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章-学习的联结理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习的联结理论•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的经典实验•桑代克用木条钉成的箱子里,有一能打开门的脚踏板。当门开启后,猫即可逃出箱子,并能得到箱子外的奖赏——鱼。试验开始了。一开始,饿猫进入箱子中时,只是无目的地乱咬、乱撞,后来偶然碰上脚踏板,饿猫打开箱门,逃出箱子,得到了食物。接着第二次,桑代克再把饿猫关在箱子中,如此多次重复,最后,猫一进入箱中即能打开箱门。实验表明,猫的操作水平都是相对缓慢地、逐渐地和连续不断地改进的。•结论:猫的学习是经过多次的试误,由刺激情境与正确反应之间形成的联结所构成的。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学习的实质就是有机体形成“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学习即联结,心即是一个人的联结系统。”•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些反应,而不能唤起其他反应的倾向。•人的学习即人类本性及行为的改变。•“试误说”: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试误说的学习定律•效果律。是指“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满意之感的动作,就会和那一情境发生联系,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时,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易于重现(满意律)反之,凡是在一定的情境内引起不适之感的动作,就会与那一情境发生分裂,其结果当这种情境再现,这一动作就会比以前更难于再现(烦恼律)”试误说的学习定律•练习律。指学习要经过反复的练习。–应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使用(练习),会增加这个联结的力量;–失用律是指一个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减弱这个联结的力量或使之遗忘。•准备律。联结的增强和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调节和心理准备。–“当一个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传导而不受任何干扰,就会引起满意之感。”–“当一传导单位准备好传导时,不得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当一个传导单位未准备传导时,强行传导就会引起烦恼之感。”•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无需以观念为媒介–动物的学习曲线是波动而缓慢的,不是直线下降而速成的–动物有时完成某个动作数次之后,仍不能免于失败•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主要规律–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与分化–恐惧性条件作用–高级条件作用华生的刺激—反应说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心理学的研究应严格限于可观察到的行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刺激指的是外界环境中的任何东西以及各组织所起的种种变化。–反应指的是有机体所做的任何动作。–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刺激—反应说的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即刺激与反应间牢固联结的过程。•无条件反应是非习得的反应,是行为的基本元素;•条件反应是学习得来的反应,是由于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条件作用过程,把非习得的反应组织起来而成的。•白鼠的学习过程•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频因律–近因律•儿童开箱取糖的实验格思里的接近性条件作用说•基本观点•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有某种动作伴随它出现,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是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刺激情境:是由时刻在发生变化的大量刺激要素构成的。有机体在某一时刻只是对刺激情境中的某些刺激要素做出反应。•他的“刺激”特指刺激要素。•反应(行动反应):由一系列肌肉动作构成的动作复合体。•动作反应:个别的肌肉动作。•他的“反应”特指动作反应。•学习是在刺激要素与肌肉动作之间形成的联结。对练习和学习的渐进性的解释•个体在现实生活中出现新行为,表明机体形成了一个新的联结,发生了新的学习。–学习律(接近性条件作用说):有机体在某种刺激条件下最后作出的反应,是他以后在遇到这种刺激时最有可能做出的反应。•对“一次性学习与学习渐进性的矛盾”的解释•对消退与遗忘的解释•消退是由于对原来的刺激形成了一种新的抑制性反应。•遗忘是由于形成了抑制原有联结的新联结。如果原先的学习不受干扰,遗忘就不会发生。对奖励与惩罚的解释•奖励本身并不能起到加强行为的作用,奖励仅仅是急剧地改变了有机体在反应发生之后的整个刺激模式,从而保护了行为,使之不至于对相同的刺激形成新的联结。•惩罚的重点不在于它引起的痛苦,而在于它使个体作出的行为。•只有当惩罚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时才能有效地消退某种行为:–惩罚必须能引起与受惩罚的反应互不相容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引起所需反应的刺激情境必须与引起受罚反应的刺激情景具有一定数量的相同刺激要素。对不良习惯消除的看法•基本原则:发现引起不良习惯的线索,并接着以同样的线索实施一种与之不同的反应。•具体方法:•阈限法:极其缓慢地引入条件刺激,使它不至于引起有关的不良反应。•疲劳法:不断重复刺激线索,知道原先的不良习惯完全疲劳为止;再呈现那个线索,使它与新反应建立联结。•对抗性条件作用:使有关的不良习惯同某一相矛盾的良性反应配对。•现代心理治疗学家继承和运用格思里的思想和方法,提出了系统脱敏疗法。赫尔的内驱力降低说•赫尔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有机体借助对环境的适应而生存。有机体对环境的适应依靠两种S-R的联结。–神经组织中固定下来的不学而能的S-R联结–后天确立的、通过学习得来的S-R联结•学习的根本目的就在于降低内驱力和满足需要,使有机体与环境保持平衡。•需要、动机、内驱力的区别内驱力降低•发生学习首先要有内驱力(D)。当有机体处于需要状态时,会产生激活并导致行为的“内驱力”。•内驱力的降低,需要强化。•通过一系列尝试,有机体形成了做出某种反应的习惯(H)•反应潜能(sEr)=内驱力(D)X习惯强度(H)•不同需要产生不同驱力。不同来源的驱力,其作用可能发生泛化。各种不同来源的驱力也可以累积。习惯•学习的基本成分是习惯。•习惯和驱力的区别:驱力是非常一般的、不指向特定行为的,而习惯是非常具体的、表明了特定刺激引发特定反应的倾向。•“习惯是强化次数、强化量和强化延迟的函数”后来更正为“习惯只取决于强化”•习惯的形成是驱力降低的结果。(狗的“T”字迷津实验)内驱力刺激降低•赫尔发现,动物在没有驱力降低的情况下,有时也会产生学习,并因此将内驱力降低改为内驱力刺激(Sd)降低•多拉德和米勒的影响•谢菲尔德和洛比的影响诱因动机•学习的基本动因除了驱力或驱力刺激外,还有一个习得的动机来源,即诱因动机(K)•克雷斯皮的实验,结论:强化量本身并不影响学习或习惯的形成,强化量是通过某种动机量来影响操作水平的。•sEr=KxDxH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的经典实验–有机体作出的反应与其随后出现的刺激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行为起着控制作用,它能影响以后反应发生的概率。–学习实质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行为分类–应答行为(引发反应):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操作行为(自发反应):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强化是一种操作,其作用在于增加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销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正强化(积极强化、阳性强化、给予奖励)•积极强化在行为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负强化(消极强化、阴性强化、撤销惩罚)–逃避条件作用:当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出现时,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逃避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便增加。–回避条件作用:当预示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即将出现的刺激信号呈现时,有机体自发地作出某种反应,从而避免了厌恶刺激或不愉快情境的出现,则该反应在以后的类似情境中发生的概率将会增加。–比较两者的相同与不同•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不同于消极强化。•惩罚不能使行为发生永久性的改变,只能暂时抑制行为,而不能根除行为。•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将会降低。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程序教学•20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行为矫正:塑造良好行为;消退不良行为。

1 / 3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