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之旅》优秀教学设计-教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孤独之旅一、导入(ppt图片展示不同人的孤独)了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背景的人眼中的孤独。一提到“孤独”二字,我们总会感到凄凉、酸苦。咱们今天这节课,也要去品尝一份孤独,这份孤独来自我们的同龄人杜小康,让我们一路跟着他,沿着他的足迹,去走一趟孤独之旅。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一)无奈ppt出示:“人离家原因有三:一是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二是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三是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在召唤着他。”——曹文轩散文:《前方》1、请同学们关注文本第一段,看看,杜小康的离家原因是曹文轩讲的哪一点?你从哪个词读出了无奈?(只好,无奈)2、“只好”,多么无奈,为什么而无奈?(读过草房子的同学来说一说,教师补充昔日的杜小康:油麻地里最厚实的人家的独生子,油汪汪的皮带,第一辆自行车)(今日的杜小康:父亲进货归途翻船,血本无归,父亲计划放鸭挽救家业)3、PPT出示:关于父亲的放鸭计划,《草房子》里是这样介绍的:“夏天,杜小康跟着父亲,赶着那群已经一斤多的500只鸭子离开油麻地一带的水面。船是被加工过的,有船篷,有一只烧饭的泥炉。船上有被子、粮食和一些生活必需品。他们要将鸭子一路放到三百里外的大芦荡去。因为,那边鱼虾多,活食多。鸭子在那里生活,会提前一个月下蛋,并且会使劲下蛋,甚至会大量地下双黄蛋。那时,就在苇荡围一个鸭栏,鸭蛋就在当地卖掉,到明年春天,再将鸭一路放回油麻地。”(请学生读)小结:这就是杜小康的父亲杜雍和为挽救家道而设计的宏伟蓝图。年少的杜小康在被命运抛出原来的生活轨道的时候,即使一万个不愿意,也只能是无奈地“离家”踏上这段“放鸭之旅”。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板书:离家、(放鸭)、画一条带箭头的射线)接下来,让我们跟着杜小康,一起踏上这段“放鸭之旅”。(二)害怕ppt出示:“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而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散文:《前方》(在箭头处,板书,前方)1、杜小康就这样跟着父亲赶着鸭群向前流浪,踏上旅程他才发现,这绝不只是一趟放鸭之旅,事实上,在流浪中,有一个被他们称之为“最大的敌人”的东西,一直跟着他们,并离他们越来越近,那就是什么?(孤独)请大家进入文本,说说你从哪些字、词、句里读出了杜小康的孤独?并陈述理由。(PPT出示要求及提示,提示: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为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方面去感受)点拨总结:(1)无家:“就什么都没有了”、“熟悉的树木……遥远之物”、“陌生的天空……从未见过的面孔”、“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为了无家的漂游者”(家里本来有母亲、有朋友、有学校、有熟悉的环境)(2)无声:“没有其他声音……使人感到振奋”、“杜小康想听到声音……不可能”(3)无知:“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4)无人:“四周只是草滩或凹地……”、“第一缕炊烟……惟一的炊烟”(5)无尽:“以后的几天,都是这一天的重复”(6)无助:“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这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感官沉睡了)、“紧紧地挨着父亲,迟迟不能入睡”(7)无期:“明年春天”(8)带着挽救家道的使命去放鸭,而不是去旅游的,这种精神压力让人恐慌。(90父亲的精神缺席。2、茫然和恐惧夹杂着孤独,与世隔绝的孤独,近乎绝望的孤独,恐慌弥漫的孤独,生活单调、空虚的孤独……这么多孤独压在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他的内心自然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板书:害怕)(三)接受、消解1、那么,我们能不能替杜小康设计一些在此时此地消解孤独的方法呢?(与鸭子玩耍、游泳戏水、编织芦苇)2、原著《草房子》中,确实有一段关于他们父子俩消解孤独的方法的文字,可是在删改《孤独之旅》这篇文章时被作者删掉了。现在,我把它展示在屏幕上,请大家思考,你觉得这段文字原来应该放在文本的哪个段落后面,并请谈谈你的理由。PPT展示:“他们还各自创造和共同创造了许多消解孤独的办法:父子俩一起出发走进芦苇丛里,看谁捡的雁蛋多;他们用芦苇扎(zá)成把,堆成高高的芦苇塔,爬上去,居然看到好几处散落在芦苇丛里的人家和村庄;杜小康用芦苇编了几十只小笼子,又捉了几十只只有这里的芦苇丛里才有的、那种身材优美的纺织娘放入笼中,使寂静的夜晚,能听到他们此起彼伏的鸣叫……”3、只有当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到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才会接受孤独,进而寻找消解孤独的方法,这符合心理认知规律。(放在33段后面)小结:是的,有了这些事做,这使得他们的内心不再忽然地恐慌了。(四)承受1、孤独压得杜小康喘不过气来,但是,他面对孤独不会总是害怕、接受,或者消解,后来,他似乎不再惧怕孤独——在那个暴风雨来临的中午,他独自一人冲进了暴风雨中,去挽救他的鸭子。此时此刻,他对孤独的态度起了什么变化?(承受——直面孤独)(承受和接受的区别:接受是不得不适应,承受是主动承担)(五)享受1、最后,当他在孤独中经历了这场磨难后,他对孤独的态度又变了,下面,让我们齐读第44到49段,结合具体的字词句来看看,他对孤独的态度起了怎样的变化?(享受)2、我们再次齐读47、48段,来感受杜小康今夜那份美丽的孤独。小结:一路走来,面对孤独,杜小康的态度经历了害怕、接受、消解、承受、享受的转变。(板书:划箭头)这些转变的背后又意味着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继续跟住杜小康,来走他的孤独之旅。三、研读课文,升华主题PPT出示:“前方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它又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曹文轩《前方》1、杜小康的前方一直是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但这趟孤独之旅有没有壮大发展杜小康?明确:是的,暴风雨中,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2、杜小康长大了,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板书:成长之旅)3、跟着杜小康一起长大的还有什么呢?(鸭子)4、鸭子下蛋了,杜小康惊喜的跑过去捡起,大叫:“……”大家觉得这句话,曹文轩写得好不好呢?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表达惊喜之情的?如改成:“爸,鸭下蛋了!”好不好?(运用了四个短句,看出了杜小康的惊喜之感。四个短句的四个感叹号,增强了语气。不好。先见到蛋。)5、鸭子下蛋,为什么能让杜小康这么惊喜呢?(鸭子下蛋了,他便可以去上学了,正是对“鸭子下蛋”的期待支撑着他面对孤独。除此之外,鸭子下蛋了,也代表着他的这段日子的付出都有了回报了。)现在,让我们通过一个《草房子》的影片片段再次感受杜小康捡起鸭蛋时的心情。(师播放杜小康用双手捧起温热的鸭蛋时的影片片段。)6、当杜小康回望成长背后那串深深浅浅的脚印,杜小康最应该感谢的是什么(孤独。)师小结:是的,孤独啊,或者说是那个以孤独为底色,由天空、芦荡、大水、狂风、暴雨、小船、鸭子、生病、寒冷、饥饿、忧伤、恐慌等所构成的荒无人烟的世界。曹文轩他是这样评价孤独的,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句话。ppt出示:“有些孤独,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孤独结伴而行。”——曹文轩《感动》7、现在,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题目为什么取名为“孤独之旅”,而不是“放鸭之旅”,“成长之旅”,更不是“无奈之旅”、“恐慌之旅”,或者“惊喜之旅”了吗?(是的,孤独是文章的主旋律,也是杜小康这趟放鸭之旅的生活底色,是他成长的主要原因。)小结:孤独之旅走完了,而杜小康他还得借着不同的路向前流浪,明天,他还有无数个未知的前方在等着他。(出示PPT展示,在《草房子》中以后有关杜小康的情节)但我们的杜小康却变得越来越坦然,越来越坚强了。油麻地小学校长桑乔最后说了这么一句话:“日后,油麻地最有出息的孩子,也许就是杜小康了!”我看到了一个经历了暴风雨之后能够承担家庭的重任,直面生活困难的杜小康。证据是第40段、第41段,当父亲告诉他要他休息的时候,他摇摇头说,还是分头去找吧。师:“还是分头去找吧。”他没有停止,是吗?大家还记得这之前杜小康说过哪些话吗?“我不去放鸭了,我要上岸回家。”“我要回家。”而现在他怎么说的?“还是分头去找吧。”看到了吗,杜小康的那种责任心?“分头去找吧”意味着他要在这个过程中承担更多的孤独和磨难。还有吗?生2:从第44段中,“杜小康突然感觉到他已累极了,将一些芦苇踩倒,躺了下来”,这里面有三个字,是“累极了”,不是“怕极了”,这样,暴风雨成了杜小康成长的催生力量。然后在下一段中,“那十几只受了惊的鸭,居然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下来”,面对极其可怕的暴风雨,杜小康的搏斗表现出了成人般的勇气和坚强,鸭子对主人的依赖,也折射出了杜小康的成长。师:她的理解能力非常强,她甚至说到了暴风雨是杜小康成长的一个催生剂,说得太好了。我们继续来看,你还能从哪些地方读出杜小康的变化来?生3:我从第46段:“杜小康闻到了一股鸭身上的羽绒气味。他把头歪过去,几乎把脸埋进了一只鸭的蓬松的羽毛里。他哭了起来,但并不是悲哀。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这一段,少年杜小康战胜了孤独,适应了环境,并在维系着家庭生计寄予一身的鸭群面临灭顶之灾的时候,不顾艰险疲惫,不惜受伤流血,找回了鸭群,显示了一个小小男子汉的毅力和责任感,他长大成熟了,坚强了。生3:第43段:“天黑了。空手回到窝棚的杜雍和没有见到杜小康。”他没有见到杜小康说明杜小康已经去找鸭子了,而且杜小康甚至比他的父亲还要有独立感和坚强。师:这是你想象出来的,对吗?这是一个空白,文本的空白,你根据文本空白想象出了杜小康勇敢找鸭子的过程,真棒!生4:第50段和51段,写鸭们也长大了,这两段描写生动形象,从而反衬出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生5: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杜小康他长大了。师:你是从“长大了,坚强了”看出来的,是吗?那么谁能从“抠了”、“嚼着”这两个词中看出些什么来呢?我们不妨选择一个“嚼”字来品味吧。生6:一个“嚼”字,从杜小康的味觉感受可以看出,他真正长大了,这里的味道应该是甜中带着一点苦涩。“甜”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真正成长了后产生的甜蜜感和成长后的惊喜,有一点苦涩是因为他经历了一些暴风雨的袭击。师:你说得太好了,你把曹文轩的一些心思都给挖掘出来了。其实在原著《草房子》中,在“嚼”这个词前面还有四个字——“甜津津地”,但是,在删改《孤独之旅》的时候,曹文轩把这四个字给删掉了,因为他觉得读者一定可以凭着自己的理解把这味道品出来。你看,这位女生就品出来了。这里有一种甜味,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苦味。后来啊,我在《草房子》后面读到了这样一句话:“他坐在那里,咀嚼着油麻地的任何一个孩子都不会去咀嚼的由大芦荡所给予他的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同学们,什么是杜小康“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啊?生:放鸭的经历。师:是的,放鸭的经历,是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孤独和苦难。大家看,多么有味道的一个词!如果说之前杜小康的感官是沉睡的,而现在他的感官已经——生:复苏了。师:是的,味觉来了。还有什么感觉也来了呢?生1:嗅觉。师:嗅觉在哪里?生2:“羽绒气味”。师:是的,羽绒气味。还有什么觉?生3:触觉。师:在哪里?生3:“鸭的蓬松的羽毛里。”师:是的,真是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还有吗?哦。她又举手了,把机会让给其他同学吧。生4:“雨后天晴,天空比任何一个夜晚都要明亮”,可以看出他的视觉也恢复了。师(小结):暴风雨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壮大了发展了的杜小康,他勇敢,坚强,冷静,有责任心,他面对孤独已不再逃离,他勇敢地直面,并且后来甚至似乎开始享受孤独了。于是,他所有的感官都复苏了。接下来,让我们齐读第44到48段,美美地感受一下暴风雨后的那个晚上,感受一下杜小康感官复苏后的那份美。(生配乐齐读。)师:杜小康长大了,那么,我们说,这仅仅只是一趟放鸭之旅或者孤独之旅吗?生(齐):不是。师:还是什么之旅?生(齐):成长之旅。师:是的,成长之旅。

1 / 1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