神压力。弗洛伊德早在19世纪末曾提出防御机制,是自我应付本我的驱动、超我的压力和外在现实的要求等三个对手的心理举措和防卫手段,以减轻和解除心理紧张,保持人格结构的平衡。焦虑与防御机制论安娜.弗洛伊德把自我防御机制归纳为十种,投射、内投、反向形成、升华、认同、合理化、固着、退行、压抑、否认。压抑指将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和欲望冲动排遣到潜意识中去。否认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的事实的存在。在否认中重新解释事实占有很大成分。投射就是把自己的某些不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想法、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推到别人身上,或投向外界,以减轻内心的负担。投射作用的实质,是个体将自己身上所存在的心理行为特征推测成在他人身上也同样存在。自恋理论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狭义自身心理学的自恋理论弗洛伊德自恋理论力比多根据力比多投注的对象,弗洛伊德将力比多分为自我力比多和对象力比多。前者是指贯注于自我的力比多,后者是指贯注于对象的力比多。这两种力比多的区别仅在于投注的对象不同,作为心理能量,他们的性质完全相同而且可以相互转化。还假定,力比多总量恒定,则力比多投注于自我越多,那么在对象身上的就越少。自恋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弗洛伊德认为,自体性欲生而有之,它是指自我形成之前力比多向内投注的那种自恋状况。表现为,通过某些部位获得快感,与其相对应的发展阶段为口腔期、肛门期。随着自我的分化,对外界的知觉和意识得到发展,力比多就可能指向自我,形成自恋。也有可能指向对象,形成对象爱。弗洛伊德把自体性欲和早期的自恋称为初级自恋,当自我发展,个体就可以将力比多贯注到对象身上获得满足,这就是所谓的对象爱。首先以家长为对象,形成俄狄浦斯情结,若俄狄浦斯情结顺利解决,同时形成超我,个体就会进入相对平静的潜伏期,到了青春期,俄狄浦斯情结再次顺利解决,力比多就会指向家庭以外的同龄异性。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对象爱。弗洛伊德自恋理论正常情况下,力比多既可以从自我灌注到对象上,又可以从对象回到自我。但如果力比多对象关注遭到挫折,力比多就会退回自我,并且无法返回对象,于是形成“次级自恋”,弗洛伊德称为“自恋神经症”。由此可知,第一,弗洛伊德认为初级自恋是正常的,但次级自恋是病态的,是力比多贯注对象后遭遇挫折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第二,自恋的发展从属于性驱力的发展,自恋是在兴趣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自恋要么是原始的,要么是病态的,只有对象爱才是成熟的、正常的。自恋的发展才自恋人格障碍1.自恋人格障碍的病理机制自恋的需要招收创伤性挫折,导致自恋力比多固

1 / 8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